吴良镛:城市美的创造
“城市科学”与“美学”这两个学术领域,相当长时期以来都未曾引起人们广泛地重视,随着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开展,现在又都成为被热衷探讨的新课题。如何掌握城市科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大。但一时需要弄清的问题很多,市长研究班指定要我们讲这个题目,颇感困难。现在,作为学习的开始,我想,第一,从现实的问题着手,将易于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来研究。小学时,读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印象很深刻:写文章怎样写就不好,怎样才好,为什么?对比鲜明,能够引人深思。这里也试着这样作。提出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并非有意指责,而是为了便于说明和探索问题。第三,美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这一种信念,我们还是要尽力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即便一时探索不深,解释不清,但先提出问题,问题提对了,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一、对城市美的认识
关于“城市美”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试探:
——广义的,即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社会发展到一这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因此,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由于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分析:建筑物与建筑群的美,自然环境的美(它们的改造和利用等),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等。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中,也常涉及这些问题,或含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我们说,城市的“面目一新”、“焕然一新”,这主要是从形式美的角度说的。如果我们说“气象一新”、“万象更新”,内容就比较广泛了。
我们的探讨,拟先从较为广泛的范围开始,然后再归结到形式美的一些规律。
(一)广义的认识
先借用北京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城市之树”来加以说明。它把环境标准概括为①生态健全;②人物景观优美和谐;③生活方便舒适。将三者综合考虑。可以认为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
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因为人是自己赖以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所服务的对象。而人的本身,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环境建设对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而后者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社会的人”的概念中,我们更不要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着眼于广大人民。我们的环境建设应以缔造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美好环境为根本目的。
以上说明环境的要素和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我们谈城市美之前,首先要交待清楚的。
1、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形态
我们规划部门作总图,建筑师搞设计,施工部门在修房筑路,都在热气腾腾地干着,但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环境。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曾提出“什么是一个好城市”的探讨课题。它涉及到城市的价值观问题。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城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准则。例如,当前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社会富裕之后,公众的兴趣就会改变,“均衡”的社会比贫穷不稳定的社会对环境质量的依赖性较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老百姓进入大城市时,对工作就业的需要,比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中每个集团都有它自己的社会目标。一般旅游者的兴趣集中于对某一地方的观感如何;儿童的兴趣则另有其自由活泼的天地;等等。不同的人着重点不同,标准也颇不一致。
目前,还难以用矩阵方法对良好的城市形态作精细的分析。对单项的价值可以设法衡量,但居住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实体中的诸要素,它们远比形态要素更带关键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下面拟对一些要素加以分析:
舒适(Comfort)有心理上的舒适,也有生理上的舒适。对一个人的居住生活来说,安静、无压抑感、尺度宜人、循然有序,就会感到舒适。过去皇帝为什么不长期住皇宫而住郊外园林,现在一些人为什么仍愿意住四合院(不包括那些质量差的大那杂院),就因为后者舒适宜人。
清晰(Clearity)一些历史名城如北京、苏州等,以及某些村镇,其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标志丰富显著,界限分明。反之,一些盲目或畸形发展的城市,如天津原来的租界地带,就显得混乱不清晰。
可达性(Accessibility)好的城市应当易于通达、接近,不仅交通系统结构完善,还要便于居民参与各种活动,易于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愿意住在某城、某地、理由是“图其方便”,这很值得深入分析。有人赞成规模不大的城镇,认为“小说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句话含义广泛而不具体,但有一点却是易于理解的,即不大而又方便的城市,就更宜于生活。
多样性(Diversity)它的反面是单调、单一、贫乏,为人们所不喜。一些新建的工业城市内容很单一,生活也很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设施;居住建设更单一,都是公寓楼,象是军营或船仓,对号进住;商店就那么拥护,人们仍然愿意住,丰富多样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古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美,因为有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这表达了多样化的心理愿望, 人们实际生活当然应是丰富多样的。
选择性(Choise)多样化的结果就是有可选择性,你不爱住这里就住那里,不住这房子,可以换另一种,没有低价有高价。一个好的城市、要使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选择性。这在经济发展时期,也许难于办到,但仍然应当作为我们努力的原则。
灵活性(Flexibility)也就是适应性、应变性,无论单幢建筑,建筑群组,以至城市都应具备这种特点。住宅室内要有一定的弹性,几种不同的组合,爱怎样住就可以怎样住。各种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也应有弹性,可以多功能,并适应变化中的条件。一个社区,一个大学校园,以至整个城市,都要有广泛的适应性,以利于有机的生长。无论建筑与规划都应该注意到这种灵活性,伸缩性,应变性。
卫生(Hygiene)它的重要性有用多说,有人认为应该明确列入美好城市形态的必具原则之中。城市总要排出各种废弃物,这是必然的客观存在,问题是要正视它,妥善处理它。一个城市,若到处垃圾弃土、废纸臭河沟,这是不清洁、不文明的表现,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否定。而城市环境整洁,固然反映了它的管理水平,也表现了爱护公益的道德风尚。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有些旅游区风景很好,而环境质量很差,甚至非常落后。“西子蒙不洁,则路人皆掩鼻而过之”,人们是不愿在这种不卫生的环境下长久生活和活动的。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中,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清洁作为一条重要的城市建设要点。这几年来大力“治脏、治乱”,是正确的、必要的。
以上讲了一些原则,当然远不能说全。这些原则涉及到生活,涉及到城市美的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如前所述,出发点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为人了。我们说,某地风景好、环境好,也常说“景色宜人”、“舒适宜人”、“尺度宜人”等等,“宜人”就是要合乎人的标准,适应人的要求,并把这作为真善美的基本要素。
2、美好城市的要素
基于从人的生活要求出发,下面一些要求得到重视,得到满足。
要有私密感(Sense of privacy)无论动物与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群企鹅站在一起,还呈均态的一定的距离;人们在公园中找座凳,谁都爱为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当然人这间要相互交往(Interaction),各种人对私密感,其观点、习好不一,但从个人、房间到家庭、从公寓到住宅区的建设,都得考虑人们对生活的这种基本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安静感,安全感,就不能算是宜人的处所。前人诗“吾亦爱吾庐”,就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并往往换上和服,至今还保持这传统习俗,这是从公共环境回到家庐的一种享受,一种环境气氛的变化,一种私密感的满足。这说明了,在一个适宜的家庭居住环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
要有邻里感(Sense of neighborhood)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总属于一定的社区,因此从住宅区到整个城市必须要有生活气息,要有邻里感,要有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在这种环境里感到邻里的亲切和恬适。私密感与邻里感两者又是统一的,一个人既要有自己的天地,又要有社会交往,扩大范围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亦都应当如此。凡是生活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的人们,是具备这种感情陶冶的。同时,在物质设施上,茶馆、酒店、俱乐部、公园等,也都为这种私人和邻里的活动提供方便。邻里亲切感的对立面就是崖岸不亲,缺乏人情味,没有邻里的气氛。苏联建国初期的公社大楼的失败,就在于否定家庭与邻里的亲切感,被讥为“人工孵卵器”,不久终于放弃了这种错误作法。我们1958年也盖过类似的“公社大楼”,不久也就被否定了。但是直至现在,有些新住宅区建设、设计中对家庭——邻里的考虑仍然不是很细致的。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在公寓楼中,虽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缺乏一种邻里气氛。
要有乡土感(Sense of native land)乡土是家庭赖以孽生的土壤,是在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一个地方总有它的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色,都有值得骄傲引人自豪的人物和事物,如自然风当、名士物特产,人性习俗,文物建筑,杰出成就等。正如前人所说,“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他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别林斯基选集》)它们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者其情依依,离去者有故土之思。张翰思恋故乡特产而有“莼鲈之思”的故事⑶,至今尚为人所传颂。今天留居国外离乡背井多年的华侨华裔,总希望得以观光故土。有的归客甚至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首先亲一亲这神州大地的泥土。老年人更响往落叶归根。因为故乡的泥土培植了我们的“根”,养育了我们自己。不问一个人在故乡生活时间的久暂,这种乡情却难以淡漠。这是爱国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不仅如此,这种乡土情谊还应加以扩大到热爱你所在的城市。日本东京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提出“我的东京城”的概念,就是希望全体市民把所在的城市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并呼吁市民们共同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充满生活气息。这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认为在我国,“我爱北京”“我爱上海”之类的活动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起来。
要有繁荣感(Sense of flourish) 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欣欣向荣的。它不仅反映在经济生活、物质建设的繁荣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朝气蓬勃上。
前面已说过,一个人总是要与别人交往,要与人群接触的。看热闹、人看人、被人看,有时也是一种乐趣。为什么人们在节日要赶庙会?有机会要去趟大栅栏或琉璃厂?为什么中国古老城镇有那么多的茶馆酒楼?为什么欧洲一些城市广场和大街小巷都摆着咖啡座?这不仅是喝水、歇脚、生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且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从唐长安街坊严整、警戒森严到宋汴梁的市廛繁盛,酒肆、游乐场所林立,公共活动增多,街道熙熙攘攘,城市更有生活气息。这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是城市形态的一种进步。
繁荣的对立面是没落,萧瑟。“哀江南”“庑城赋”所写兵燹战乱⑷之后的破落颓废之景,或毛主席诗中所描写的“万户萧疏鬼唱歌” ⑸瘟疫流行地区悲惨状况,这些事物本身当然无美感可言;即使建设得很象样、很有气魄的城市,若经济不繁荣,社会不昌盛,人们不安宁,也难免使城市之美大大减色。在我的个人经历中,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是法国巴黎近郊的某一卫星城。尽管它的建设大体已齐全,但城市选址缺乏经济依据(该地区经济一直不振),一个美丽的、设计周全的新城竟繁荣不起来,商业中心冷冷荡荡,居住者寥寥无几,连小孩子也很少看到,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就象一个干涸的河床那样缺少生气,很少美感。
城市的繁荣感是不可少的,但还应具有时代精神,这一点以后还要论述。
上述的这类原则,可以挖掘的东西当然还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立足于人,于社会,于生活,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为了更真实于生活的需要,更便于生活的需要。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美是生活”(尽管作者对美的本质理解问题上,有从人本主义出发的种种缺陷,但应当肯定其在美学史上的进步意义。当然,关键还在对生活的理解。)城市的美首先蕴藏在人以及整个社会内在素质之中,“诚于中而形于外”,它与生活是如此地密不可分。因此,上述种种美好城市的要素,首先是社会美的体现。这种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生活的形象,它重在内容,它和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每当城市建设取得一重大进展,不仅人们生活需要的部分满足,也是崇高的目标与理想的部分实现,也是人们创造力的一次检阅。人们享受着一种“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语)的喜悦,象我们从希腊、罗马、中国秦、汉、唐、宋等时代的伟大艺术创造中看到了人们的智慧与力量一样。今天,我们从我们自己的创作中发现自己的力量而豪情满怀。
城市的物质环境,包括着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内容,而两者又是互为依存的,即自然环境中有人为部分,而人为环境又以自然为依托。它们也都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创造自然美和人文美作为工作内容之一。对人文美的创造亦可称之为艺术美。城市的建设和经营最终要造成一种艺术的境界。
这样,就可以回到本文的前提,什么是城市美?城市美,概言之就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构成。它内容广泛,并且极为丰富多采。
在对总的轮廓作一番探索之后,环境艺术美也就比较容易耙梳了。
(二)狭义的认识
以下着重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讨论城市美的有关方面。
1、城市自然环境之美
首先,城市必须以自然为依托,任何一个城镇都是一定的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伯,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历史上有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边境地区建造军事营寨城市,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即使如此,它也力图选择“草木丰盛”、“泉水甘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适合城市生存的地点。
山水雨雪等各种自然、物理要素,是构成城市景观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山水,常常成为城市开发、发展凭借。所以城址的选择很讲究。例如:
——福州:城内三山鼎立,城外左右旗山、鼓山,前对五虎,后有莲华,气势非凡。
——杭州:西子湖山,钱塘形胜。
——桂林:“城市山林自郁葱”,“环境五里皆奇石,拟是虚无海上山”。
——南京:北锁江流,龙盘虎踞。
其它如镇江的金、焦与北固山更是城市景观的名胜之区⑹。滨海城市中,美丽的海湾、岛屿常形成独有的特色。
这些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的布局构图也常以此为基础。正是由于城市中有这些自然风光,使城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对自然的利用,不仅反映在城墙的选择上,也反映在总体布局,辨方正位(定轴线,确定道路网),建筑群的组织与推敲,以及如何利用和发挥地形的特色上。历史上福州城以于山、乌石山为南面双阙,双塔对立,玉屏山作为中轴线对景,城外东西湖相依,山水建筑饶有章法,就是一个并非有名但确很杰出的例子。
城市自然环境与特征为城市建筑艺术,为建筑形象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袁中道⑺说“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楼阁位于水边,前景空间大为扩展,因此显得“壮”;凭借山势,借山形巨石、树丛等自然景观的衬托,使建筑有更美的姿态,所以显得“妍”。他基于这种认识来看岳阳楼,认为“峙于江湖交会之间,以穷其吞吐之变,此其以奇也”。中国的景观建筑的选点常常贯穿着这种种艺术哲学。
自然风景还要人工开拓。城市的风景名胜,都是前人长期不断开拓的结果。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是自然美再加上人工剪裁与再创造的结果,因此它更引人入胜。试想镇江何能与金、焦、北固三山分割开来,武汉何能无龟蛇二山,湖口何能无石钟山,南通又何能无狼山?它们都是城市得天独厚之处,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交相辉映。温州瓯江有绿岛,谢灵运⑻诗赞曰“乱流趋正绝,弧屿媚中川,云日拥辉映,空水共澄鲜”。而这岛上的东西塔和江心寺,正是对自然山水的点睛之笔。北京城什刹海上“银锭观山”是在特定条件下巧借自然之景而形成的城市景观,使城市顿然生色。
人们不仅与那些改造过的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未经改造过的自然,也会产生兴趣。在大城市车水马龙、人群喧闹的集中之处生活日久,就愈想探求自然的“野趣”,更期望能在周末假日到远山近郊去登高抒怀。在森林中漫步,在江湖上荡舟,正月赏雪,清明踏青,重阳登高,这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
城市自然景观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定要保护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风景地区,并发挥其特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向多方面发展,这种开拓与发挥自然特色,也向新的深度与广度发展。从消极方面说,我们不能因为城市的发展,用地的缺乏等而丢掉了这种城市的自然特色。但杂乱的建设,缺乏规划或者水平不高的规划,是可能“轻而易举”地破坏这经过千百年不断加工而形成的特色的。例如,在风景区大办工业,砍伐林木,破坏景观,切断或污染水源,填没一些有风景价值的河流水面等等。特别是为发展旅游业,在风景名胜区内建造高层旅馆,其对景观的破坏性就更大了。这种例子中外皆有,如美国旧金山中心区的高层建筑遮挡了原有美丽的山峦的自然轮廓线,每为论者所惋惜。这些历史的经验都值得我们重视。
2、城市历史文物环境之美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中之姣姣者。其文物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西安的秦陵,雅典的卫城和罗马的旧墟等等,即使是颓垣断柱,仍是举世奇观。这些历史的遗迹是时间的印记,人们置身其间,仿佛时间是可读的。如象陕西韩城太史公祠那漫长的砖铺坡道,由于经年累月无数拜谒者足迹的磨损,坡道的断面已成下陷的曲线,这动人的“足迹”,叙述着漫长历史的陈迹。象这一类的文化遗产,全国各地到处都存在着。
其它一类建筑遗产,它虽不如宫殿庙宇之“高贵”,却另具特色。例如一些老字号店铺(如北京的瑞趺祥,未翻建前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等),会馆(各老城都有),学堂,包括一些保存得尚完整的住宅区等,人们还生活在其中,因而也更多些生活气息。这类文化特色,也应非常珍惜。
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贫富,给人的印象就很不一样。富有文物遗迹的城市,仿佛是“活”的博物馆,是不用加以布置的永不闭幕的舞台,它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的事迹,为现代和未来的史家留下了继续探索的园地。并且,从建筑中能看到历史艺匠与科学家的智慧创造,一种无言之美在默默地传递给拜谒者和旅游者,教育着后代。作为城市的主人,常以自己的乡土文化而自豪。但是历史文物总是会随着时代风雨的侵蚀,人为的影响而逐渐损圯的,而它的价值也必然随着时代的久远而更为提高。这就是城市文物保护意义之所在。
3、现代建筑之美
城市有旧的部分,更要有新的部分,而后者是大量的,是与日俱增的。如果说历史文物的生命力在它永恒的历史的与艺术的价值,那么新时代的建筑美更富有活力。特别是一些经过精雕细刻的规划设计,并管理得好的新建筑、新区和新城,它们既满足新的生活要求,又是历史文脉的继承,反映着对建筑美的新追求,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时代之美。
现代建筑之美,在一些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如现代化建筑材料,新的结构工艺所建造的造型新颖的新建筑上必然有所体现。建筑上有一些学派在这方面努力作新的追求。我国的建筑设计也应充分利用多种新的可能性,创造新的建筑形象。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般常用的、简朴的、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果运用独特的设计构思,高明的设计技巧,精湛的工艺技术,也可以表现出另一种新的形式美,也同样可以赋予新的时代气息。近代建筑对地方建筑传统学派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还必须看到,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结合在一起,如善为组织,可以相得益彰。特别是当旧建筑得到良好的保护时,富有特色的新建筑就更显眼,更显出城市的丰富多彩,这就是“共存之美”。正象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有老中少幼,显得热闹昌盛。一个社会各色人物都有,社会才能延绵。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
4、园林绿化之美
园林绿化的生活实用价值,植物在城市中的生态作用,这里姑且从略,而重点谈绿化的艺术价值。这是达到城市美的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园林可以创造一种幽静的环境。先从色彩学看,绿颜色是一种安静的颜色,这种颜色能使人安详,使人联想到如茵的草地,茂密的森林,平静的湖水,……色彩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绿野”。人们的视野内有一定比例的绿颜色,人才会觉得舒服。唐代斐度⑼就已不自觉地领会到一点这个道理。他取其宅名为“绿野堂”。《园冶》说的“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 可能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虽然未必是现在色彩学上的含义,却别是一番意境。无怪陶渊明在弃官归来时,写下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诗句,表达了从宦海中回到大自然怀抱的惬意心情!今天由于城市拥挤,现代生活的紧张而引起的城市生活的窒塞心理,会因接触自然环境而有所弥补。另外,植物种类繁多,给人以多种质感。例如,草地总是象地毯一样宜人;墙上的蔓萝是那样自然有趣,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的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并增加建筑物的层次感和色彩感,以及空间环境的开阔感。各种植物随着季节的变更,朝夕的变化,风雨侵润以及本身生长期间长期的代谢,姿态变化等等,总给人以生机变化的美。总之,园林绿化在城市构图,在城市美的创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好的建筑群要靠园林植物来陪衬。消极地说,不了看的东西,也要靠绿化来遮挡。平凡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会因园林绿地的经营而得到提高。北京有一组建筑群,在设计上较为一般,但经过挖池堆山,植树栽花,环境顿然增色,而建筑形象也不显得那么贫乏了。所以,绿化在城市中宜增不宜减,特别是城市在急剧发展,为了城市能有一个清新环境,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绿地面积更要寸土必争。如果说,在市政建设中绿化面积增加多少,是衡量政绩的指标之一,是并不为过的。现在城市里的情形是,随着城市的增大,人均绿地在不断减少。与此相联系,是在园林和风景区中,建餐厅、游乐场成风,甚至搞展销也跑到园林里去举行。即使是园林部门搞的,也是变相地侵占绿地,干扰游憩。我们不反对园林结合生产,但应研究正确的结合方式。居民生活中需要公共游乐设施,应另辟空地,不能侵占园林。上述现象都只能看作对城市绿地基本功能的破坏,遗害子孙。
在谈园林植物之美时,必须大声疾呼对老树“古木”的珍惜与保护。“古木”是寓自然之美与文物之美于一身的珍品。一般数十年上百年的老树,即应非常珍视。至于“唐槐”“汉柏”,如泰山道上与岱庙内的汉柏、莒县青城山的银杏,蒲田县的宋代荔枝树等,更是稀世文物,无价之宝。园林风景区中要为古木立档,并予以特别管理。一些有重大风景价值的树木的枯萎,例如北京至石景山道上的银杏的枯死,可能是疏于管理的缘故,这是十分可惜的事。
5、城市中建筑,雕塑、壁画、工艺之美
在西方古代,建筑、雕塑、绘画是三位一体的,称为综合的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大师如米开朗琪罗等,即是建筑家,又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因此更能得心应手,他们的开拓为城市艺术美增添了很重要的内容。建筑艺术形象的表达是抽象的,内容是有一定局限的,但雕塑能道出建筑所不能表达的内容,雕塑作品可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歌颂什么或憎恨什么。特别是对建筑环境的创造,主题的发挥与内容的说明性,雕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与水池、喷泉结合起来,更为吸引人;它增加了空间动态美,打破了环境的宁静,却又使得环境更为幽静。近年来,由于雕塑家不断呼吁,城市雕塑引起了重视,也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关键在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精雕细刻,创造足以反映时代的高质量的作品。壁画方面,目前室内颇有成功之作,但室外壁画实践较少,这是尚未开垦的园地。另外,中国传统特有的书法艺术,对城市美所起作用极大,从摩崖石刻,碑文铭记,建筑上的名人题记,到商店匾额,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城市工艺美术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例如,广场铺地(我们现在搞的都是水泥砖铺地),街头小品建筑(如坐凳、路灯、以至于果皮箱等),精美的造型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些都应予以重视,仔细设计。我去联邦德国亚琛市访问时,城市总建设师陪我们参观街道。我询问当前的城市建设工作,出乎意料,他们正准备把街上的路灯全部更换,重新设计一种足以代表亚琛市特色的路灯,让人们一进入城市就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这已属于锦上添花,在我们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时候,尚无此必要。但这也说明,建筑小品亦是一个很可探索的领域。
(三)城市美研究的对象
1、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美学要求
城市的规模虽然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各个部分组成。对于城市不同的组成部分,美的创造方式,应本着不同的性质与内容,采取不同的手段。
城市居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居住区中,居住用地占据了城市大部分面积。并且,住宅等的建设更是经常的、大量的,它随着生活标准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对居住区的规划布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应当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提之一⑽,它对城市美的创造作用也很大。而这一点往往不被广泛地重视。威尼斯是世界上旅游宝地,但是威尼斯的美丽不仅仅由大的纪念性建筑组成,诚如四世纪以前Alvise caruaro (意大利某学者) 所说,“正是无数的住房与居民建成了城市(威尼斯)”。这句话对于北京和一些其他名城都能适用。历史上北京城的美,不仅存在于它的宫殿、坛庙,还在于四合院和胡同空间的统一与变化,以及有效的、多样化的空间利用和宜人的尺度。
住宅区规划总的原则,为满足私密性的要求,尽可能把环境搞得安静一点,朴素一点,亲切一点。同时,又要在物质建设上创造一定条件促进人们的交往,让邻里气氛浓一点。如多设一些步行道、小片绿地,加些坐凳、靠椅,增设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让老年的活动场所与儿童游戏地带有所接近等等,以创造邻里交往的环境。小片绿地对改善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巴黎为例,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仅5平方米左右,但巴黎给人的感觉是绿地很多的,主要因为在适当距离内安排有许多小片绿地,每片浓荫下面都是一个很好的供人休息的空间环境,利于随时歇脚,有很浓的生活气息。一个城市,它的生活居住地区建设好了,人民生活就有基本的保证,而城市景观,也就具有美好的背景和基础。
城市中心区和副中心区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多种不同功能的活动中心。中心区的一些公共性建筑,一般质量要高些,建筑体量要大些,建筑物更为集中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样化的生活内容,对广大人民具有多种多样的吸引力。它所形成的地区,常常是城市精华所在,某些重点建筑物甚至是地区或全城的标志,它的独立的形象,具有时代性和纪念性。对它的设计更应精心。由于中心区建筑物集中,空地不多,但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却极高,有必要也有可能给予更多的投资,使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心的广场、街道、公共用地等)组织和建设得更完善些;并且有较好的适应性,因为城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生活总是发展的。
工业区、仓库区等一般被认为是城市的后院,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肮脏杂乱的。但这不等于这些地区就只能如此,恰恰相反,“事在人为”,只要人们意识到环境美的重要意义,很好地进行规划、改建,就有能力去治理好这些即使被认为是后院的地区。北京首钢经过几年的努力,厂区环境面貌大为改善,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国外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和河流先后得到了治理,也证明了这一点。“工业花园”曾经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但今天确有不少现实的例子,说明了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人们的重视与努力。
看到一篇报导,湖北沙市的市排污站,经过整理,其环境有如公园一般。报导者最后有几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生存本身就是崇高的价值,美的实质不就在于让客观环境适应人们生存的需要吗?那些尚处在污染环境中的人们,以人类生存的理智向污魔宣战吧!”这些话是耐人深思的。
其他如城市入口也有很多文章可做,人们说城市入口是大自然的艺术与人工艺术之间的界碑。过去中国封建城市的城楼,的确是从全城的尺度着眼的“大门”,无论对城市郊野景观和城内的街道景观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连中国传统的小镇,一般也重视入口的处理。富阳附近一个小镇——龙门镇,因为比较偏僻,至今还保持着明朝时的面貌。从富春江边到这个镇,前面有山包挡着,山上有塔及古松,仿佛小镇的大门,果然,绕过了小山就能看到古镇了。这也可以说是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界碑。西方城市也重视大门的作用。十五世纪罗马有名的阿波罗广场,曾经是城市的北大门,入城口,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是三条道路的交叉口。城外是大自然风光,进了城之后就是人工构筑的街道,这个突然的变化,给人心理上一派繁华景象。今天,机场火车站等常被看作是现代城市的大门。这个城市的“入口”一般也是要精心设计的。从机场入城的道路也很重要,它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深刻的。水运站建筑也是临水城市的水上入口,应该建得有特色一点。码头的长台阶也很气派,水中看到的倒影往往很美。中国一些沿海、沿江、沿湖的旧城市,有很多很有特色的景观,但具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的沿水景观艺术,实际上还未形成。我们好多年来不重视水运,现在许多城市码头上客货运混杂,有待整理。
2、室外空间的组织
城市的室外空间是由不同功能、面积不等、形态不一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互相交织而构成的一定的体系与序列。它们适应人们多种多样活动的要求,并形成多彩的城市面貌。城市中心广场常常是城市精华所在,被誉为城市的“客厅”。这一说法可能来源于拿破仑,他曾称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为“欧洲最豪华的客厅”。“客厅”这个词用得很好。我们若放眼看,整个城市就好比是一幢建筑,街道就是建筑中的甬道,那么大小广场就等于是各种厅堂了。我们不妨这样宏观地来看城市。无独有偶,《世说新语》里有个关于刘伶的故事⑾。某日一个老朋友来拜访他,惊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穿衣服。刘伶说:我以天地为房子,房子当衣服,谁叫你跑进我的衣服里边来了(“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恽衣”)。看来拿破仑的比喻和刘伶的谑语在思想方法上很相象。既然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客厅当然布局要精致些,要陈设得讲究一些(而最怕的是将杂乱的内院通向“客厅”里,这种现象在现实城市土地利用上并不是不存在的。)考虑到更多的人到这“客厅”来,并且会多逗留一些时候,因此对这里的建筑细部等,要求更接近于人,经得起细看。如果说过去达·芬奇曾把眼睛比作人心灵的窗户是恰当的话,则广场周边建筑物的窗户及实体上的“透”“漏”的部分,不妨比作建筑物的眼睛……,它的比例、明亮色泽的变化,应当作到象人的眼睛那样传神,表达了设计者的心灵。古语说:“虚必成实,实中有虚”“实不窒虚”……城市室外空间的形成,聚散、远近、内外、断连、层次……是大有讲究的。在城市美的创造上,这里是蕴藏了丰富的生活内容的。
如果说欧洲传统的交往空间主要在广场,中国、日本传统与欧洲广场相应的则是街道。
现代街道一般作用是交通性的。也有的是生活性为主的街道,往往商肆相列,行人穿梭。国外有书称之为“Liviable street”。美国一位社会学家说“如果城市的街道看起来有趣,城市就有趣,如果它看起来很单调呆板,城市就显得单调呆板。”因此,我们应当将一些街道尽可能搞得丰富些,生活气息浓些,搞些街头绿化、座椅、街边咖啡馆等,使人乐于停留。两类不同性质的街道,最好分别处理。生活性街道应尽可能不让或少让车辆穿行,在条件许可时多搞一些“步行街”。步行街给人一种安全感,平静感,摆脱了车辆的干扰。这在我们的城市中通过规划是能够做到的。譬如,许多旧城市中的老街,我们通常总想把它拓宽,搞“现代化”。而欧洲对于老街道一般并不采取这种办法,而是改成步行街或单行道。因为一经拓宽,反而会吸引来更多的车流,造成更为复杂的交通问题,而且首当其冲,先把许多古旧建筑给拆光了。所以广场、街道有各自的美学。根据K·林奇教授的研究,它是构成居民对城市意象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处理好空间中事物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多样性也反映在空间组合的多样化上。从庭院、胡同到大街、广场、到大广场到郊野,都有不同的空间变化,有以建筑为主,有以园林绿化为主,有的封闭一些,有的开朗一些。空间形式也很不一致,有方形、长方形、不等边形、狭长形(如街道)等等。这种变化就使人感觉丰富而不单调,特别加上各种空间的不同交叉,转折变化,或是分成段落,形成序列,你走到一定地方就有一个前景(有时有意识地“借景”和“对景”)。“景随步移”,前景的不断变化,能提高步行者的欣赏兴趣,这种空间形态的变化是设计者需要加以推敲的,这是这种推敲也不能脱离它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心理。
重点公共建筑是城市景观的重点所在,要从规划上创造较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欣赏它的不同侧面。前人诗曰:“它得帆随湘江转,为郡九面写衡山”,这是诗人想沿湘江曲流而下,遍赏衡山景色,颇道出了近代所谓四度空间,景随人移,空间无限流动和时间变化的奥秘。旧北京城的景山,欧洲中世纪城市教堂,都是城市景观的重点。如在塞纳河畔看巴黎圣母院,从北京旧城一些街道间看景山与过去城楼,就有这种“九面写衡山”的艺术效果和感受。时空变化的动态美,还由于步行、车行的速度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城市空间布局、公共建筑物的构图中,可以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技巧。
这里还必须指出,还有一种介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者之间的“室外覆盖空间”,例如在广场上及街道上的天棚,既可遮挡骄阳与雨雪,又具室外空间之情趣。在西方如米兰教堂广场侧面的商业街,在中国如南方城市的连绵不断的骑楼,市镇十字路口的雨亭,一些大商店前的天棚,以及大树下面的遮荫地(如南方炎热地方的“黄桷头”),都是室外宜人的生活空间。近代一些建筑拥挤的城市,旅馆等公共建筑物的门厅常常加大,作成有顶盖的大厅,所谓“共享空间”也是这种半室外覆盖空间类型的发展。这种建筑形式,在特殊条件下——多雨与严寒,有实际生活价值,也不失为创造城市美的一种处理形式。
以上,就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美学要求及各类室外空间的组织扼要作了一些阐述。为了明确概念,这里拟了一个图表,主要从层次的观点说明我们“建筑——空间环境”的组成:由单体建筑构成建筑群体;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构成城镇,形成 城镇景观;城镇之间形成郊野景观;从更宏观地来看,就是所谓“大地景观”。以上每一个方面,都足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它又应该是汇成整体的,而城市美可以说与上述各方面都有联系的综合构成。
二、城市美的艺术规律
这里并不企图对艺术规律作全面阐述,只是就某些美学法则在城市中的具体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整体的美
城市首先要讲整体的美,道理其实很简单,古语说,“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一位绝代佳人的美,是整体的美,不能仅看她眉毛的漂亮。欣赏一幅字画,也是要看其整体的美。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⑿中说:“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没有整体观念的人便没有能力来判断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语极深刻,其实整体观点是马列主义基本观点之一,就事物首先要整体看,而不是就某一点看,建筑欣赏首先也是整体的美,一个房子设计得好,并不是仅因为其中某一部分设计得好,而是讲究它的形体、空间、比例、色彩等整体效果。但这还不够,城市的美还体现于建筑群体中。单幢房子可以对周围环境有不同影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城市要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的话,首先是城市总体的美,旧北京城的整体的美,就达到很高的境界。城楼的安排,皇宫的布局,中轴线的运用,干道系统与胡同的组织等,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和章法。景山是全城的几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点,从景山能看到整个北京城,一种严整与变化的整体美的韵律,使人喟然惊叹!历史上不止一人将建筑比拟作音乐。歌德⒀说,当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柱廊里散步时,感到有一种音乐的旋律,高低节奏的变化。他在《对话录》中也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为人们从建筑中得到的感受同音乐是相似的。梁思成教授曾将天宁寺塔的密檐的韵律节奏写成乐谱来表达。西方人习惯把城市的总建筑师比作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乐协和指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整体美的问题,该谁拉主旋律,谁拉伴奏,谁强谁弱,都得听指挥,否则就乱了套。同样,城市建筑也应该有主有次。特别是重点建筑物,位置高低,大小、形式,都应考虑整体效应。从远观有助于增进城市轮廓线之美,从近观,有利于作为一定范围的构图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在许多地方盖房子常常是各自为政,抢占好的地段,在设计上唯我独尊,每幢房子都想把自己搞得最神气,即使是一幢普通的房子,也要挖空心思盖得高些,花梢一点,十八般武艺全上。结果搞得五花八门,喧宾夺主。前述北京城建筑艺术精华之一,北中轴线景山以北地段建了百货公司,特别是建了高层住宅楼后,现在无论从景山北望还是从鼓楼南望景山,原有景观的整体美已被破坏了。北京最近还有个风气,把厕所打扮得特别漂亮,贴琉璃砖,搞漏窗等。厕所搞得太脏、太破烂、不卫生,固然使人不愉快,但搞得花枝招展、脂粉气十足,确也没有必要。某位建筑师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这是“臭美”(北京方言),虽近乎挖苦,但说明任何东西都要适当。如果每幢建筑都是如此,城市岂不要令人眼花瞭乱了。总之,支离破碎地去追求那是无济于事的。应当有权威的指挥,有统一的安排。应该给城市的规划部门和总建筑师以这种权利。市长应协助树立这些职能部门和规划,建筑师们的职业权威,使他们便于工作,使城市能够达到整体的和谐。另外,还要从各方面培养设计者具有城市的整体观念,并提高其职业技巧。有些建筑根据环境要求,就要甘当配角。苏联五十年代中某一年的建筑奖颁发给在高尔基大街上的一幢建筑,因为设计者很恰当地把它设计成某一主体建筑的陪衬,使两者相得益彰,这可以说是一种“最佳配角奖”。我们也应利用多种方式正确宣传建筑设计的整体观念。
前面,就城市各组成部分美的要求与整体的美均作了一些阐述,现在再谈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达·芬奇说:“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部分在同一时间组合而成……,它的优美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可同时观看,从整体看,是看它构图思想,从细部看,是看他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意图”。城市美与绘画又略有不同,它各部分和谐比例,并不是在同一时期组合而成,而常是各时期发展的结果,并且由于城市空间的辽阔庞大,各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幅绘画,一件雕刻,不能容许有重大的败笔。交响乐的演奏,不能容许有不和谐。而一座城市建筑群中败笔往往是在所难免的,过于苛求是不现实的,即使巴黎最美的街道香榭里舍,也不是每一幢商业建筑的立面都是设计精致和经得起挑剔的。但是它服从于整体的和谐,例如建筑高度有控制,这一例子也说明整体美的重要性,和对它要求的幅度。
(二)特色的美
特色的美,或称性格的美,个性的美。
人是有个性的,一个建筑,一个城市也是有个性的。性格美是人或事物内在品质的形象体现。我们提倡良好的个性的发扬,就城市建设来说,应当采取不同的手段,以促进城市各方面的特色的形成与发扬,如城市的自然山水环境,人文环境特色,传统和现代建筑特色等。有无这种特色,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墨西哥城的机场、广场等重要的地方,设置了玛雅阿兹台克⒁的雕塑,使人立刻感到你是来到了墨西哥,而不是别的国家。一到开罗,就会发现Ramses⒂石象,伊斯兰的寺院,以及远处的金字塔。这些独特的景观,立刻强烈地唤醒你,这是埃及开罗,而不是其它地方!
我们不仅要珍视与保护有特色的建筑物和建筑群,对城市中某些独具特色的地区也要珍视、保护和发展。如北京牛街是回民集中的地方,琉璃厂是书肆文化商店集中的地方,都有它的特点。新的如文教区,一些学校校园(如北京大学的校园),原都也具备一定特色。这些都是城市中的“亚文化群”,都应当有意识地保持并进一步发挥它的特色。城市的种种特色,不仅存在于它的物质建设的环境中,还表现在生活在其中的“主人”和他们的各种生活内容上。例如,过去在某些特定时间、地点的“庙会”活动,有的至今久传不衰,象端午节的龙舟盛会等,长久为人所怀念。今天,我们的城市还可以有所继承和革新,组织各种“文化节”,各种“庙会”,使城市的个性或某一地区的特色更为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扩大来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同样应该如此。对于特色之可贵,鲁迅讲过:“有地方色彩的倒越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点我们还需要深入地体会。如果我们浓厚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得到正确的发扬,我们的建筑文化就独具风格,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可惜的是我们有不少人对这些往往是不屑一顾,认为那是陈旧的、落后的东西。这样,杜绝了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自然也局限了自己的创造。
去年十月下旬第一届亚洲建筑师代表大会会议主题是“亚洲的特色”。一些亚洲发展中的建筑师说:我们有自己的地方文化,但很多外来的建筑师却包揽了我们一些重大的建筑设计,使本国建筑工作者难以施展才能。不少建筑师提出要发扬我们亚洲的特色。我认为这是亚洲建筑师的觉醒,过去人们的认识长期为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所局限,奉之为正宗,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亚洲国家的一些建筑师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和发挥自己特色的创作任务,这难道不是可喜的事吗?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中国建筑师更要讲求中国的特色,要比较研究东西文化的异同。比如按西方传统,常以建筑物形成环境,建筑物是创造的对象,刻划的重点,环境因建筑物而显赫。而中国传统一般则更多着眼于选择、发挥环境的特色,用以探讨并决定建筑的形态和布局。因此,规划设计重在建筑与自然所形成的关系,和建筑群整体的美,充分反映设计者所追求的意境。而意境的创造重在内容,讲求“内容”之美,不同于西方尚“外显”之美,这就是差异,对此我们无须加以褒贬,如能择我所需,为我所用,融合中外为一体发扬光大,就能博大精深。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自卑,也无须排外。
我们提倡在艺术上要标新立异,而这种标新立异是在群众喜爱的基础上,在固有文化特色上,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的标新立异。规划师、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把城市的、地区的特色挖掘出来,以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为城市美的基调。
这种探讨和创造,可以从城市的整体性发掘:如前所述,旧北京城的特色之一在于水平式城市的整体美。在一片院落,树木参差之中,景山、白塔,以及一些高大宫殿和坛庙建筑的琉璃屋顶显露出来,这种特色应当保持。高层建筑,应当按照规划,到旧城区外面去发展。旧城内若仍象现在这样不加控制,建筑越盖越多、发函盖越挤(已经不是“见缝插针”,而是“见缝打桩”),“桩子”越插越密,实在是失策。这就是没有重视北京的特色。这类问题,在西安等城市中也有发生,而在广州、天津、上海等地矛盾就不那么突出。
这种探讨,也可以从个体建筑的建设中发展。例如武汉的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脍炙人口的建筑,宋代名画和不朽诗篇流传至今。黄鹤楼的重建,不仅使人重温了古代名楼的风采,也表现出当代城市建设之振兴,为今日之武汉城增添了一个出色的城市标志。对比座落在烟台的烟台山灯塔,由于轻易地被拆除,顿然失去重要的城标,引起广大市民的不满,不得不着手重建。新的设计,既要适应今日城市功能的需要,又可借此恢复城市传统的特色。
特色的反面就是平淡无奇,毫无个性,落于俗套,更糟糕的是东施效颦。一个东西搞成功了,在本市,在各地到处照搬照抄。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成功地在北京建成了,“小”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在其他地方陆续出现,人大会堂落成了,中、小型的人大会堂就在一些城市相继兴建。现在,“刀片栏杆”已到处泛滥,这种生搬硬套,一味模仿的后果是毫无特色,致使南方北方、沿海内地、城里城外都是一样。人们对这种情况已普遍感到腻烦。
发扬特色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创造,这一点对于规划、建筑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设计意匠和职业技能。清代有个文人叫李渔,在所著《一家言》中论述了造园的学问。书中有一这样一段讽刺有钱人的说:“常见通候贵戚,掷盈千累万之资以治园圃,必先谕大匠曰: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操运斤之权者,至大厦告成,必骄语居功,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意,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⒃我们现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也有类似情况,有些设计人员常抱怨,他们的领导到国外访问,回来就要求仿照某国某地的样式进行设计;另一个领导出去,则又是一个说法。这里绝不是说国外无可学处,也不是说领导不能提建议与设想,但最好作为研究课题同设计人员商讨,否则将每每使设计者无所适从。
(三)发展变化之美
有人说城市是有活力的有机体(Living Organism),尽管对此说法,也有人不赞同,但就变化和发展来说,城市是可以作为有机体看待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会有不同的美的形象。好比一株桧柏,幼时亭亭玉玉,形为宝塔,中年苍劲挺拔,茁壮有力,到了暮年,则老树婆娑,姿态万千。各年龄段各有不同,但各有情趣。人也是这样,从小到老,也要经历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阶段中,都是美的。年幼时天真可爱,自有稚气之美,及至青少年,有青春之美,壮年有健壮之美,老年时形,已历尽沧桑,也有其特色和美感。一个城市,也是慢慢生长起来的。城市永远是在不断发展的(当然有快慢之别),永远不存在终极状态。但它与前述树木和人的成长有所不同。树木和人的成长,到了中年、老年,会逐步失去幼年的痕迹。而对城市说来,它的发展,其街道网的模式,建筑的形态,一般总还保持着过去时代的特征。正象一本书一样,每个时代都增添了新的篇章。对这种特性,已有学者予以揭示,并称之为“拼贴的城市”(Collage City)。正因为如此,只能而且必须在城市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保持一个地区布局和建筑上的相对完整性,考虑发展变化中美的规律。这是可以达到的要求。后人的设计,固然不会墨守现有城市规划总图和建筑形式一成不变。但总的说来,应尊重前人已经创造的成果,已经形成的环境,只能为其增辉,克服其不完善或缺陷,而不能掠人之美,破坏已创造的美学环境(这在建筑学中称为“继设计原则”)。城市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发展,建筑师在规划设计之初对此就应有所考虑。
规划设计者不仅要有空间的自觉性,还要有时间的自觉性(timeconscious)因为事物永远处在动态之中,“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的客观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展变化节拍加快,我们更要有时间的自觉性,要善于领悟过去,把握现在,预见将来(Enlightening the past,Orienting the present, Forecasting the future.),这既是规划哲学理念问题,也是我们对环境设计必须具有的“时空观”,它与美的规律的运用——城市发展变化之美,直接相关。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有不同的城市结构与形态,各有其自身美的形式,这是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的体现。历史上不少城市的建设艺术,确有迷人的创造,今天遗留下来的优秀遗产,更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但是马克思接着说道:“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⒄
因此,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旧区,我们今天仍生活其中。当前,根据时代的需要,应恰当地加以更新,并尽可能保留一些历史的精华,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由于相当一个时期来我们忽视了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一些特殊的研究、呼吁,是非常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或许要为重要的(特别是新区建设)是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城市美,它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表达某种理想和时代精神。我们说,某城市是一个年青的城市,即使它一时还不完善,但它迸发出创造的力量。不论是新兴工业城,或者是古城的新区,大坝工地,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至于被唤醒了的村镇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闪烁着一种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一个社会主义的城市,社会的理想、意志与创造的精神,对当前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城市建设上和城市的建设艺术创造上必然有所反映,规划者的作用是要更自觉地创造良好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这样一种意志与力量的“美”。
歌德在称赞柏林街道的优美时说,他在这城中产生了所有公民平等的感觉,居民所住的石头房子,严格遵守当地政府建筑法令,显然整齐统一,而各个个别建筑物在遵守建筑法规的范围内,都保有自己的特点,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精神之体现。有一位西方摄影家在天安门广场上,以历史博物馆为背景,拍摄了大群的自行车人流迎着朝阳向前奔驰的情景。这不仅说明首都街道之美,还表达了这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洋溢着勇往直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之美,很好地表达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首都的城市生活风貌,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这也不过是在我们生活现实中的一个镜头而已。
在结束这一论述之前,我还想引用雨果的一段话: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能够自臻完美,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特性:生长、繁殖、增强、获取、进步,一天胜似一天,这同时既是事物的光荣,也是事物的生命。而艺术的美,却在于它无从更臻完善”。
我们力图在我们当前的时代,尽最大努力使美的创造更臻完善,而在步入另一个时期,又撰写新的篇章。
(四)空间尺度韵律之美
城市空间尺度的韵律,涉及别人的尺度,社会尺度,与历史文物建筑关联的尺度,以及大自然的尺度等,牵涉颇广,问题也颇为复杂。
尺度问题,不仅一般非专业人员由于没有一定训练不易理解,就是建筑师、规划师自己要想熟练掌握和运用无误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拿建筑物的高度来说,它并不只是一个两度空间的“立面”,还有一个建筑体量(Bulk)的问题,以及相邻建筑高低协调的问题。用透视图或模型表现,虽比图纸上立面图逼真一些,但也只能看出相对比例关系,有时甚至直到房子接近完工,才会突然发现它并不是原来方案中预想的样子。
一般说,一所房子总要有一定的尺度和比例关系,如门窗、台阶、走道等,要以人的尺度为准,并保持一定的关系,否则设计出来的房子就会使人在生活上不方便,在精神上感到别扭难受。一般说来,建筑的尺度与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巧致一点、安静一点、颜色单纯一点、接近自然一点,这都是人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故宫三大殿⒅虽然非常庄严雄伟,气势万千,但它只供少数大典之时为了特殊的仪礼等目的而使用,脱离了一般人的生活的尺度,因此不能做为日常的客厅或寝室。作为封建皇帝的乾隆,为他当上太上皇过引退生活所修建的“乾隆花园”,就使用了与宫殿全然不同的、比较近人的尺度,说明他不愧是通晓建筑的。同样,故宫的规划设计者知道,从中轴线非凡的尺度的建筑群,过渡到象“养心斋”这类皇帝的日常办公和居住性建筑中来,需要经过一番建筑处理。他们采用了在前后三大殿两侧,通过夹道小院等转折,空间层层过渡和建筑尺度逐渐变小的办法,以达到适合于人的尺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设计处理是很有水平的,也表现了设计的哲理。
除人的尺度外,还有一种尺度,或可称之为“社会的尺度”。如天安门广场,宏伟宽广,气势浩瀚,但平时也显得有点空旷。前几年,一度有人提出,说天安门广场过大,失去人的尺度,主张广场上大面积地种草、种花等等。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从历史上看,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是大的尺度⒆,1840年建造的列宁格勒冬宫广场⒇为了显示力量,也采用了大的尺度,对此,有学者称之为超人尺度(Super human Scale)。对待这个问题,波兰某城市史家有过分析,他说“圣彼得广场的规模,无论与创造它时的社会力量,还是集中在广场上的人群规模相比,都是合适的。‘人体尺度’和‘社会尺度’的标准是随着技术社会经济关系和思想体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应当鲜明地反映在现代城市之中…”。我认为这话是中肯的。天安门广场的产生和改建,自有其当时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功能要求,从开国大典到后来国庆节的集会、阅兵、联欢等等,这是社会的需要,足见它的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广场要求大些、开朗一些,既有社会需要,又有审美观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不能单纯拘泥于用一般建筑的技术尺度或单个人的尺度来衡量。当然,这里只是讨论尺度问题,并不是说天安门广场在技术与艺术的技巧上无懈可击了。对它的规划设计仍需要不断地加以提高。
在不同环境下,山峦、水面、建筑,它们之间也有一个尺度协调问题。北京北海周围的旧建筑物与水面的尺度关系是严谨的。例如五龙亭的位置与尺度,就非常得体,由于它的存在,从琼岛北望,就使水面更显得浩阔。这种尺度关系,不妨称之为“尺度美”,现在,却因西北区建设了高楼而遭到破坏。这一反面的教训,很说明上述的规律之重要。
当前,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一些重要风景区中的建筑物,都面临着类似的遭遇。如杭州西湖边上的房子,其设计的成败,体量很关键,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技术问题。空间的尺度的相关性,在大环境中同小环境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西湖边上的房子,当超过一定体量后,即使后退一百米或更多,透视的变化也微乎其微,没有多少后退的效果。这是因西掩藏空间更为宽广的缘故。建筑的高度也是如此,若在西湖边上的房子,超过一定高度,即使降低一层、两层、三米、五米,同样起不到多少作用。
总之,尺度的问题是相当难于掌握,需要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21)这里所说的所谓“按照物种的尺度来生产”,所谓“内在的固有的尺度”,内容当然比我们这里所讲的尺度的意义要广泛得多。但就城市建设和城市美的创造来说,则要根据人本身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城市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创造。
城市美的艺术规律,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每每涉及统一与变化问题(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还有重点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集中与分散,新与旧,静态与动态,封闭与开敞,繁褥与简朴,虚与实等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对这些规律的探求,从根本说是对立统一学说的运用。我们对比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正反的例子,进行科学总结,这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
三、创造城市美的战略策略问题
每一个城市,都应有自身的发展战略,有经济发展、社会发燕尾服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战略等等。而环境建设的美学创造也应当有自身的战略,无论规划、城市设计,以至重要建筑群的建设都要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进行。
(一)战略与策略
1、尊重规划,精心设计
首先要强调尊重规划。一个城市逐渐形成并被认可、得到批准的规划方案,得之不易,对它的执行,应有延续性,在执行中不断发展、调整、完善,切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把原来的规划给烧掉了。多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一定要坚持规划和设计质量,特别对重要的建设从定任务到选址,从规划到设计定案,都应有足够的推敲,也要给设计人员以足够的时间来推敲,以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能为城市增色,而绝对不能给城市减色,甚至增添遗憾。因为建筑不同于小说、电影,不成功可以不看不演。盖房子建城市,一经建成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人人都要在其中生活好长的时间,谁都无法回避、采取不承认主义。所以,规划设计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市的行政更要把好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关,反对粗制滥造,当前特别要制止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条例一时不完善而造成的片面追求产值,不重视设计质量的现象。
在此前提下,力争做到有序建设,谁先谁后,也要有一个章法。在关键问题或重要地点上发现不好苗头,要及时扭转。否则有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例如前几年,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北京十三陵的神道旁边要盖一个餐馆,距离石雕群很近,基础已经做完,近乎木已成舟,无可奈何。在专业人员坚决反对下,得到了市长的支持,工程终于下马了事。为什么对这个问题非争不可呢?因为,在这样一个重要旅游点,人们对商业的要求将随旅游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有了第一、第二家餐馆,接着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而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就会招出更多的商店和其他建筑物,于是一再迁就,这时,谁也制止不住了。待到那时,再想拆除,谈何容易。
2、对症下药,措施坚决
各个城市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应不等同,治理之策宜对症下药,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治理。例如城市布局混乱,如何逐步作到交通脉络清晰;缺少环境特征,宜从那些方面加强其特色;街道单调,如何使其丰富变化等。在这方面天津作出了显著成绩,几年时间,把地震危房分期处理完毕;开辟了中环路,旧租界各自为政形成的混乱街道系统,有了通顺的脉络;整理海河沿岸,增辟公园,加强了这河道城市的特色;重视居住区绿化,整饰富有特色的建筑与街区,也加强了环境的特征等。
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成片建设、成片整治,每年做几件大事,这样做既能作到定期可见实效,人民可以受其利,增强信心,城市外观也能逐步地、比较显著地有所改观。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城市建设和美化,既要在具体事务上精心筹划,慎重从事,又要大处着眼,既指要有战略布局,有宏观决策,抓住重点。城市的重要轴线,主要街道,沿河道路,沿河绿地,重要道路或河道的转折点,重要地点的建筑物……,这些都应当是城市建筑艺术的焦点,即使一时国家财力有限,不大肆张罗,也需要精心规划设计,逐步实施。小处着手,指有时小小的改善,用力不多,易见成效。例如各个地方都有见不得人的角落,甚至垃圾成堆,若能组织力量逐步清理,居住区的面貌就会显著改观。其他如每个住户的后院、阳台,如能作一些硬性规定,也可减少紊乱,又如在城市密集地区,增加大片绿地确有困难,但发展藤蔓植物,加强垂直绿化,每每事半功倍;在街道绿地间增加一片坐凳,休息棚等,用费不多,而居民立即受益,并增加城市外观。其他如违章建筑、破旧危棚(特别在显要地区的)、刺目广告,如能大刀阔斧地善为处理,也能立即收实效。
(二)一些指导思想的商讨
一定的战略总是在某种指导思想下制定的,这里仅商讨涉及到美学的一些指导思想。
1、城市美与经济
建筑师沙里宁(22)说:“城市显然应当从解决住宅及居住环境的问题入手,而不应象我们经常见到的那样,着眼于广场、街道、纪念性建筑,以及其他引人注目的东西。”这话出自西方建筑师之口是意味深长的。象我们这样经济上并不宽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建设更要重视节约,崇尚简朴、讲求适度,要从人民生活最迫切需要入手,多作些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雪中送炭”的工作,不要急于搞一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更要避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
——企图将旧房在一个早上清除掉改造好,无论从实用经济上看是行不通的,从美学观点上看,也是不利的,一味硬干,为求新而新,也只能造成单调乏味;
——公园中大造庭台楼阁,一处假山造价高达数十万元,其他如花坛草地的周边铁栏杆,钢筋混凝土栏杆等,五花八门,钱不少花,无关大局,并且很少美感;
——在名胜地附近建造大体量的高楼大厦,也许某一单位收益一时,但环境风貌长期受到破坏等等。
我们仍应崇尚朴素的美,当然并非主张一点豪华的东西都不要。重点的公共建筑和广场上也可以搞得堂皇一点,但这应成为简朴之中的一个点缀,相当于花与叶的关系。前人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国城市之美,大量的宜取这种境界。城市美也是一种物质建设,当然要花一些钱,但美不是光凭出高价钱就可以求得的。而高明的建设者精心设计,以少胜多,化腐朽神奇,每每能得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另外,即使美好的东西也不要搞得过“滥”,过“滥”也就不成其为好了。雕塑就是一例,我们提倡发展城市雕塑,但要努力把握质量。例如利用当地民间传说塑造一些女神的雕象,这本不失为城市雕塑的一个好的题材,但是应当看到这看似简单,实际甚难。因为一般的塑象表达水平,难于超过人们想象中的女神,使人看后觉得不过如此,或者既象九天仙女,又象嫦娥奔月,很一般,并不能增添多少美感,那就失去愿意了。所以,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就暂缓建设,还能节约些,这样说,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搞了,而是强调一定的艺术标准,这也是个战略问题。
2、城市美与现代化
我们的城市要现代化,首先要的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尽可能增添现代化的工艺和技术,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生活标准,提高效率。
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盖几栋高楼,甚至楼盖得越高,就越表示现代化,把它作为技术与美学的标志。这是一种误解。高层建筑是现代技术的产物,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建筑形式。但高楼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志,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高楼,但也不能盲目地提倡高楼,而是要在经济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慎重从事,更何况有些高楼与人民的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对高层居住建筑持相当反对的态度,有人还特别反对高层建筑,认为它脱离了人的尺度和环境。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一些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的景观,日益受到规划设计不当的高楼的威胁和破坏。
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也有必要加以进一步明确。并不是说现代化会必然削弱民族文化,但现在民族文化确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我们应当正确地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条件,把民族文化更提高一步。因为民族文化越繁荣,现代化才会越显示特色。文化特性的建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逐步形成、逐步演变的。作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建筑和城市建设应当发展民族文化的特性。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城市文化应当是现代的,同时也是民族的。
3、市政经营与群众创造
“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建设要从人民的生活出发,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美化城市的积极性。首先,城市要规划建设经营好城市公共的活动空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一个市政机关想把城市中的一切管起来,那也是不现实的。以园林绿化为例,目前有许多地方,园林局还是无力经营的,这就要发动群众。例如居民楼前后的院子,就可以让居民们围上篱笆,种些花草;附近的空地,也可由居民自己经营,搞些公益劳动,还可加强邻里关系,有助于社区建设。我国的农村,也有类似的优良传统,每家每户的庭院都有不同的创造。总之,在这些方面,要特别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三)创造与实施
城市艺术面貌的构思和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要走在现实建设的前头。从积极方面说,它有助于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从消极方面说,它可以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因指导思想和法令的不完善,而出现的扯皮现象。
立法是把城市美的创造加以确定并促其付诸实施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规划工作者来说,这就需要首先搞出一个“城市设计”的总体方案。
首先,城市设计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内容,而有些是生活内容,即如何千方百计地提高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提高美学质量。
第二,城市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它的任务是将城市规划上重要的原则加以确定下来。
第三,城市设计应是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是从市民生活需要出发的,并同时将这些需求条理化、具体化,并逐步安排落实。
美国旧金山市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颁布十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综合并进一步明确市民生活需要的一些重点;
⑵进一步落实公众及个人对所在社区特点的认识,并研究如何保护和提高这些特点的方式;
⑶制定出进行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⑷为达到上述目标确定的一系列政策。
这是一个对公众,对私人都有约束力的、持续的、指导性的文件。文件的第一章是城市的总体布局,这不仅仅是平面的,还考虑到立体的构图等。第二章是城市的历史和自然保护。第三章是城市新区的建设及其指导原则。第四章是如何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内容较细,包括绿化、照明、街道设施等的设计原则及形式。第五章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和策略。第六章是城市设计规划的实施。
旧金山的文件只代表了一种做法,它的经验随着实践有所发展,例如近年来对市中心可以建高层建筑地区已加以控制。各个城市的工作都不尽相同,有些是在城市分区法规或其他法规中,加入一些城市设计的内容,有的是在规划中除提到控制用地和容积率(FAR)外,再确定一些设计的指导思想。这种种做法,都是把城市的景观、布局及其发展的战略思想集中统一起来,并以“法案”的形式给以明确和保证。立法的目的,既作为建设设计的依据,也作为规划管理的论据,英文中有时称其为:“Guidance”,即指导的原则和争取的目标。
城市设计是落实规划、指导建筑设计的承上启下工作,重要性已如上述。还需要指出的是仅仅城市设计还是不够的,城市美的创造,还需要有优秀的建筑设计来具体的予以体现。要求城市中一切建筑都设计得很好无疑是不现实的,但对一些重点建筑,若能够精心设计,产生若干优秀的作品,就很好了。
(四)市长与城市美的创造
城市美应该由市民群众、技术人员和市长来共同创造。但作为一市之长,市长对城市美的创造肩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故在此提出来,以供参考。
1、决策者的重担
制定城市建设的战略决策应极其慎重。原因之一,在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有的事情完成后,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处理垃圾,只要清除完毕,必然人人说好;但有些事情在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种种曲折的反映,原因何在,一时还很难理出头绪来。这就给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政策的制定带来复杂性。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增添新的一页”,我们全国各地这本大书增加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往往一增加就是半本书,或几本书的分量。以北京市的变化为例,旧北京的总建筑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从1949年到现在,新建房屋近10,000万平方米,新建了约五个北京城。这些新添的篇章,总的讲起来成绩是主要的,败笔就难免了。“语法”和“修辞”还得要讲究,我们应力争在一些关键性的部位不要出现败笔,更不能把文章做绝了。
城市美的创造难度很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它要靠长期的刻划和辛勤的劳动来积累。然而,一个城市的破坏却是很容易的、城市美是会毁于一旦的。这种被毁,不是说城市和建筑的被毁,而是说城市美可以被毁于新建筑、新区出现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筑性的破坏”。
所以,文物古迹、园林胜地、风景要处,我们都要精心策划,认真对待。如香山饭店其建筑设计相当成功,但现在不少人都说它的位置选择得不当,而这个位置的选择,恰恰就是有关决策者的失误。它所在的静宜园,是从金代开始经营的一座园林,有几百年的古树,在世界其它地方根本不会允许用作建筑用地辟作旅馆的。在这个问题上,有过不同意见,但没有被决策者所采纳。事实上,尚能将饭店恰当地移到公园一边,不减旅馆的环境质量,也无需砍去那么多古树。何况,当年原有的老香山饭店本尚可接待游人,略加修缮还能较长时期用作喝茶、小憩之所。
再如,昆明有个金马碧鸡牌坊。据传说,每到中秋傍晚,残阳欲坠,新月初升之时,这两个相对而立的牌坊,其影可交汇一处,为一举世绝景,传为千古佳话。但前些年,两个牌坊却轻易地被拆除了,极为可惜。
上述问题说明,我们建设者的职责是庄严的,有人说:建筑师的职责在于“莫把遗憾留人间”,话虽消极一点,但意味深长。由于决策的不慎,一旦拍板,就会后患无穷,而拍板之后,事物的发展不一定如原来所想象,即使想扭转也非决策者本人之力可以左右的了。
2、市长的美学修养
无论是市长、建筑师、规划师,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不断提高自身美学修养的任务。然而,市长提高美学修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决策者,还在于市长也经常是一个参与设计者。市长是或多或少要参与他所在城市的塑造工作的。《园冶》中说“三分匠,七分主人”,指出主人对园林建设的主题思想和要求是关键性的。这就要求主人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在“感受”城市美,鉴赏城市美,“创造”城市美等诸方面更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旧时代建筑园林的目的是为少数人享乐,现在市长的出发点是为广大人民,就要了解群众的美感心理,审美经验,这样创作的任务就更重了。中国有句老话,“自古太守多诗人”,中国古代许多地方官,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造诣,在城市建设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德政。今天的市长已有不少是工程师、建筑师,或技术专家,即使如此,美学的修养也是无止境的。
3、市长与设计者共同创造
市长与规划设计者之间工作关系有领导被领导之别,但在城市美的探讨上是共同创造的。市长在这里要把好两关,一是“用人”,另一是“出题目”。关于用人要知人善任。被委任的设计者应确有才干,可以被信赖的人,城市的总建筑师更要能运筹帷握把握全局,他要有创造精神,而不能有雇佣观点。有的建筑师自称为“领导的画图工具”,听了这话颇令人不以为然,但这是前一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设计者准备好一个本子,专门记录领导叫干的,反正自己不负任何责任。这实际上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思想的表现。也许这样的人,好听使唤,被委以重任,但请留心,往往就因此坏事。
第二是出题目。市长要有见解,有高明的构思、高境界的立意。出题目是市长的任务,市长的境界高,题目出得好,就能发挥技术人员的创造,并不要“越俎代疱”,如欧阳修在扬州盖“平山堂”,康熙选择承德建造避暑山庄,都表现出杰出的建筑规划才能和对这项工作认识之精深。
这里我举一个已故周恩来总理知人善任的例子。
先讲用人。在修建人大会堂期间,总理第一次参加审查设计会议时,曾逐个询问在座的专家的姓名、学历、工程经历,其中最大的工程规模如何等等。同时,特请茅以升先生领导一个专家组来负责审查结构设计,组织了一个艺术设计组请梁思成、杨廷宝先生审查方案设计。后来,专家组果然发挥卓越的作用。
再说出题目。当时人大会堂天花的建筑设计方案总不令人满意,总理曾提出可否搞一个“水天一色”的方案?这个词来自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总理指引出设计所要追求的意境。后来,设计方案将天花与侧墙的交缝磨圆隐去,天花装饰与照明结合成满天星斗,着重突出中心的五角星和向日葵图案,侧墙与天花浑然一体,最终效果很好,终被采纳,可以说这是领导出题目指引,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的成功的佳例,这种遗风应当传诸永远。
技术专家也并不都那么高明,必然有自己的纯技术观点和片面性、局限性,需要领导来指点。但是,作为市长则重在启发。例如前述人大会堂天花方案审定时,某设计者向周总理说:“不知是否正确体会领导的意图”,总理当时说“什么领导意图,要你们发挥创造嘛!”此时,领导者和设计师思想交融,心心相印。
有一位市长,曾要求某建筑师在一个街中心设计一小块绿地,他亲自和建筑师一起讨论,构思了一个大盆景的布局,几棵棕榈树,两块大石头,一个小水池,结果这个街心花园搞得十分有特色,这就是一个共同创造的例子。当然,这是一种狭义的“共同创造”,并不能要求任何一项设计都这样作,否则降低了领导者的作用了。
市长是城市建设的指挥者,有很高的工作热情,但把事情做得出色还需要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艺术上的感情,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城市美的欣赏与创造中去。中国有句老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3),实际生活中,我已接触到、观察到我们一些领导者的这种感情,令人起敬。
总结起来,美好城市的创造,是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综合的体现与反映、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美的道德风尚,美的历史传统,美的文化教育,美的风土人情,应该让它们都与美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古籍说绍兴“其民风俗淳美”,道出一个环境对人民精神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人是城市的主人,美的环境是人创造的。我们所创造的美的环境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的。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人与城市的关系。没有人,城市就没有一切。我曾到过新疆的几个唐代故都,如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安乐故城等,现在都已废弃。没有了居民,城市也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前面已经谈过的法国十多年前建的一座新城,选址不当,经济发展不起来,尽管设计都是成功的,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往,城市就形成不起来,这个例子对我们的工作教益很大,值得认真思考。
第三,城市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城市美的创造也应该从多方面去探讨。社会的美,物质环境之美,这些并不是十分抽象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有待于我们在生活中,在建设实践中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城市美是可以创造的,每个时代都可以增添新的内容。
市长在创造城市美的工作中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我们所在的城市,发掘历史遗产,发扬地方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住址规划设计,组织起好的队伍,有条不紊地建设好所在的城市。
生活是丰富的,城市美是一个需要不断从生活中探索的大课题。建筑师要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精神引入到更高的境界,提高技巧水平,协助市长作好工作,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城市的建设是永远在一种理想与追求下的创造性劳动。
城市美的创造是人类最伟大最高级的创造,它将各种艺术创造融为一体,是最能引起人们喜悦,并且是长时间的喜悦的艺术创造。
生活是发展的,城市的建设永无休止,因此城市美的创造也是永无止境的。
(后记:本文在整理过程中,曾就教于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主任杨辛教授,特此志谢。)
注释:
⑴ 该文系吴良镛教授在全国第三届市长研究班上的讲稿。曾在1987年1月和1987年10月出版的《建筑师》杂志总第27、28期连载过。1987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也收到这一讲稿,只是个别文字上略有删节。该书为李泽厚主编的《美学丛书》之一。
⑵ 吴良镛(1922—),江苏省南京市人。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5年10月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赴美进修于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师从伊利尔·沙里宁;1950年底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1995年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主任。在五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参与和主持多个城市的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及数十个建筑设计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同时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纲》、《广义建筑学》、《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重要著作。鉴于他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学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⑶“莼鲈之思”:也称“莼羹鲈脍”或“秋思莼鲈”,典故出自《晋书·文苑·张翰传》。张翰是西晋文学家,因见秋风起,便想起家乡江南的莼羹与鲈鱼之美,以此为借口辞官返乡。
⑷“兵燹战乱”:燹(xiǎn音“鲜”),野火。兵燹战乱,实指天灾人祸。
⑸“万户萧疏鬼唱歌”:出自毛泽东1958年7月1日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全诗为:“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中所说的瘟神,是指危害人民的司瘟疫(血吸虫病)的邪恶之神。毛泽东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自然是不相信送神之说,这里用作诗题含有戏谑意味在内。
⑹“镇江的金、焦与北固山”:指江苏省镇江市的三处风景名胜区:金山、焦山和北固山。金山以金山寺著称,焦山位于长江之中,以保存珍贵石刻著称,北固山陡立江边,形势险峻,素有“京口第一山”之称,山上有因刘备招亲故事而建的甘露寺。
⑺袁中道(1575-1630),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以游记散文著称于世,与其史宗道、宏道被称为“公安派”。
⑻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主要成就在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兴起。
⑼裴度(765-839),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⑽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一开头就明确提出建筑师在21世纪的任务就是“能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
⑾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纵酒放诞,蔑视礼法,曾著《酒德颂》。
⑿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艺术哲学》是他艺术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⒀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下文引用的歌德的《对话录》,朱光潜先生翻译的译本称作《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和活动,记录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在西方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⒁阿兹台克文化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古代文化之一。
⒂Ramses: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此处可能是指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⒃参阅本书《闲情偶寄》篇中之“房舍第一”。
⒄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是就古希腊高度繁荣的神话、戏剧、史诗等艺术而言的。
⒅指北京故宫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
⒆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建于17世纪初,以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呈横向长圆形,长198米,面积3.5公顷。
⒇列宁格勒冬宫广场,现称圣彼得堡冬宫广场,建于19世纪初,其周围有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另外两个广场(海军部前广场和十二月党人广场),这三个广场联系在一起,使冬宫广场显得更宏伟。
(21)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
(22)沙里宁,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
(23)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解读:
吴良镛教授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很高的理论修养。这篇讲话虽然发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为,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既是现代的,同时也是民族的,不把遗憾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城市美的创造是人类最伟大最高级的创造,它将各种艺术创造融为一体”。城市美不仅仅是建筑美,它比建筑美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对于这一点,作者在“对城市美的认识”一节中作了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论述。而且,特别强调城市美的创造,“其出发点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为人”。对于城市美的要素,作者也是从人的要求出发,指出了美好城市的要素,应当包括私密感、邻里感、乡土感和繁荣感。接着又从形式美的角度讨论了城市美的五个方面:城市自然环境之美,城市历史文物环境之美,现代建筑之美,园林绿化之美,城市中建筑、雕塑、壁画、工艺之美,以印证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城市美,概言之就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综合构成。”同时,又从美学的角度,结合中外实例,探讨了城市美创造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及城市美的艺术规律。最后,又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创造城市美的战略策略问题,以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论文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立论非常鲜明,而且结合中外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论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本书特将该文全文刊出。
作为正在学习设计艺术的青年学生来讲,不要以为这一论文原是作者对我国主管城市建设的市长们讲的,与青年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城市美的创造,固然与主管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部门、以及建筑设计师密切相关。但是,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城市美应该由市民群众、技术人员和市长来共同创造。”真可谓人人有责。何况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不论是从事平面设计、还是立体设计、工业产品设计,都对城市美的创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到广告和广告牌、以至路名牌、门牌等设计,大到城市广场、公共休闲场所的设计,无不与城市美的创造密切相关。
文章中说:“人是城市的主人,美好的环境是人创造的。”作为设计艺术工作者更具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延伸阅读: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思考与讨论:
1、你是如何认识城市美的?
2、根据你比较熟悉的城市,思考一下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3、设计艺术如何为城市美的创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