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式于2013年10月21日上午9点30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图为建筑学会车书剑理事长致辞。新华网 朱鹏 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国际建协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中国建筑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向各位领导、嘉宾、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向全国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致以良好的祝愿!
1953年的10月23日,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如今,已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中国建筑学会发展成为拥有10万余会员、300多个团体会员的学术团体,下属22个直属分会,地方分会遍及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各位共同纪念和见证中国建筑学会60华诞。
六十年,是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科技教育伴随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长壮大历史过程;六十年,是中国建筑文化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相互推动的历史过程;六十年,是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是广大的中国建筑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卓著贡献的历史见证。
回顾中国建筑学会的60年历史,大致可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一、初创期(1953-1955)
1953到1954年是中国建筑学会的初创时期。因为学会刚刚创建,兼受人力和财力的限制,学会的很多活动尚未展开。
建国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联合对我国进行封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建筑学会利用民间学术团体的渠道,成功地在1955年加入了国际建协,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得到国际学术组织承认的中国学术团体。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中国建筑学会加入国际建协,委托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以杨廷宝为团长的出席海牙国际建协大会的中国代表团。
中国建筑学会代表新中国成为国际建协的重要成员,成为新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使得解放初近乎封闭的新中国建筑界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与渠道,奠定了中国建筑学会对外交流工作的基础。
二、经始期(1956-1966)
1956年,在中国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下,此后的10年间,中国建筑学会配合国家12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广泛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进入第一次快速发展时期。会员的队伍比1953年成立时多了20几倍。这10年是中国建筑学会经始大业、奠定根基的时期。
在国际交往方面,自1955年加入国际建以后,我国一直担任国际建协理事会理事,杨廷宝副理事长连任两届该会副主席(1957-1965年)。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中国建筑学会共接待14次苏联、波兰、瑞士等外国建筑师访问团,由建筑学会组团派出则达31次。中国建筑学会成为新中国对外开展外交和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让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
这时期,为了配合国家基础建设的全面开展和解决城市住宅急缺的问题,学会组织了一系列关于城市住宅问题的讨论与会议。在全国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59年5月,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的“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会议由建工部刘秀峰部长做总结发言,后来整理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这次座谈会指出了当时建筑创作的方向。
三、停滞期(1966-1976)
文革期间,建筑学会被重点批判,同时,许多建筑师、工程师也都成了“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被迫脱离原职。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部被撤销。建筑学会于1967年被解散,全体人员下放干校劳动。
借助1972年春天国际建协邀请中国建筑学会参加国际建协第11次大会之机,学会派出了以杨廷宝为团长的6人代表,恢复了多年同国际建协中断了的关系;1976年,国际建协主席亦到北京、广州访问。
四、全面恢复及发展时期(1977-199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建筑学会全面恢复了组织和活动。学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开创了生机蓬勃、竞相向前的局面。
建筑学会恢复学术活动的标志是为唐山震后重建而组织的研讨会和方案竞赛。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建筑学会出面邀请了全国几十名规划、建筑、结构专家,云集唐山,对于唐山重建的总体规划(特别是市中心区的规划)作了论证;对于建筑抗震等问题,也作了认真的研究,并且提出具体措施。建筑学会还组织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得到了建筑界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以1979年为例,仅全国学会各专业专业委员会,就分别组织了36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与会代表2600多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创纪录的数字。”
1980年代后期,建筑学会开始系统地引介外国建筑职业化制度,并推动建设部在1988年8月批准关于建立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与建筑教育评估的建议,由此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拟定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从此,中国建筑学会开始参与指导我国的建筑教育,为规定其发展方向和规范教育内容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交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会在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开创出了新局面。在这段时期中国建筑学会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1981年,在北京举办了“阿卡•汗建筑奖第六次国际建筑论坛”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学会举办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这一时期,学会在外事方面取得了几个重要成果:一是恢复了在国际建协的理事席位,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吴良镛先生于1987年当选为国际建协副主席;二是由学会负责协调各方复杂关系,中国建筑学会作为国家会员于1989年加入亚洲建协;三是于1999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国际建协(UIA)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有106个国家和地区的63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五、拓展及深化时期(1999至今)
中国建筑学会成功主办了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向众多外国建筑师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和魅力,成为国际建筑界是最为活跃的学会之一。在建筑学会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后我国建筑界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职业合作继续向深入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境外)设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到中外合作设计的行列中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开展和职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建筑创作空前活跃,成为当今世界建筑的大舞台。
这一时期,学会在引导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发展方面积极进行工作,从2006年开始,代表中国,参与了由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建筑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发起,正式开始讨论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国际互认;2008年4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签署了《堪培拉协议》,推动建筑教育学历在签约各国之间的流动,建筑学专业教育国际互认的机制形成了。
此外,学会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协助各级政府开展建设工作,获得政府的信任,更加紧密了与政府的联系,真正履行和发挥了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一点,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学会组织领导的灾后重建设计、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进入2012年,为了推进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机构走向世界,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开展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和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宣传推介活动;同年1月,为了引导新时期的城镇建设和建筑创作方向,学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 3月在京西宾馆召开了全国建筑创作方向工作会。这些活动和会议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培养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建筑学会从其创设之初就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命运相系。60年来,经历了社会主义国家建构和体制建构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国家的现代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建筑学会担负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建筑科技界的桥梁作用。
第二,中国建筑学会审时度势,把握契机,组织重要学术活动,推动建筑职业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中国建筑学会一直以来都是联系中外建筑界的纽带和展现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窗口。
第四,中国建筑学会根据国家要求设置奖项,鼓励人才,引导学术方向,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学会组织或设立的梁思成建筑奖、建筑设计奖等奖项在业界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说服力。
此外,中国建筑学会一直以来倾力推荐人才,在国际上向国际组织输送我国优秀的建筑科技工作者;在国内积极创造机会让有才华的建筑师脱颖而出。目前,通过学会推荐产生多名院士,他们已经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建筑学会这60年的历程和业绩,是她未来发展最好的参考书和营养剂。
在这一个甲子的华诞之际,纪念和回顾学会60年来的发展轨迹,珍视学会自身的学术传统,明了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评述学会在新中国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缅怀为学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成功应对未来的挑战,对进一步团结组织建筑界力量,更好地发挥建筑学会的作用,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科协和科技界委员的联组会议时指出,我国的科技战略,要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并且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国建筑学会要紧密配合国家科技战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发挥学会的职能作用和人才优势,进一步繁荣建筑创作,增强总体创新实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创造出更好更多的建筑精品。建设部老领导俞正声同志和建设部姜伟新同志对建筑界的勉励和关心,对建筑界的期盼和厚望,更坚定了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回首既往,中国建筑学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展望未来,学会还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以这60年为一个里程碑,发扬先辈精神,持续不懈地努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愿广大会员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