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黄星元 性别:男 1938年出生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工作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主要学历:1957年—1963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毕业
工作经历:1963年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参加工作至今 1989年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1995—2000年院总工程师、总建筑师 2002年成立黄星元工作室
奖励或荣誉:
(一)2000年12月建设部授予中国建筑设计大师
(二)2009年获梁思成建筑奖
主要作品:
(一)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工程 (三)海南广场 (五)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厦
1993年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2001年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 2011年工信部优秀电子工程设计二等奖
(二)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工程 (四)三亚山海天大酒店 (六)华信(国际)软件大厦
1994年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2001年海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96年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创作理念:
简洁——无繁琐装饰和形体过分变异,建筑应是简洁流畅。
独特——避免雷同,表现在比例、尺度、材料的精细推敲。
有序——空间的连续性,结构的逻辑性,同时功能需求贯穿始终。
融合——融入环境,表现出与周边呼应的“场所感”。
追求创新,取之有道,创作理念各有不同,建筑创作必然呈现多元各异的风格。曾发表过《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工业建筑表现什么》、《工业建筑的文化表现》等文章,表述了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建立在共同的艺术和技术原则之上,也即是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自然结果。同时在建筑创作中力争做到建筑的民族性,在现代建筑体系下以新的面貌出现。多年形成的创作理念常与过分形式化,“时髦建筑”保持距离,从而形成简洁、明快的创作风格。坚守的原则仍是:踏实理性,不断创新,认真完成每一个建筑作品。
当身临其境面对建筑物时让我们感到震撼,留连忘返,入得建筑又让我们享受其中,这应当是最简单地评价建筑优劣的方法。
个性化点评:(选自《建筑创作》2006.7)
在中国由于建筑师缺了这半个世纪理性化的现代建筑洗礼,在接触外来影响时极易只接受和模仿其争奇斗胜、五花八门的表面,而难以理性地坚持适合我国国情之所需,在我国能解决这一难题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中,黄星元同志应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位。我们看到星元的设计大多表现为,在圆满地满足了建筑功能,技术先进合理的基础上,表现出一派健康、明朗、朴素、清新的风格,不夸张,不虚饰,实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核并结合了我国实际条件的产物。——关肇邺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作品呈现一种“自然流露”的外在形式,从而表现一种简约、朴实、整体感的风格。——刘力 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以平常的心态,创作恰如其分的建筑,这就是主流。主流建筑师不随风,不赶时髦,不求虚荣,有思想,理性务实,是我国业界中坚力量,黄总就是一位主流建筑师。——庄惟敏 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介绍:
华信(国际)软件大厦
表现了依山就势的场所感,简洁流畅的韵律感和高效的功能秩序。
海南广场
兼具大型会议与演出功能,建筑造型庄重明快,柱廊和列柱构成亚热带建筑的地域特征。
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
一座大体量的工业建筑结合山地地形,巧妙地解决了场地和功能的矛盾,整体组合简练有序,构成现代工业建筑的宏大场景。
黄星元:简约而不简单
长安街西隅,电子大厦的七层,在充满阳光的黄星元大师工作室,我们开始了有关建筑的随意漫谈:“这栋大楼是我1985年设计的,当时在北京超过100米的建筑还不多,时过20年,又一栋新楼也快完成了,这是2005年设计的信息产业部二期办公大楼。”顺着黄星元大师所指的方向往窗外看,信息产业部院区南端一幢高楼正拔地而起,它与我们所在的北侧28层的电子大厦相对应,成为整个大院内的两个制高点。建筑如其人,两幢大厦皆外观挺拔、线条流畅、肌理纯净,其简约之美与他的气韵一脉相连。在这个多元并蓄、争奇斗艳的时代,黄星元设计的建筑,更像是一首浅吟低唱的恬淡诗歌。
不忘母校培育之恩
黄星元,祖籍辽宁沈阳,1938年5月生于营口。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辗转于辽宁沿海一带,专事盐业的试验研究。母亲曾在沈阳一所师范学校就读,中途辍学,操劳家务。虽然家里经济拮据、频频迁居,但母亲对孩子们的学业十分重视,不仅坚持送子女入学,而且每到一地尽量选择最好的学校。
“学生时代,我有机会上了两所最好的学校:耀华中学和清华大学。”因父亲工作调动,黄星元家搬到了天津。记忆中,40多年前的天津,海河上的法国桥尚可开启,而西式洋房的优雅细节,褐色、米色、土黄色的面砖和暗红色坡屋顶,让他印象尤为深刻。1951年,黄星元考入耀华中学。该校始建于1927年,由时任天津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庄乐峰先生创办,校风淳朴、英才辈出。“当是只觉得它是那么明朗、精致而与众不同,教室、礼堂围合成充满阳光的院落,紧邻的是健身房、体育馆,图书馆则独处校园一隅,布局有序而和谐。建筑外墙全部为红褐色缸砖,内院地面铺满红褐色地砖,是当时少有的现代学校建筑,而且建筑质量很高,至今仍令人瞩目。”黄星元对母校感情深厚,津津乐道。
1957年,黄星元高中毕业,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理由是建筑系要加试美术。“我从小喜欢画画,上中学时,班上的墙报基本上由我一人包办。”当年,由于受全国政治形势影响,清华建筑系只招收了两个班,约60人,竞争非常激烈。加试美术时,题目是一张静物铅笔素描和一张想象画,但必须是与建筑有关的内容。黄星元未加思索,一气呵成,完成了以耀华中学的外观为素材的图画,由此而验证了对母校建筑印象之深。“我总觉得考上清华建筑系似乎与这张画关系很大。”他一直想找到这张画,终未获得线索。
初入清华,黄星元有幸听了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启蒙课。先生首先对大家学习建筑专业表示祝贺,然后讲到一个建筑师应怎样具体地进行设计工作,在黑板上画了厅堂、卧室、厨房、餐厅和厕所分区图,分析如何合理安排,由浅入深,生动活泼。内容虽简单,但对于刚入建筑之门的学生,这场景却记了一辈子。在清华学建筑,由《建筑初步》到《课题设计》。印象最深的是建筑系诸位先生的设计辅导课,他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草图亲手修改,既有言传又有意会。常友石先生温言细语;高亦兰先生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已画出一株生动的树;周维权先生则一言不发,用浓黑的6B铅笔修改的草图苍劲有力。睿智而风趣的关肇邺先生,却潜移默化地积淀了黄星元对建筑的感觉。犹记某次关先生拿出一张修改后的草图,建筑衬景画的树是用蓝铅笔画的一排圆圈,下面是一根根树杆,简单之极,黄星元看着不免有些失望。然先生告之,不要太注重画面的漂亮,建筑本身的形体、空间构思才是更重要的。言简意赅,醍醐灌顶,后来他工作中的方案设计总是先要把平面秩序、空间组合推敲作为重点,而后立面形象应运而生,并且进入灵活多变之佳境。
“大学生活更多地是培养了我对建筑细微观察的能力,对建筑品位的感觉,对建筑创作执着追求的乐趣。”六年的学习经历受益匪浅,自此,建筑与他相伴终生。
实践的机遇和努力
2000年,黄星元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设计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要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建筑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机遇加努力。机遇一方面指要有好的工作平台,如我所在的电子工程设计院;另一方面,遇上一个好的时代也很重要,这样才会有好的项目让你历练。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接踵不断的工程项目委托,给建筑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舞台,这正是我们创作的黄金时代。如果建筑师自身有实力,有技艺,在业内声望较高,业主就会主动找你合作。建筑创作的机会越多,设计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国外的许多明星建筑师就是在不断地尝试中成功的。”
不过,在今日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职业建筑师除了有一技之长,还必须纵横捭阖,触类旁通,什么都会设计,甚至什么风格的都能设计。道理很简单,建筑处于不同的地段,业主有不同的要求,建筑师则必须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从业44年来,他勤奋不辍,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领域,共设计了100多项建筑作品。
工业建筑开阔视野
1963年,黄星元从清华毕业后,分配到“侧重工业建筑设计”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开始了他的建筑设计之旅。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经济条件及思想认识等限制,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满足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建筑师难以发挥建筑艺术的创作,工业建筑设计几乎成了生产设备构筑物外壳的简单包装。然而,在人们普遍认为难以有所成就,只能跟着工艺走的工业建筑领域,黄星元却凭着扎实的建筑艺术功底和脚踏实地的、探索创新的精神,精益求精,创作了许多新颖的工业建筑作品,成绩斐然。
上世纪60年代,当时我国建筑界在学术上的国际交流不多,环境相对封闭,建筑创作思想受到政治口号的影响和经济因素的制约,社会上对建筑没有足够的认识,建筑师更无应有的地位,基本建设处于低水平高速度发展状态,但年轻的黄星元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特别是在1964年至1969年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他到四川去支援“三线”建设,参与设计了许多按当时标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电子工业建筑。“由于政策限定,那时的设计一般都很注重建筑的功能,标准不高,美观、建筑环境之类的要求被认为是附加的。对建筑师来说,建筑创作余地极小。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由于结合实际,我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场地、材料和施工的实践经验,这对后来的设计大有用途。”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给建筑创作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我国大量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建筑设计需要满足生产产品的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黄星元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工业建筑项目。由他设计陆续建成的新型工业建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达到同类建筑的国际先进水平。业内人士评价:“他以一种冷静、理性和逻辑的态度来研究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和造型,一点一滴地分析其内在要义、心平气和地把握复杂建筑中功能与空间、行为与流线、理性与浪漫、工艺与艺术、结构与造型等问题。他的作品很少那些过于夸张的符号,或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非理性的造型游戏,大多体现出精准、逻辑和贴切。”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和大连华录电子有限公司的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总图和平面布局遵循工艺要求紧凑合理,依地势、地形变化,结合各流线顺序,安排其不同功能空间,立面根据室内功能要求开窗,虚实相间,整体而不乏亲切,营造出了工业建筑人性化的良好氛围。
1987年,黄星元担任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工程的总设计师,这是上海电子仪表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设计,工程列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工程选定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中方负责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专业全部设计。业主要求建筑形象一定是最新的和最好的。当时国内已建设完成多个同类型工程,他们不能照搬复制,要有所创新。从而促使这项工程成为由建筑主导,提出建筑方案,主持工程全过程的一项大型工业建筑设计。建筑师有机会把满足产品生产的严格技术条件、创造建筑艺术形象、提高作业人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这三项要求有序地结合起来,把握建筑总体关系。
日本最初的工艺区划是单层厂房,按惯例将生活间和办公室设在厂房尽端,占地面积大,还要跨过一条小河,既不经济也不合理。黄星元分析了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提出两层厂房的建筑方案,将办公室设在厂前区围合成绿地广场,绘制了准确的透视图,引起日方设计人员极大的兴趣,经过商谈取得共识,并促成日方配合修改了原设计工艺流程。经过不断深化,终于完成了一项功能合理、布局紧凑、简洁明朗、建筑形象新颖的设计。总装厂房设计,在国内同类型生产工艺中首次采用多层建筑,节约用地30余亩,缩短了管线距离,工艺区划更加合理。在建筑形体上,虽然主厂房体块巨大但无压抑感,在厂前区与办公楼的形体构成上,层层叠合依次排列、东侧设有造型别致的双柱式水塔,丰富了建筑群组的天际线,是一组整体感强,色彩明朗,分区明晰,排列有序的建筑群体。该项目受到国内外好评,并因此在1992年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
1992年,中国电子工程院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大连华录电子公司的设计工作,开始做了许多方案,均未获通过。黄星元接手之后,首先分析了大连七贤岭地块北高南低的丘陵地貌(由城市道路至最高点地形高差为28米)和日本松下公司的工艺设计方案,并与日方工艺设计师商谈,调整了工艺区块布置,将地势较低的入口处由原来的机械成型车间改为办公与培训,使得入口处有了建筑构成的灵活余地,这样把用地分为三个台地,其间以环形坡道相连,构成了自然地貌与大型工业建筑群组协调、流畅和宏大的气势,完成了一个受各界人士赞誉的好作品。该项目1994年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和1996年建筑学会创作奖。
“工业建筑在建筑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间的百分比为53:47,工业建筑占了一半以上。”黄大师说:“世界发达国家的许多著名建筑师都有数量可观、成功的工业建筑作品,如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英国威尔士INMOS微电子工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雷诺物流中心,它们都展示了建筑美学、使用功能和新型结构的巧妙组合。”
公共建筑重在构思
黄星元主张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应生硬地分开,认为其本质都是空间的创造,前者提供生产活动空间,后者提供生活活动空间,同样遵循建筑创作的基本原则,应建立在共同的艺术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之下进行创作。对象不同,具体手法或有不同,但基本原则和理念却是相通的,都是生产空间和建筑形象的理性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先生认为这是黄星元后20年来同样顺畅取得可喜成就的根本原因。
前20年的探索,让黄星元将工业建筑的设计演绎成为一种工艺与空间结合、空间的构成逻辑和艺术造型结合的再创作,并形成了他理性严谨、真实逻辑、精细典雅的创作风格。这使得他在大量的民用项目中,诸如海南广场会议中心、三亚山海天大酒店、华录电子公司、中关村西区普天大厦等的设计中表现出极强的功能整合、空间控制和整体造型的能力。
海南广场是海南省政府办公建筑群体,兼具会议中心功能。1994年,海南广场设计招标,黄星元的参赛方案中标。设计之初,他和业主深入交流,取得四点共识,为方案构思搭建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一是,不刻意确定建筑形式,避免了建筑形式在中西之间的徘徊;二是,不刻意追求时尚,而着力表现朴实无华、自然愉悦的建筑形象和高品位的文化内涵,与海南毫无修饰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相呼应,表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庄重、祥和、亲民、宜人的风貌;三是,不设定“二十年不落后”之类的伪科学要求,遵循建筑自身发展规律;四是,从实用出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体现时代精神和亲民气质的行政办公建筑群体。经黄星元精心设计,海南广场的建筑造型庄重、明快,会议中心的主立面采用柱廊,架空引桥,构成亚热带建筑遮阳通风的地域特征。多功能厅山墙立面采用梯形构架,传达了地方传统建筑样式的信息,广场前的八根列柱,不仅构成了广场空间的深度,也隐含了海南省老街建筑特有的中西文化合璧的抽象语汇。海南广场的规划和会议中心的建成,没有造成板着面孔,以自我为中心的张扬形象,而是表达了对地域建筑的追求,丰富了城市景观,体现出城市发展的秩序。该工程获海南省2001年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2001年优秀设计二等奖。
山海天大酒店,位于三亚市大东海北岸,是一座五星级假日酒店。1997年,黄星元参加三亚山海天大酒店投标,他提出的A方案中标。如何做好依山临海的文章?黄星元充分利用滨海地势由高而低坡向海边的地形,剖面作成阶梯形,酒店主入口设于北侧,直接步入位于三层的酒店大堂,视线通过大堂咖啡厅向外望去,面对大海一览无余。建筑立面客房阳台是飘动的帆形,外饰面选用地方石材,配以特有的绿色植被,蓝天、椰树和白沙,造成了亚热带滨海度假酒店的形象。该项目获得海南省2001年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2001年度优秀设计三等奖。
黄星元工作室
2002年,黄总在院内组建黄星元工作室,培养年轻技术人才。脱离了领导岗位的他,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参加设计方案工作,带领着年轻的建筑师一起分析、归纳、研究建筑方案,其乐融融。工作室内大家互相协作,创作激情飞扬,工作效率颇高,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中标方案已有十几项之多,如中关村西区的普天大厦和信息工程大厦、海淀区文化馆等。
正如杨永生先生所说的那样,黄总的作品给我们的印象始终是:简洁而不简单,明快而不妩媚,朴实而不显摆(儿),尺度得当而不乱方寸,使人感到亲切而又耐看。其中普天大厦的设计就极为典型。该项目位于中关村西区金融商务中心的最佳地段,用地东西方向狭长,黄星元工作室反其道行之,以最具经典的矩形体块的构思,成为中标方案。建筑采用大开间、大进深、双核心筒的平面布局,是空间灵活、多元复合的现代办公建筑,建筑形体简洁规整,造型纯净,比例严谨,室内空间丰富,外围护结构全部选用透明中空LOW-E玻璃,具有鲜明的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理论研究探索
工业建筑起源于19世纪,它面对的是有特殊要求的生产操作环境,与之密切相连的是工艺设备、动力管线和液体、气体传输管道、电力管网以及成品半成品的传送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工业建筑创作一直缺少现代建筑理论的引导。
常言道: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则在理论层面。在设计实践中,黄星元很注重建筑理论的研究,对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地域建筑的现代性、信息时代工业建筑的变化特征等有不少论述,如:工业建筑美的表现、新型工业建筑的建筑要素、工业建筑与新型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和细部处理的重要意义、建筑设计与工艺工程设计的关系,以及工业建筑的建筑手法等。
早在1998年黄星元曾撰文重点谈到工业建筑创作的理性,如他解析并归纳了工业建筑美的六个方面:巨大的体量美、超长的建筑美、高耸构造的结构美、无窗厂房的实体美、高架管线的流畅美和长廊的动态美。
近年来,黄星元大师对工业建筑有了更多新的解读,他提出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几个误区与各界建筑师研讨:一是,“工业建筑民用化”。采用公共建筑的处理手法,造成工业建筑形体复杂,室内空间边界不清,过于流通,破坏了空间的封闭性,对洁净度和节能十分不利。二是,“粗粮细作”。工业建筑并非“粗粮”,是建筑的一种类型,有其特点,应当展现其超长、超大的特殊尺度和建筑物的技术美、科学美和材料肌理的美学特质。三是,“废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公共建筑,是工业建筑创作出路之一”。现代工业产品的变化节奏非常快,落后的工艺生产线被淘汰是正常现象,把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库改造为办公、娱乐和超市空间,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实例,但这不属工业建筑常规的设计范畴。四是,“工业建筑也要轻、薄、透”。工业建筑形象的随意性,脱离建筑功能,随意设置建筑形象和表面材料,如附加外墙玻璃幕墙,带来室内热工设计的不合理,大挑檐,外墙倾斜等造型,把有严格要求的室内环境空间设计成会展中心、大型宾馆或商场的式样,造成浪费和工艺布局的困难。五是,“构造详图简单化”。为了省事,不画或少画必要的详图,建筑作品精致不足,节点设计没有建筑美感,建筑缺少收头和交圈的控制,没有体现工业建筑严谨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出道以来,黄星元硕果累累,他的大学同窗、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刘力认为均因其有着坚定的创造理念——“追求创新,行之有道”、“在细节中完善建筑”、“建筑理论是相对的,设计手法是具体的”等。对于创新,黄星元精辟地分析“创新不仅表现在外在建筑形象上,也表现在建筑内部空间。柱网的扩大、旋转,新结构形式和精细设计的节点,都是创新的基点。”“创新要坚持原创性,不可丢失本土文化的根基。”进而他又提出:“建筑师应如同把握总体方案构思一样对建筑细部给予重视,对材料、构造精湛选取,对细部处理匠心独具。”“一个优秀的工程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细部设计,而且要跟踪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言简意丰。正因其理解的深邃,并能在设计中一以贯之,他的作品大多能在为功能解决得体的前提下,呈现一种“自然流露”的外在形式,从而表现一种简约、朴实、整体感的风格。
不过,黄星元强调,我国建筑创作的真正发展,离不开建筑师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建筑和建筑美学的认知。早在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严峻地提出建筑创作的社会环境对建筑师的重要意义,“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至少作为工程建设主体的三方参加者,不仅需要好的建筑师,还需要好的行政主管和好的业主,这样才能避免丑陋建筑的产生。
建筑是成熟者的行业,建筑师是终生的学习者。直到今天,黄星元大师仍乐此不疲地参与建筑设计竞赛和建筑评论活动,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建筑过程;他仍执着于对建筑功能的追求和对新的建筑形式元素的探索,以辛勤的建筑活动,谦恭而冷静地营造着自己的建筑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