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丹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内容简介:
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苏丹既是一名高校教师,又是一名理论研究者,既是一个一流教学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管理者,又是一名中国本土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先锋实践者。
本书结合苏丹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内20 余年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杰出的实践操作案例,描述了技术、职业、设计、教育等的相互作用关系,表述了“虽以设计为职业,但不以设计为边界”的立场。书中还收录了清华大学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CICA)的两篇调研报告,8 篇关于设计的对话与精心挑选的30 个学生作业。这些珍贵的文献见证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转型,是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发展历程客观事实的准确记录,也向读者展示了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以及作者对该现状的忧思。
精彩摘录:
“中央”二字既象征着核心的地位,又衍生出权威的外在标示性。它相对具有稳定的态势,是附庸于国家意义之下的寄生者。
这种教育状况无疑是存在着一些隐患,它没有再价值观上建立一种健康的标准,也没有建立合理的有关设计的只是结构体系,而这两方面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史极为重要的。
要对得起时代,更要对得起我们头上的光环,不要误人子弟!
这一点从过去我们对专业工作的日常称谓中即可证明,过去我们都会把任务称谓“活儿”。把做设计这样本应充满快乐的工作称谓“干活”,把“活儿”多的单位认为是理想的单位,这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称谓的变化,实则代表了一种专业态度。
“效果图”是一个赤裸裸的称呼,它的出现代表了一个时期人们对图形思维最肤浅的看法。
推荐语:
刘巨德:(当代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设计艺术的践行是一件替天行道、天工人以代之的事情, 寄有人类生存方式的理想, 它为此在不断增加答案, 而不可能有最终答案, 但每一个答案将相互照亮。本书的论述在继承与反叛的思考中,论述了工艺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反射出了我院老一辈艺术家坚守永恒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情怀,也展现了后来者不断开拓、走向未知的心愿,尤其是当代艺术与设计艺术无分别的思考更为可贵,应该说这和工艺美院老一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看, 我们还需要把历史和未来作整一的思考。装, 藏也, 宇宙内在之大理;饰, 文采也, 文化心灵的镜子。老一辈艺术家的箴言正是那个时代有关现代艺术、传统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综合表述, 需要我们用当代永恒的眼光去再阐释。本书就是让艺术教育走向永恒的另一种思考。
柳冠中:(我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传统”是创造出来的的,而不是继承的!即使非要说“继承”,以慰祖先之恩,那也不是“元素”、“符号”的继承,而应是“基因”的传承,绝不是表面之“象”的模拟。否则,我们是否该永远呆在树上?“基因”的传承也必须在“物竞天择”的原则下,或被淘汰,或主动“变异”,人类和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发展。祖训: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指的是“精神”不变,而不是“形”或“型”的不变。
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资深室内设计师、常务理事、副会长、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装饰、工艺美术、设计等词汇,置于不同的背景会得到不同的解读。就其本质而言,当代中国的设计与设计教育,远未完成现代转型。就其发展而言,受制于人类文明进化的阶段性。人的文化内涵与意识观念变化,引发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不同时代的设计伦理相去甚远。因此,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演进过程,注定会成为研究中国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典型样本。
赵 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苏丹在文中表述的“虽以设计为职业,但不以设计为边界”之立场,以及对技术、职业、设计、教育等的相互作用关系之描述,亦极智慧而真切。
包 林:(当代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对中国社会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我们的学院或许应该在装饰的主张向“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的主张转换过程中,重新找回曾经让学院充满活力的动因: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指我们的艺术教育不仅要向科技开放,更要向艺术的本体开放,不仅要向前现代性开放,更要向后现代性开放。那种单一的、进步的或总体性的宏大主张应该让位于直面生存环境的,与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相依存的个体主张。
易介中:(建筑师、文化创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文化创艺产学中心研究员)
我相信这个主流的新时代产业,会让我们很容易地想到有一个根正苗红、能够配合国际奢侈品操作或者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的学院,就是当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Central Academy of Craft 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