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关于第三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的公告

发布日期:2012-08-13 10:10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为了发展与繁荣建筑文化,进一步提高建筑专业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中国建筑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先后举办了三届“中联杯” 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该竞赛一直受到全国各大高校师生的关注,得到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专业学生的广泛好评。本届竞赛于2011年10月25日开始报名,2012年5月10日竞赛截稿,至截稿之日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28所高校的873项作品。
       评选工作于2012年7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举行,评审委员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娄宇,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郭明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宇,全国高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仲德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颀,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赵万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孙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副院长李岳岩,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王国钰等十三位业内专业人士组成,何镜堂院士任评审工作委员会主任。评审工作自始至终坚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评选原则,通过评委会反复察看和审视以及多轮的投票筛选,共选出135个项目为入围作品,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以及优秀奖118项。
       对于“中联杯”建筑设计竞赛,评委们认为:它不仅活跃了建筑界的学术氛围,为建筑学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深入生活、服务社会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评委们尤其对本届竞赛题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出以“老社区,新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发展,使作品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且完善生活。参加比赛的873份作品内容涵盖面广,题材丰富,充分反映了在校学生们活跃的创作思维和坚实的创造才干;作品紧紧围绕本次竞赛题目,注重新观念、新技术的运用,并融入绿色、可持续的理念,使旧社区在空间理念、空间形态上有所更新,在技术上也提出了大量的新措施、新方法。经历三次成功举办的“中联杯”,评委们也希望能够继续传承这个建筑学大学生的“品牌”,吸引更多重点院校参与,提升参赛作品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竞技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本届设计竞赛评选结果于2012年7月18日至8月10日在中国建筑学会、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的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我们收到了部分参赛人名称调整信息,在此,都进行了一一修改后,现将评审结果正式对外公告。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附件
第三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结
    一等奖(2项)
项目名称 参赛单位 参赛人员 指导老师
马老太DE完美一天——以老年人行为为先导的老厂区大院改造模式研究 重庆大学 林霖、刘又嘉、李璐、谭宏霞 田琦、邓蜀阳
盒院——生活的演进——乡村传统地坑窑社区的更新改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廖翕、周正、卢肇松、高元 李昊
    二等奖(5项)
项目名称 参赛单位 参赛人员 指导老师
老“新村”新“老人”——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改造 天津大学 冯晴、许铎 赵建波
枕云听涛,泛海人家--基于平灾结合的海上老社区更新 天津大学 曾良、杨思航、陈永辉、游欣 王志刚
生长的巴扎——自主营造体系下的干旱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新设计 重庆大学 肖蕴峰、李晓迪、伍利君 田琦、陈科
纽带与置换空间——竹筒屋新生活空间构想 华南理工大学 林康强、杨皓翔、袁小雨、黄倩、何岸咏 李哲扬
新七十二家房客——外廊式建筑改造 重庆大学 蒋敏、胡昕、李漪伶 陈俊、周露
     三等奖(10项)
项目名称 参赛单位 参赛人员 指导老师
海上吉普赛人之家——海南猴岛疍民社区改造 天津大学 秦世佳、曹津舫、许燕、黄雅婕 胡一可、曹磊
农田社区——鞍山路小区外部空间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 李喆、孙晓倩、赵琛 聂彤
老社区新生活——城中村轴线激活 重庆大学 马培贤、唐人杰、陶亚琨 孙天明、田琦
菜³——基于“CSA模式”的“城中村”激活策略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之洋、张荟亭、刘春瑶、陈玉婷、李欣 徐洪彭
The Dog Community——基于人狗和谐关系下的老社区改造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乾铭、张帅、曹聪、吕玉龙 徐洪彭、徐苏宁
车·工·坊——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守望 天津大学 姜薇、杨钊、张铷航 赵建波
旧窑新居——传统生态聚落的延续与更新 重庆大学 郑星、董菁、翁文婷、王凌云 田琦、黄海静
矿区老年“大学城”——徐州权台煤矿社区更新改造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 王耀龙、陆萍、王玲、张矢远 韩大庆、朱冬冬
地上地下——豫西地坑院整体性更新计划 天津大学 李和谦、李宗明、穆森、钱筱波 胡一可、曹磊
守望田梯——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哈尼族社区更新 重庆大学 王辰翰、李睿超、陈悦、甘欣悦 田琦、陈科
优秀奖(118项)
项目名称 参赛单位 参赛人员 指导老师
集聚露台——重塑汉口里分 华中科技大学 杨璇、尹勇、钱铖、李彬彬 管毓刚
东四胡同社区活动中心 中央美术学院 吴限 傅炜
重庆钢铁厂改造——重钢森林 中央美术学院 禄龙 傅炜
老社区 新生活——金音璐德音乐小镇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 乔雨 吕晶晶、李浩
老社区 新生活——金音璐德音乐小镇改造 中央美术学院 钱晟 吕晶晶、李浩
生土——微空间 兰州理工大学 魏萧何、徐光刚、杨天娇、张宇 任岩、杨庆
NEW BORN (SITE TOWER & GARDEN IN AIR) 中南大学 黄耀俊、王淞 罗明、 解明镜
适应·共生——西安城隍庙庙后街社区规划建筑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周飏、张景楠、王倩楠、李南慧 李小龙、王建麟
“触点”生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鹏、魏友漫 王军、姚慧
疏经活络——打通哈尔滨老道外的“任督二脉” 哈尔滨工业大学 胡晓婷、杨巧婉 陆诗亮
筑在水边——水乡生态社区再生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舟、张立、余毅楠 赵天宇
竹语茶新——四川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活动站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尚锋、钱聪 白小鹏
水上社区——跑舱客的新生活据点 武汉科技大学 谢浩、杨星、刘哲、林德海 刘伟毅
走进夕阳红 广西工学院 肖潇、蒋建英 梁晓慧、陈群
生长的地坪 长安大学 李诚、王淡秋、樊薇、温茜玥  
老街·拾阶·链接——城市边缘资源型社区更新设计 重庆大学 陈力然、万展志、杜静、刘静姝 王琦、龙灏
长街婚书 重庆大学 张馨匀、沈蓉、胡翀、黄亚鹏 邓蜀阳、田琦
触媒·水上疍家 重庆大学 赵月苑、王少恒、姚远、曾杰 王琦、龙灏
大稻埕——新社区生活的探索 华侨大学 林跃东、李梦思、蔡静华 吴少峰、陈志宏
OR——厦门禾祥东厂房片区激活 华侨大学 骆铮、何长坤、黄钰玭 陈志宏、吴少峰
社交网络——厦门集美大社更新计划 华侨大学 王斯翰、彭婷婷、张洋、祝天驰 姚敏峰
【地水南音】——集美大社历史城区更新企画 华侨大学 刘欢、刘思佳、何指晋 姚敏峰
《门庭若社》——集美大社片区改造计画 华侨大学 朱枫、孙少峰、陈晨 姚敏峰
LOMO——Let our live be Magic and Open 华侨大学 刘思尧、陈伟、贾婷婷 吴少峰、陈志宏
城市中心区多层既有住宅多样化、再生、赋活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 马琳、邱乐、郎智颖、斯琴毕力格 索健
缝合——昆明五华区初地巷残疾人社区改造 昆明理工大学 徐露晨、赵迟、周舜、郭军文 华峰、何俊萍
从线性传承的历史文化到复合并置的现代生活——邯郸市回车巷社区活力综合体概念设计 沈阳建筑大学
天津城市建筑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安旭、马腾飞、郑峥 杨晔
城市之间 Among Cites 福州大学 蔡鸿斌、郑青梅、肖鑫 关瑞明
双面双杭——历史街区商住复合更新策略 福州大学 郭婉翌、赵凡、姚杰、董希嘉 邱文明
穿井——激活城市中心区老社区的地下空间 福州大学 郑媛、颜旭、郭晓勤、周明亮 朱卫国
闲置高层的再生改造 社区综合中心设计 青岛理工大学 李营营、房丹 郝赤彪、解旭东、程然
萌——关于老社区活动空间的搜索 长安大学 王文卉、赵倩、路江涛、杜剑 鱼晓惠
旧梦百年金陵驿,新燕啄泥圆融居——南京浦口火车站原职工住宅区改造设计 东南大学 郑嘉、王乐楠、王方 吴晓
曲水·阡陌——百花洲老社区改造概念设计 东南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张硕、夏翀、张瑶、李晓东 冷嘉伟、汪晓茜
市井·聚落——下半城老社区复兴街院模式搜索 重庆大学 王喆、晁阳 田琦
水韵江城——滨江路阻隔下的老社区亲水性设计 重庆大学 杨健、尹晓祥 陈科、田琦
乡村驿站 厦门理工学院 陈自动、陈小芳 董书音、黄庄魏
石·代码——惠安渔村改造设计 厦门理工学院 冯鹭、方小玲、何小立 黄庄魏、董书音
之间 东南大学 刘振、邱伟杰、杨璟  
寻找平民化的温存——青岛老里院改造 中国石油大学 庞家森、何炼、刘芯吕 李佐龙、张金红
树影重重——棚户区重塑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 张鹤译、王楚、屈伟杰、任立斌 邓元媛、孙良
音乐启迪生活 艺术融入社区 武汉大学 张云龙  
生活大爆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小玢、傅野、徐诗伟 李昊
窑变·社区 华南农业大学 谭煜智、李石秋、伍达伟、戴颖欣 冯继红
织梦·交融——西安大华纱厂职工社区改造更新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 王正驰、彭雨晴、张琳 曹健
垂直楼社区——老社区多层单元楼楼梯间改造 成都理工大学 李倩 莫妮娜
第四维——基于建筑生长模式的青岛里院改造计划 中国石油大学 吴振亮、何强、陈锋 王鑫、邓庆尧
老校新曲——大学造城运动背景下的闲置老校区更新设计 重庆大学 徐士博、余正爽 田琦、陈科
转变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赵忠诚、兰鹏、刘重威、郭龙 李小龙
人在桥上相遇——传统竹构吊脚楼新绎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朱昊、殷僮、罗梓洋、赵弘睿 裘鞠、柳红明
基于共生思想下的城市消极地块在不同开发强度下的更新策略——厦门卷烟厂及公交场更新 华侨大学 刘念、刘潇然 吴少峰、陈志宏
游走空间——哈尔滨老道外社区激活计划 东北林业大学 刘苏瑶、张立娟、李旭、何剑爽 董君
挂宅——长春市旧城区遗留老住宅社区外廊型建筑改造工程设计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刘浩杰、王后升、陈艳杰、娄宇婷 张曦元、常悦
寻常巷陌——南京市大板巷社区改造 河北工业大学 陈易骞 张萍、李建华
都市峡谷——索道下的老社区新生活 重庆大学 陈遥、李晓卉、蒲成宇 陈俊、周露
Vigourous Cube 空间重置,活力再生 湖南大学 石露、梁琛 张蔚
留下吧,老城区 湖南大学 刘景阳、高亦伟 张蔚、向昊
故事寻旅 三泉新生——基于产业转型背景下老社区更新的探讨 重庆大学 黄刚荣、祁祎、倪恺、尹鲲 朱捷、刘骏
The Missing X——基于城市图底理论的岗湾老街区城市更新及街区灰体建筑群设计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张一喆、方怡 王薇
艺术融家——转塘城中村改造 浙江工业大学 宓楷彭、孟静婷 于文波、朱晓青
网络社区 E-Ccommunity 宁波大学 徐乙菲、徐芳琼、陈盛巧、李夏楠 徐进、陆海
寄生PARASITIZE——大芬村艺术空间的寄生性蔓延 浙江工业大学 孙济平、黄迪奇、项路遥、刘道锋 朱晓青
新田园时代——寒地社区农业化改造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占欧、杜鹏飞、金盈盈 罗鹏
以渔而生 因补而乐——海上渔村补给系统 重庆大学 张子炀、冉红波、吴明友 陈科、田琦
巷上的客厅 天津大学 何曦、吕雅愫 曹磊、胡一可
空间重塑——从行为学视角研究“公”、“私”交界空间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张亮亮、吴维刚、王佳 金日学
墙根下——嵊州市东前街老社区更新改造 浙江工业大学
南阳理工学院
沈剑钢、裘梦颖、张珂银、俞鹏伟 朱晓青、谭征
ZIP——社区压缩包设计 重庆大学 何泽平、陈林冰、赵紫晔 王中德、黄海静
溢出的社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吴扬 吴越
城市公园——后工业时代的老社区新生活 青岛理工大学 于菲、侯顺娟、王玉婷 解旭东、赵琳
反迁移计划——成都“八二宿舍”工业住区的标准化改造 西南交通大学 史学源、邵怡然、何泽林、周媛 张蓉、李异
海岸之间——基于疍族新生活的科持续模块社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春瑶、卢新潮、张之洋 徐洪彭
苏——南京市峨嵋新村社区改造 南京工业大学 周阳、姜兰 张海燕、薛洁
老来“乐盒”——基于老年人使用活动需求的哈尔滨市道外历史街区改造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宇舒、蒋存妍、胡海洋、李彪 赵天宇、袁青
弄堂戏法——老石窟门里弄社区更新设计 上海大学 黄一骅、王天予、严菁悦、申婷秋 林磊
前市今生 厦门大学 王琨、张阳、熊华希、胡梦婷 凌世德、郑豪
骨骼与细胞——城中村的空间肌理研究与再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恒岩、郭彪、王丽阳 王毛真
识筑寻踪——历史·自然·生活 金陵科技学院 朱锐、胡梦丽、董正洋、胡娟 戴军、王海英
双环记——避风港的老社区·新生活 重庆大学 张恂恂、胡斯哲 陈俊、周露
同一屋檐下 武汉大学 卢婷、鞠辰、胡迪帆、杨鑫 袁雁
里巷.聚落衍生——落院重组后的新生里 中国矿业大学 王晔、戚富胜、汪一舟 姚刚、顾贤光
触媒 兰州理工大学 张芳芳、刘琦、秦竞卓、刘婷 吴永诚、毕小莉
“负”能量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席鸿、孙逊、宋宁 陈义塘、付胜刚
闽南韵 厦门理工学院 蒋艺珊、黄嘉耿 陈文德、林怀钏
顺城“带”居 长安大学 林边、马韬凯、李康 杨育军、张炜
回到未来——城中村改造计划 五邑大学 黄英航、关裕韬、李继津 张波
衍生的秩序 中国美术学院 周功钊 崔富得
老生活·新表情——社区自建阳台空间弹性化探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稽珂、刘琦、王辉、陈忠文 卜冲、罗鹏
开放·口袋——老社区临街立面的消隐与再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崔浩、石宇驰 邢凯
1000只羊的敖特尔 天津大学 靳同晖、李刚 汪丽君
湿地教育城 香港城市大学 李钜元 薛求理、郑晓峰
交换生活——老社区围墙改造概念设计 同济大学 王伟侨、郑攀、王若凡、张谱 王方戟
禅道 杭州市香积寺地块宗教社区改造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 张博、朱楚楠、金戈、蒋迪刚 朱晓青
社区运动1KM——碎片化老社区公共空间资源整合 重庆大学 郑星、董菁、翁文婷 田琦、陈科
折叠——厨卫空间集约化设计 天津大学 何皓亮 赵建波
越界——针对古镇与新社区边界的空间策略探讨 重庆大学 王惠、王玉婕、查新彧 周露、陈俊
微观农场——社区自助种植体系及装置设计 重庆大学 吴清泉、李俊辰、刘宇 黄颖、黄海静
院子屋——成都红星路旧社区改造 西南交通大学 顾卓行、冯正、刘雨泽 邓敬、殷红
转动围墙,嵌入新的生活 厦门理工学院 郭心怡、吴佳楠 林怀钏、董书音
叶尔羌河·合·和 新疆大学 周懿、何丽娟、努尔买买提 艾斯卡尔、姬小羽
社区眼——老社区环境安全装置 重庆大学 李一佳、张勤恒、刘廷婷 黄海静、王中德
空心社区“强心”六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陆书然、丁凤鸣、陈欣 陆诗亮、卜冲
老社区,新生活 穿越童年印巷——空间序列组合 浙江树人大学 邵光泽、冯伟、朱城民、孙伟 王修水
Weaving The City 泉州老城区工业遗产(源和堂、面粉厂、彩印公司)社区再生计划 华侨大学 陈永明、陈晓阳、程彦铭 陈志宏
城市新节点——潘山糖厂及周边区域更新计划 华侨大学 李双娟、傅冬坡 吴少峰
“新生,衍生,共生”——构建人“流浪车”和谐共存的老社区 北京林业大学 黄川壑、舒斌龙、梁帅、白雪 朱建宁、董璁
随渔而安 扬州大学 张建春、于振华、陈奇福岛、阿里木江 张建新、马鑫
同在阳光下——关注繁华街道背后里院弱势群体生存环境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 李学志、王嘉卉、卢旺达、田辰月 邓庆尧、王鑫
道——可以走出去的社区 湖南大学 施新桐、文韵章、周怡雯、唐静 张蔚、向昊
反向营造 宁波大学 张鹏、赵栋、皇甫俊骁 王忠祥、陆海
生物·圈——杭州市西湖区五常乡湿地村落负空间概念设计 浙江工业大学 金通、干露、王登超、赵旖旎 朱晓青
家属院·新生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初子圆、曹磊、张俊、鞠曦 武毅
自助自住 苏州科技学院 封苏林、徐佳、孙嘉麟、周尧  
“凹凸”主义 四川美术学院 夏爽、杜倩、石伟 魏婷
开辟里院之路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杨明慧、高峰、孙海滨、陶巍 邓夏
老道外·新生活 东北石油大学 刘丽媛、成俊杰、汪文博、李梓铭 郭立伟、薛婷
社区“生态填充体”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进原、胡玉婷、秦丹、刘琳 罗鹏、薛滨夏
记忆·映射 南昌大学 杨莉、王睿、马尧、陈勇 陈五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