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全景学会>理事会>理事会工作>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7-04 20:31 |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各位代表,各位理事:
        我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请大会予以审议。
        中国建筑学会自第十一届理事会组成以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在全体理事的热情支持以及广大学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紧密联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团结动员全国广大会员和建设科技工作者,积极推动开拓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开发战略,认真履行和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行业政策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并着力加强内部建设,积极为会员服务,使我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中心任务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工作的主线,一年一度的学会年会,是我会一直坚持的重要学术活动。十一届理事会组成以来,我们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建设行业的需求为目标,精心选择年会和各类研讨会的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效果明显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006年我会承办了“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暨亚洲建协第27届理事会”。亚洲建协17个会员学会的代表以及国际建协、阿卡汗建筑奖基金会,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建筑学会的代表共1200余人出席了大会。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演变中的亚洲城市与建筑”举行了一系列的报告会、分题报告会和建筑院校大学生活动,有五位亚洲著名的建筑师、学者做了主题报告。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05-2006年度亚洲建协建筑奖、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奖等奖项。在颐和园举办的“亚洲建协友谊之夜”联欢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中外建筑师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本届大会独具特点:一是参会人数创历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之最;二是大会主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前瞻性,60多位建筑师和青年学生在大会和分会场做了学术报告;三是参会范围最广,参会人员规格较高;四是会议形式灵活多样,很具吸引力。本次会议被认为是亚洲建协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会议,它对于宣传我国的建设成就,扩大和提高我国建筑界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的影响和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我会与山东省建设厅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在威海多次联合主办了“绿色节能建筑论坛”、“2009中国威海建筑设计创新高峰论坛”、“第二届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著名建筑师创作论坛”、“第二届全国建筑设计创作论坛”。对当前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的研讨。
         3、在合肥市举办了“第十一次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在长春市举办了“第十三次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两岸建筑学人交流了学术思想,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相互了解。
         4、与宁波市规划局联合主办了“湾头设计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滨水城市论坛”,主题为“引领滨水城市的新形态”。在论坛举办期间还召开了湾头空间形态设计规划评审会。
         5、在北京组织了两届“创新设计——新建筑、新热点、新理念、新技术”为主题的全国青年建筑师创新设计高峰论坛。论坛围绕我国当前建筑界的热点问题和普遍关注的内容,诸如奥运和世博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经济适用的小户型住宅设计,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6、在西安召开了以“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建筑”为主题的2007年学术年会,来自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近千人参加了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还向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会议期间举行了手绘建筑画大赛颁奖、分会场论坛及相应成果展览展示等活动。本次年会评选出了7篇优秀论文,并向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7、组织了“建筑节能玻璃膜产品在建筑中应用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各建筑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相关工程设计的建筑师以及房地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
         8、举行了第三届全国建筑设计创新高峰论坛。会议主要围绕:奥运建筑设计创新理念,重点建筑设计评析;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青年建筑师的创作地位和影响;如何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方针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后深入的交流。
         9、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铁路交通水平,更好地在大规模的车站和高速铁路建设中贯彻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的设计思想,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我会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北京南站暨京津城际铁路技术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座谈和研讨,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会与铁道部鉴定中心共同组织了2009中国铁路站房建设国际交流会,400余位中外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近年来我国铁路客站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铁路客站今后的发展方向。
         10、为推动商业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搭建商业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交流和研究的平台,我会在南京举办了商业建筑规划设计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及商业地产开发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11、为了有效地降低能耗,促进可持续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动适宜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我会与国家建材展贸中心和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在上海共同举办了2009中国可持续建筑国际大会。大会围绕“节能、舒适、健康”的可持续建筑理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外生态建筑发展趋势,低碳城市与能源系统等相关议题,中外著名的绿色生态专家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答疑。会议还组织了多个分会场的专题论坛。
         12、在佛山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年建筑师创新设计高峰论坛”,论坛演讲内容新颖,抓住了建筑设计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参加会议的科技人员非常踊跃。
         13、在厦门市举办了“首届中国(海西)生态人居高层论坛”,论坛围绕:生态人居的发展与潜力;生态人居与中国的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经济;新世纪中国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目标;生态人居的探讨与实践等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专题演讲。
         14、在上海召开了以“世博建筑——绿色创新设计”为主题的201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相关领导及来自业界的建筑师代表近1000人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还举行了中国建筑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颁奖典礼”,并向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牌。
         15、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烟台市人民政府在烟台隆重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建筑设计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部分高等院校的师生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论坛主题为“绿色?文化?创新”。会议紧紧围绕创新设计思想、建筑低碳理念、地域文化传承等课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论坛期间还举行了“当代著名建筑师作品展”。
         16、为进一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水平,打造生态人居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海南绿色、低碳材料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创新,我会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省定安县人民政府举办了以“低碳环保住房与建筑”为主题的“生态人居国际论坛”。会上还通过了“第一届(2010)中国生态人居国际论坛定安宣言”。
         17、与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枣庄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台儿庄古城复建学术研讨会”,多名工程院院士、设计大师及国内知名专家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围绕“古城复建与文化内涵的挖掘”的主题进入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在认真组织好较大规模学术会议的同时,还以独立或协作组织的形式召开了“黄帝陵祭祀大殿建筑创作座谈会”、“2006中国西安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建筑师的城市视角--现场座谈会”、“全国第九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研讨会”等专题性学术会议,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届理事会坚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围绕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注重创新学术交流方式,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对认识当前国际前沿建筑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端正设计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推进建筑设计的创新和繁荣,更好地服务于两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得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认可。

二、积极参与行业政策调研,认真完成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
         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领导的意见,两次举办新时期建筑方针座谈会,并在《建筑学报》开辟专栏笔谈,针对当前建筑领域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及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上开展调研讨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期明确新时期的建筑方针,这些活动是及时的、必要的,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将起到重要的咨询参考作用。
         2、我会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两次组织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工程论坛及座谈会。座谈会情况及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三家主办方名义联合上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有些内容已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所吸收。
         3、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的委托,组织专家对《建筑设计招标投标实施细则》进行了调研和编写工作;并着手开展了《APEC建筑师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及职业资格审查的调研》课题工作。
         4、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际水协会第五届世界水大会2006中国北京筹委会委托,承担了第五届世界水大会(北京)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5、在北京举行建筑设计体制改革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针对WTO过渡期后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提出政策建议。
         6、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世博集团共同主持召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的全球征集公告发布会以及方案的评选活动。经过多轮评选和修改,完善了中国馆方案,顺利地通过了审定并组织建设。中国馆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世博会进行期间,还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举办世博建筑的后续利用研讨会,为政府决策提出了咨询意见。
         7、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安排,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建筑防火安全设施评价和安全疏散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调研、考察和研究,完成了本项目的阶段性研究。
         8、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的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讨论稿)研讨会。
         9、我会依照由国家文物局、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工作”文件精神,成立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国家名录认定工作建筑行业专家组,并召开会议研究了该项目工作的具体方案。
         10、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要求以及中国科协的通知精神,组织并完成了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11、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要求和总体部署,成立了全国建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开始进行建筑学名词的撰稿、修订、审定和编纂工作。

三、以国家经济建设为己任,发挥专家优势,做好科技咨询工作
         1、2006年受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委托,组织专家完成了中关村创新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区标、设计风格、构思等论证工作。
         2、受徐州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在徐州组织召开徐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会议。与会专家通过对该市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踏勘及考察,对徐州市的整体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提出了咨询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对该市计划建设的音乐厅、美术馆方案进行了评议,并对具体中选方案提出了修改及完善的意见。
         3、受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会在重庆召开了以“山地?生态?地域”为主题的重庆城镇建筑设计高端论坛,多位院士大师等专家学者对重庆的城镇风貌建设提出了咨询意见。
         4、应包头市政府和石家庄规划局的邀请,组织对包头重点建设区和石家庄正定新区的规划设计进行专家咨询和研讨,为地方政府的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5、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做好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会紧急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动员下属分会和会员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急赶赴灾区救灾,帮助灾区对未倒塌房屋进行鉴定、评估和抗震加固工作,并及时组织专家座谈,对相关建设性意见整理上报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参考,还向全国建筑科技工作者发出了“积极参与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倡议书”。受绵阳市和北川县政府委托,我会还牵头组织了北川新县城城市风貌与建筑风格专家研讨会,对一批重要公共建筑方案组织方案设计和多次方案评审;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指示精神,我会又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四川省在绵阳举办了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推进会议,更广泛地听取专家的意见,从而保证了北川重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与欢迎。
        受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委托,组织了全国优秀的设计团队和著名设计大师分别对玉树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工作。包括组织专家赴玉树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调研和察看工程现场;在玉树和西宁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领导、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在北京和西宁多次对玉树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进行论证评审,为加快玉树灾区的重建工作,提高重点工程的设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组织承担了中国科协“地震?建筑?预案——地震灾害的建筑预案研究”科研专题。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协防灾减灾系列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四、拓宽国际交往渠道,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1、我会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职业合作,在国际建筑界是最为活跃的学会之一。多年来本会在国际建协理事会中一直拥有一个理事席位,并派代表参加了多个工作组和委员会,长期担任职业实践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医疗、体育建筑、绿色建筑工作组成员,在2008年新派代表参加了建筑与再生能源工作组,于2009年派代表参加建筑遗产工作组并担任第四区主席。我会承办了多次国际建协理事会议及执行局会议等有关会议,并积极参加历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活动,并在大会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2011年东京举行的第24次世界建筑大会上,我会组织11家设计院参加了展出面积300余平方米的中国建筑展区,是所有参展学会中规模最大的。
        2、我会与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之路》工作组在上海安亭新镇召开了“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国际论坛”,会议还出版了论文集。
        3、在2005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2次世界建筑大会上,我会与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之路》工作组在伊斯坦布尔Taskisla 大学举办了“《北京宪章》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中国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人居环境、建筑教育、建筑创作和建筑市场。
         4、我会积极参与亚洲建协和中日韩三国的定期国际会议及学术研讨会,我会代表积极宣传我国建筑业和城市化人居事业的巨大成就,并就行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与亚洲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
         5、我会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在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期间联合在中华世纪坛剧院举办了“英国建筑师演讲会”,英国著名建筑师福斯特作了有关城市设计与现代建筑的学术演讲。来自北京和部分省市的270余名建筑师和建筑院校师生出席了演讲会。会后,与会代表还参观了英国驻华使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题为“沟通”的文化展。
         6、我会与宁波市规划局、德国海因里希?博尔基金会、德国城市文化协会共同组办了“第九次中德城市与建筑学术研讨会”。
         7、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会与匈牙利、波兰、意大利等国家学会共同举办了多场学术论坛及研讨会。
         此外,我会与有关国家和组织还举办了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例如:参加国际建协(东京)职业实践委会议和南亚赈灾论坛,召开中、日、韩三国建筑学会共同创刊的《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杂志编委会会议,参加“泰国海啸纪念馆国际设计竞赛”评审工作等。
         几年来,学会共接待来华访问外宾533人次,派出团组34个,出访人员196人次,参与国际交流活动63项,通过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学会在国际上影响力,拉近了与世界同行交流的距离。

五、做好奖项评定工作,推崇优秀工程项目,举荐优秀人才
         1、认真做好“梁思成建筑奖”和学会例行奖项“建筑创作奖”、“青年建筑师奖”、“建筑教育奖”、 “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优秀建筑设备奖”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2、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60年来我国广大建筑师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提升优秀建筑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鼓励建筑设计行业多出人才,多出精品,我会举办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的评选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全国31个省市申报的802个作品,经评选有300个项目获奖。
        3、我会与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威海市人民政府先后共同举办五届“蓝星杯”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该奖项以提高人居质量为宗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平逐届提高。

六、积极开展科普和继续教育活动,促进人才成长
        1、我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05年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竞赛决赛,青少年通过参加模型竞赛制作过程,学习到了许多建筑科普知识,进一步启发了关心和学习建筑知识的热情,参加2005年全国青少年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竞赛的人数近3万人。
        2、我会和中国太阳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活动和“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暨首届太阳能建筑工程研讨会”。
        3、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通知精神,我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共同主办了“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并以“创新设计——为社会提供保障性住房”为主题举办了保障性住房创新设计高峰论坛,论坛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2008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获奖作品等展览。
        此外,在理事会与建设部有关司局的领导下,秘书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4、与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特举办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设计大赛”,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推广这一技术和手段,促进国内建筑设计数字技术水平和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5、为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专业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我会主办了“长城脚下?建筑艺术博览园”全国大学生设计方案竞赛,并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等分别在全国建筑院系中举办了“2006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受到了建筑专业大学生的欢迎并积极参与竞赛活动。

七、不断提升办刊质量,服务行业发展,提高学术水平
        学会重视学术刊物的出版工作,充分利用其宣传、引导作用,为本行业的发展、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执行正确的办刊方针和提高出版质量的前提下,学会坚持对所属期刊加强管理和监督,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单位的有关文件精神,尚未发现我会所属刊物有违反国家出版相关规定的现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学会所属的《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建筑知识》四个刊物编辑部完成了自身体制改革,过渡成为了杂志社有限公司。目前,各个刊物通过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挖掘潜力,努力克服不利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各个刊物在保证正常出版的情况下,还积极开动脑筋,开展了多项与刊物相关的学术交流、竞赛等活动,既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八、发挥直属分会和地方学会的作用,不断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学会鼓励和支持各分会针对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学会直属的21个分会,充分利用各自在行业内本专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积极发挥专家集聚的优势,坚持走与各地方学会、分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开展了形式各样、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竞赛、人才培训以及专业展览、新技术推广、奖项评定、刊物出版、科学普及等活动,使分会在行业内的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各个专业分会,努力克服活动经费不足和专职工作人员缺少,甚至没有专职人员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单位联手之路,通过举办颇具特色的学术交流等活动活动,既解决了分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了分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会加强了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木建筑(建筑)的联系与合作,各地方学会通过举办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技展览、刊物出版等活动,促进了建筑学科学术建设,提高了行业学术水平,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成长,展示了学会在全国建设领域的整体形象,也使得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学会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办会,积极做好为会员服务工作
        本届理事会自组成以来,坚持以学会《章程》为指导,认真抓好了组织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了组织机构的集体领导作用,使民主办会的原则贯彻始终,围绕学会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 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作用。为指导学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届内曾多次召开理事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议、理事会议,做到了民主议事,及时研究、决定、解决学会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学会确立了以会员为主体的办会理念,不断强化了会员管理制度,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会员之家”,并努力为会员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同时也把广大会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基本标准。本届理事会期间共向会员免费寄发各种刊物、会讯和资料达10万余册,得到了广大会员的好评。

十、抓好自身建设,提高秘书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作为理事会办事机构的学会秘书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较好地贯彻执行了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和决策,并在秘书处自身能力建设中和深化机构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开展学会的各项活动中能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注重质量,讲究实效,受到了广大会员、科技人员和业界的好评;在完善和加强秘书处内部管理的同时,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强调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学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历数成绩在目,反思不足尚存。虽然学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形势的发展和广大会员的要求相比,学会工作还存不少差距和问题,诸如学会体制改革缺乏新的突破,办会理念和运行机制还要不断创新,只有加快转型和找准新的突破点,才能为学会注入新的活力;在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方面的自觉性还有待于提高,要不断调动和发挥学会的主观能动性,争取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和责任;针对行业和学术方面的热点问题和倾向性思潮,如何进行及时捕捉和积极引导,我们还缺乏主动性,开展建筑方针和政策研究,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开门办会、民主办会的意识须进一步加强,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扩大学会组织,欢迎更多的热心学会工作、支持学会工作的同行,参与学会工作,年会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会员服务范围和力度应该进一步拓宽和加强,使学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员之家”;总会与直属分会、地方学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应当进一步加强协作,整合学会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位代表、各位理事:
        第十一届理事会在中国建筑学会发展的历程中即将完成她的使命,此刻,我们要特别感谢那些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会工作的各级领导部门和各位领导,感谢各直属分会、各地方学会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的全体会员,感谢广大的建设科技工作者,正是由于你们的不懈支持和积极参与才使中国建筑学会的工作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推进了学会工作的不断进步。学会工作任重道远,学会工作大有可为。我们希望中国建筑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为国家“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努力拼搏,再铸辉煌,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为建筑设计的繁荣,做出积极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