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建设部和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主动配合建设部的重点科技工作,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国际交流和编辑出版刊物等各项工作,促进了学术繁荣、科技进步和建设行业的发展,并在联系广大建设科技群体的工作中,较好的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0年,建筑学会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渡过的。在这繁忙的一年里,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筹备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在筹备工作中,由学会秘书处负责起草的会章修改草案和草拟的两个相关的条例,曾在分会工作会议、地方学会工作会议及常务理事中多次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最后为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受到好评。
代为起草的九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经理事长、常务理事多次审查、修改,最后以1万余字的篇幅总结了九届理事会的工作。经代表大会审议,原则通过。
在着手起草文件的同时,我们还抓紧进行了理事选举的前期工作。及早地对第十届理事会的规模提出了建议,拟定了理事条件及理事名额分配方案,下达并催办了理事候选人的提名。
这次换届,我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等更动比例很大,提名审批、申报工作涉及到建设部人事教育司、部党组、中组部和中国科协等领导部门。在上述部门审批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做了汇报和提供了相关资料。
筹备工作中,最为繁杂的是会务工作。从会前的申请报告、经费筹措、编制预算、印制文件、选定宾馆,到代表报到、议程安排、食宿、交通管理及帐务结算等,工作量大,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在紧张繁难的工作中,总会秘书处的同志们任劳任怨、精打细算,经过共同努力,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二、学术活动的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
2000年,我会及所属的20个分会,组织举办了78次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约有6300人(次)参加,交流论文1775篇,编印论文集38种,学术活动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国建筑学会2000年的学术年会,是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面临的热点问题,挑选了有较高资望的报告人,经过充分准备,为适时配合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而举办的。这次年会,选定了10个主题、10位主题报告人、8位专题主讲人,采用开放形式进行。10个主题和报告人是:吴良镛教授:《北京宪章》——“北京之路”与中国之路;陈为邦教授: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赖明教授:新世纪建设科技展望;聂梅生教授:住宅产业集团化与信息化;李国强教授:当代建筑工程的新结构体系;吴元炜研究员:当代建筑节能设备与产品的发展趋势;何韬教授:从深层探讨中国建筑现代化面对的问题;李道增教授: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杨鸿勋研究员: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北京的古城文化保护;陈迈教授:台湾50年来建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8个专题分别在8个分会场同时举行,由主持人或报告人作重点发言,与会者参与讨论、交流。8个专题分别是:新世纪的住宅与居住环境;建筑的室内设计与装修完好性;21世纪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展望;可持续发展中的文物建筑保护;高强高效节能材料的发展及应用;现代建筑的电气设计;当代体育场馆的规划和设计;可持续发展中生土建筑的研究与应用。大会主题报告和专题分会交流,都可以质疑、对话。这次年会,由于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切合实际需要,经建设部有关部门认可,决定参加年会活动的专业人员,可计入执业资格继续教育学分。来自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90多个规划、设计、施工、科技、教学单位及香港、澳门、台湾的专业技术人员约68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科涵盖面宽广的综合性学术年会。年会期间举办了“拉丁美洲建筑展”、“2000年《北京之路》建筑创作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并为这项设计竞赛的获奖者及“我与《北京宪章》”征文获奖者举行了颁奖仪式。
2000年,我会与建设部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全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与繁荣建筑创作研讨会”。由学术团体、政府主管部门和从事设计实践的有影响单位联合起来,就突出的“质量”与“创作”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是学术活动的一种新的尝试。研讨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作了“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提高建筑创作水平”的报告;全国各地的勘察设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100余人,针对工程设计质量的现状及问题踊跃发言,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会议邀请的国内外专家就当前建筑创作的内外环境、精品和名牌意识、建筑设计的多元化走向、国际动态、趋势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设计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广泛探讨。这次研讨会把拥有政府管理权力和具有较高学术权威的人士组合在一起进行研讨,有利于双管齐下,解决问题。这次研讨会,事先把主要发言和论文编印成册,使交流更加深入,受到与会者的赞许。
2000年,20个分会也都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不同的学术活动。暖通空调分会召开的2000年学术年会,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计、科研、高校、工程公司及生产销售企业和台湾、香港等的311个单位的630位代表参加。建筑电气分会的年会,有来自全国200多个单位的代表参加。室内设计分会的年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人参加。地基基础分会、建筑施工分会和生土建筑等分会的学术活动规模都很大。分会的学术活动大都贴近市场,使生产销售企业踊跃参与。有些分会在学术活动中设置的企业家论坛,经过竞争才能登台讲演,能争到赞助奖励,已成为企业的光荣。企业家愿意在学术界获得好的声望,创出名牌;学术活动则拒绝假冒伪劣,严格把关,这对树立学术界的良好形象和净化市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学术科技刊物的编辑出版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2000年,我会编辑出版的《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和《建筑知识》杂志,在人员短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奋力拼搏,保持了质量的稳定,继续在社会上发挥着广泛的影响,保持着良好的形象。
2000年,《建筑学报》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着重报导了建筑、城市、园林三位一体的“建筑科学”理论与实践;生态城市与地域建筑文化;适宜建筑技术与智能建筑;住宅社区规划与发展及青年建筑师与世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建筑事业和建筑科学发展的需要,《建筑学报》开辟了“建筑科学”专栏,集中刊发了许多经过精选的、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全年12期的《建筑学报》每期都有代表性的设计实例、大师的新作及青年建筑师的脱颖作品。同时,还以相当的篇幅报导了国外知名建筑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建筑结构学报》保持了全国一级学术刊物的水平,在建筑结构、抗震防震和地基基础等学科领域,组织报导了我国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此外,还参加了第九届空间结构与地震工程等学术交流,扩大了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
2000年的《建筑知识》杂志进行了改版,调整了栏目设置,力图更加贴近实践,贴近读者。改为大开本后,印制精美,面目一新。一年来,在编辑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如期地完成了编辑出版任务。在科普工作方面,与国家体育总局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共同组织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竞赛,全国有19个省、市的5000余名青少年学生参加了竞赛,制作了黄鹤楼、天安门、中华世纪坛等模型。5000多名青少年学生在“寓教于作”的实践中,深入地感受了祖国博大精深的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对促进爱国思想的增长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拓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渠道,促进了我国学术地位的提高
在成功举办了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以后,我会在国际建筑界的影响有了较大的提高,愿意与我国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到2000年为止,我会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学会建立与保持着信函交往;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学会保持着经常的学术刊物、信息、资料交换关系;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及香港特区的建筑学会签署有双边合作交流协议;与日本和韩国建筑学会轮流主办两年一次的“亚洲建筑学术交流会”,与德国海因里希•博尔基金会签署有长期学术交流协议。建立和保持的这些交流关系,为我国引进和汲纳国际建筑学术思想及促进我国建筑走向世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我会承办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通过了由我国起草的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宪章》。这是世纪之交承前启后指导世界建筑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了扩大我国的影响,并为世界建筑学术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会促成国际建协设立了以贯彻《北京宪章》为宗旨的国际建协“北京之路”工作组(该工作组秘书处设在中国建筑学会),2000年,我会与该工作组联合举办了“我与《北京宪章》”的征文及“北京之路”建筑创作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使《北京宪章》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的影响。
2000年,我会组织了11个团组,分别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朝鲜等国及香港特区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考察。
我会经办与承担的国际学术交流业务,已成为我国建筑界同国际建筑界交往的重要渠道。
五、秘书处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00年,秘书处加强了对所属分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召开的分会工作会议上,结合讨论《分会的组织管理条例》,布置与明确了分会的组织换届活动和其他行为,必须严格遵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目前,贯彻执行虽然还不很到位,但已经开了个好头,并在逐步加强之中。在召开的地方学会工作会议上,沟通了情况,交流了经验,研讨了会员的管理问题。在召开的第三次团体会员工作会议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的《团体会员管理细则》,经过评选,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介绍与交流了先进事迹和经验。编辑印发的七期《会讯》,报导了各分会及地方学会的活动与动态,传达与部署了理事会的决议和工作安排,交流与沟通了全国建筑学会系统的情况和经验,报导了一些学术、科技信息。在人事工作方面,坚持了干部聘任、考察制度,实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完成了人事档案整理工作。财务工作保持规范运作,遵纪守法、按制度章程办事。此外,秘书处还为各种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为学会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的改善作了积极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