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建筑学会承办、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和深圳大学协办的中国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2023年第六期特色学习教育活动在深大启动,各行业科技工作者30余人汇聚在初冬荔园,深入讨论,相互启迪,旨在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活动中,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分享了深大40年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化办学及社会服务6个方面的努力,并表示深大将继续探索创新,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李清泉院士坦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仅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对深大来说也很重要,高校产生本土院士对一所大学来说是一个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更属于深大全体同仁。”
李清泉院士来深大工作已有11年,他表示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所学校。“我经常跟别人说,深大什么地方都好。漫步校园,能看到学生骑着自行车,校园巴士穿梭其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活动中,李清泉院士发表题为《敢为人先创新不止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大探索》主旨报告。他表示,过去40年,深大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面对未来,深大将继续探索创新,以更高的目标要求、更突出的贡献服务国家和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与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一、回首40年,砥砺奋进中与时代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是三个“第一”最精彩的实践样本之一。而作为新时代发展最快的地方高校之一,深圳大学努力争创实现三个“第一”的示范样板,建设了深圳首个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引进首位院士、3位深圳“本土”院士汇聚于此……深大在相对较短的发展历史中深度参与了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深大,深大人,深圳,休戚与共,血脉相连。
学科建设中,深大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对接服务深圳高质量发展2021年新增7个博士点,完全新增总数全国第1,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实现大满贯。
人才培养上,30万校友,80%以上扎根深圳,90%以上奉献湾区。2023年本硕博毕业生首次突破一万人,超五成签约世界500强企业;通过“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城市创新创业的特质上。
师资队伍上,重点培植生态,打造有活力的师资队伍,高层次教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学者国际声誉稳步提升;“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高水平师资队伍达到了双一流高校的中上水平。
科学研究上,夯实基础性科研创新优势,为区域发展提供综合支撑,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李清泉表示,近年来,深大全球学术声誉及影响力持续提升,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无缝链接,立足双区探索新路径,形成知识产权全周期、全链条、全领域服务,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二、面向未来,锚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
“深圳需要什么,深大马上行动。服务深圳是深大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李清泉说。
深圳大学伴随经济特区而生,伴随改革开放而兴,走出了一条零起点新办大学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深圳质量。
未来,李清泉表示,深圳大学将继续扎根“双区”,奉献“双区”,深度融入先行示范区建设“三步走”战略,立足新阶段,“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加快创建与“双区”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具体来说,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在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以打造学科高峰为核心
带动学校和学科发展全局实现跃升,实施“打造学科高峰”计划、“厚植基础学科计”计划、“前沿学科交叉”计划和“学科特色发展”计划,不断加大学科调整力度,强化学科高点,培育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增长点,努力开辟学科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关键
重点培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加强“引”的力度,健全“育”的机制,优化“评”的导向,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切实构建与国际接轨可持续发展的深大人才政策体系。
以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为主线
面向发展前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思政铸魂,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创新,打造特色培养载体,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以产业学院、特色班为载体,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充分发挥深大人文社科特色优势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在服务城市文化建设和“一国两制”国家重大战略中作出特区大学的独特贡献,同时,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为解决“卡脖子”做出“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