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活力街区·城市赋能”学术论坛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3-05-29 16:0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图片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为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助力城市空间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提升,2023年5月28日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活力街区·城市赋能”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机构等单位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等6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出席成立大会,并聆听学术论坛报告。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中国建筑学会和业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成立了筹备工作组,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划,专委会经中国建筑学会批准成立。
成立大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科技处处长彭小雷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出席会议并做开幕致辞。
 
图片
 
 
 
 
 
 
 
汪 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汪科副司长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在致辞中表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工作中,一个重要思路是分类推进城市更新,将城市街区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类型,将提升街区活力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任务。加强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顺应了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精细化发展的新形势,是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汪科副司长对专委会提出加强交流和正面引导、完善创新实践和理论建构以及以人为本不忘初心三点建议。
 
图片
 

修龙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理事长在致辞中称,街区已成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提升空间治理水平的重要基本单元,关注街区建设的困境与问题,探索街区建设与治理的有效路径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修龙理事长提出将专委会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街区研究智库,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相融合,为提升我国街区建设水平、为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
李存东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李存东秘书长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的批复》。
会议现场进行了民主选举,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专委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同时专委会筹备组代表陈振羽向与会委员汇报了专委会筹备工作情况。计票结束后,主持人彭小雷公布了选举结果并宣布当选委员名单。经投票选举,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当选为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叶依谦、边兰春、吕品晶、孙一民、孙澄、李兴钢、李和平、周俭、单樑、彭小雷、韩冬青、雷振东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田华等46人当选为常务委员、王小舟等65人当选为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修龙理事长代表中国建筑学会为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代表们颁发证书。
随后,主任委员王凯,副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孙一民,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建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吕品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边兰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单樑分别发言。

王凯提出,城市应该给人们留下高品质的空间,建筑和城市应该互相成就,城市街区恰恰是这两个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不断创新的结合部。专委会的成立将在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系统性、促进专业技术领域融合、推动支撑国家建筑领域正面引导、匹配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任期内,通过“跨界”的专委会,搭建学术平台、实现行业引领、形成政策建议、营造会员之家。
李兴钢从建筑师的角度,提出“友好建筑·活力街区·城市赋能”,应通过对街区的友好度、善意度、开放度的建筑空间界面设计,思考并体现中国式现代街区的特色。
孙一民谈到专委会为建筑师、规划师等不同专业人士搭建了学科融合发展平台,对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治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品晶认为专委会的成立为更宜居、更具韧性的居住环境和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希望通过专委会平台将艺术的智慧植入到城市街区的建设中。
边兰春提出街区建设既要体现空间品质又要重视人的环境体验,既要关注空间形态和形象还要重视活力的塑造和培育,通过多主体参与为城市不断持续赋能。
单樑谈到街区既是规划师与建筑师寻找共识的交叉点和融合点,也是政府、市场和公众寻找价值共识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支点,让街区的生活更有质量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老百姓切身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图片

陈振羽 
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委会筹备组代表

图片
图片

修龙理事长为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代表们颁发证书

随后,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委会召开了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新任主任委员王凯主持,并提名陈振羽为首届专委会秘书长,魏维、刘宇光、王磊为副秘书长。全体委员举手表决通过,由王凯主任委员为正副秘书长颁发证书。陈振羽秘书长向全体委员宣读了专委会工作条例并汇报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会后,随即举行了主题为“活力街区·城市赋能”的学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一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

图片
 
崔愷
崔愷院士在题为“恢复活力街区的几个策略”的报告中指出,街区的衰落和复兴是城市存量发展的方向和课题,并以“儿时记忆中的隆福寺街”为线索引出活力街区的概念。同时针对交通量变大导致行人无法过街、街道尺度变大导致缺乏亲切感、街区不连续导致商业活力低迷和街道设施不足导致街道生活缺失等方面总结了街区衰落的原因。提出为保卫街区生活和为复兴街区而努力的工作目标,并结合简·雅各布斯《守卫生活》书中的观点以及王府井步行街环境提升、隆福寺街区改造两个时间项目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通过景德镇陶溪明珠、深圳留仙洞和廊坊空港区市民中心等项目实践,提出了让建筑融入街区和让建筑变为街区等设计策略。

图片
孙一民

孙一民副主任委员作了题为“街区概念、发展与精明营建”的报告,从近代街区的形成和发展、街区与地块、琶洲西区城市设计案例、公共空间营建过程中的控制与引导几方面进行了介绍。指出现代建筑模式中,单纯控规控制下大地块在红线阻隔下导致街区活力的丧失,应向传统学习,将可及性、多样性、尺度感、连贯性和土地的高效利用运用到规划设计中。街区从设计到实施是多方协调的过程,通过地区总师服务与协调成果的实践案例,探讨了街区建设和治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新模式。

图片

朱子瑜

 

朱子瑜原总规划师的报告主题为“街区建设·赋能城市”,他在报告中提到,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要求。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和空间基本构成,具有人民生活家园、城市文化载体、建设治理单元等多重价值。并提出为了更好地实现街区多重价值,需采取多项措施,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包括从指标数据到服务水平、从基本需求到全龄友好、从盆景保护到传承活化、从物质空间到文化内涵、从边界划定到功能混合、从指标管控到设计引领、从自上而下到精细治理等,进而加强城市街区规划建设治理,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凯主任委员对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对三位发言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强调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街区就是它的细胞,在活力的街区里面需要通过建筑创造无限的可能,在复合街区共享的理念下,通过建筑、规划、景观和艺术多方面的力量互动、互融、互促,共同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的圆满成立,标志着全国性和专业化的城市街区建设与治理交流平台成功搭建,专委会将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促进城市建设领域学科融合发展、共同发力,助力城市空间治理水平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提升城市空间环境,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