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聚焦大城市韧性规划和治理,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召开

阅读: 发布日期:2022-08-01 08:4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在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的指导下,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联合奥雅纳、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韧性防灾研讨会” 7月28日下午在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召开。

该活动旨在为我国大城市制定韧性城市的发展规划,形成韧性城市建设的现代治理格局,提出战略性的规划与建议。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千伟会上表示,打造韧性城市,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大力提升城市的空间韧性、设施韧性、管理韧性。要坚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把系统打通、功能做全、能力建强,打造赋能应急管理的强大利器。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张俊杰在开场致词中表示,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区域规划建设理念,韧性城市当以“可抵御风险,从冲击中快速恢复,不断学习创新”作为规划建设目标,通过软硬件相互结合、各部门相互协调,构建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模式,进而弥补单个系统各自为营、独立作战的短板和不足。

郭家耀认为,上海刚刚经历了一波疫情,正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接下来,中国和全球多地进入汛期,城市的防洪防涝和韧性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应对灾害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防御性思维。探讨基于韧性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新模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谈到,现代城市依然面临多种灾害风险,针对特大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核心需求,基于GIS、CIM技术和工程防灾研究的最新成果,研发城市多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系统并付诸应用,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致力于“MH-Shanghai城市多重灾害风险与安全管理与系统”的研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成果。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袁宏永表示,针对城市生命线中燃气安全事故机理复杂难防控,国内研究了地下燃气管网泄漏在复杂相邻空间扩散与燃爆的致灾规律,成功研发出地下空间专用燃气探测装备和系统,研建成功了首个城市级城市生命线燃气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工程,获国务院安委会全国推广。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董事孙晓乾认为,城市管理既要重视城市建设的“面子”,也要重视防灾安全的“里子”,把防灾韧性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朱伟指出,社区是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和城市治理的基层对象,韧性社区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谈到,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城市中老旧高密度住宅区,既有较大的暴露度,也有较高的脆弱性。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可以显著提升灾害韧性,国内需汲取国际国内高密度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提升灾害韧性方面的成功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王兰表示,健康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对城市发展要素等进行空间配置,减少健康风险,提供健康资源,实现健康公平。健康影响评估是评判一项政策、计划或者项目对特定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该人群中分布的一系列相互结合的程序、方法和工具。

会议围绕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如何在疫情和汛期背景下防灾韧性,以及“双碳”目标下高密度核心区如何落实建筑中的“双碳”和“防灾韧性”等热点问题, 朱伟、翟国方、张靖岩(线上)和包联进、许瑾、王凌飞、孙晓乾(线下)行业专家达成如下共识:“双碳”目标和城市防灾韧性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将韧性理念与城市研究、规划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冲击、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视角。打造韧性城市要紧抓城市的“主要风险”、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的规划、建立全过程预警、倡导全社会参与并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图:与会专家现场合照。

除上述演讲专家之外,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长曹嘉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奥雅纳董事、中国内地负责人张志强等线上线下总计2万余嘉宾参会。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东院结构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洪军,华东院暖通副总工程师、机电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刚主持会议。

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提升城市应对灾害与灾后恢复的综合实力,是建设韧性城市的要义。此次大会以通盘和统筹的思维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城市韧性规划和治理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的行业战略和建议,助力更好地打造韧性城市、健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