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报告 | 2021-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阅读:次
发布日期:2022-07-22 12:47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7月16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2021-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来自清华大学等国内各大建筑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近200名专家学者、院校师生参加会议,同步线上直播观众达到1.6万余人。
本次建筑史学分会年会主题为“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会议主旨报告在开幕式后举行。

主会场实况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一:变革与跨越——当代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研究
主讲人:吕舟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吕舟教授作报告
吕舟教授由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40周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周年、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引出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回顾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变化与跨越带来的新趋向。报告分别以“从抢救第一到让文物活起来”、“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环境保护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从遗产保护到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讲述这种变革与跨越。吕舟教授倡导作为建筑历史的研究者、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的工作者,通过对建筑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将发掘物质遗存承载的文明价值、民族的精神追求、前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作为回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一种需求,使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好地贡献于社会的发展,是每个人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主讲人:陈薇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陈薇教授作报告
陈薇教授通过讲述城市遗址保护中城镇化进程下保护对象的变化、规划性质与规划难点、历史城市的遗址上重建,并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作为案例,探讨了城市遗址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报告指出对于中国历史城市应作深度、细致、全面的研究;现状上进行技术落实、管理落实、有效衔接;注重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特色解读;加强多学科合作,对于城市遗址进行准确评估和定位;通过规划、设计有效落实城市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实现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的梯度下持续发展。报告最后对于城市遗址相关的保护规划遭遇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主旨报告三:敞廊式商业建筑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启示
主讲人: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庆洲教授作报告
吴庆洲教授通过亲身走访考察的欧洲敞廊式商业建筑讲述其起源、发展以及演变,指出敞廊式商业建筑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古希腊地区,欧洲城市在中世纪已出现敞廊式商业街,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敞廊式商业街均风行欧洲。直至19世纪拱廊的兴起才让欧洲的敞廊式商业建筑渐渐式微。报告援引欧洲一些城市敞廊式商业建筑成为欧洲和世界建筑遗产的事实,指出岭南骑楼分布广,数量多,丰富多样,瑰丽多采,是中国近代城市的珍贵遗产,应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努力方向。
主讲人:刘松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松茯教授作报告
刘松茯教授通过对欧洲文化遗产的案例研究讲解后文化遗产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讲述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中的方法与差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各国以整体保护与原址保护为主要手段,突出环境与遗产的共生性,与遗产不可分割;在文化遗产的修复中欧洲国家以洗、补、破损处修复、替换以及涂料保护层为主,与我国的文化遗产修复存在一定差异。刘松茯教授提出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其保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部分欧洲国家的做法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
主旨报告五:文化遗产“价值特征”的认知与实践——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为例
主讲人:王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敏研究员作报告
王敏研究员分析了文化遗产从价值认知到保护管理实践过程中的衔接难点,系统梳理了价值特征的基本概念与识别方法,并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为案例解析了以价值特征指导复杂系列遗产保护管理的技术路线。他指出价值特征在遗产认知及实践方面的贡献,对探索构建文化遗产的学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价值特征思维开展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有助于理解遗产在广度与深度方向的拓展,界定更为清晰的遗产认知边界。他还表示价值特征的辨识与守护是将遗产认知与遗产实践相联系的关键一环,具有价值观与方法论层面的作用。遗产价值特征思维因而可能是将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项由多学科合力支撑的“事业”,推向一项具有价值观与方法论内核的“学科”的关键学理支撑。
主旨报告六:韩江家庙修缮十五年——东南亚华侨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

陈志宏教授作报告
陈志宏教授通过讲述韩江家庙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制、修复流程以及遗产保护建筑师陈耀威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展现遗产保护建筑师作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角色。他指出遗产保护建筑师是研究者、记录者、设计者、倡导者,表示华侨建筑文化遗产是自古以来华侨华人在海内外迁徙定居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特点的历史遗产,是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奋斗发展贡献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重要物证。报告提到海外华侨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应提升华侨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为海外华侨建筑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