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交流>学术动态>

分会场一 | 2021-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07-22 12:46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7月16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2021-2022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共设置一个线下主会场、三个线下分会场和两个线上分会场。其中,线下分会场一由昆明理工大学何俊萍教授主持,王世礼、王晖、赵逵、曹思敏、柳司航、陈等学者围绕“发展中的建筑史研究与遗产保护”分享了主旨报告。

图片

会场一实况

图片

分会场一主持人:昆明理工大学 何俊萍教授

 

报告一:空间与权力——清代昆明衙署空间结构分析

报告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王世礼

内容:以“空间与权力”为视角,对官署的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剖析,从清代官制与衙署、清代驻昆明地方官员及衙署、清代昆明衙署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进而对清王朝维护边疆统治的空间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图片

王世礼

 

报告二:略论礼制史视野下的古代建筑堂室格局演变研究

报告人: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王晖

内容:从建筑内部空间格局(堂室格局)演变这一新视角出发,对礼制史视野下的两种空间类型进行了词源学考察,明确了作为经典空间范式的“前堂后室”格局的重要意义,汇报了魏晋至唐宋时期格局延续及蜕变的近期研究成果,阐述了空间形制演变的内在机制,以及空间遗产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

图片

王晖

 

报告三:清代四川井盐生产技术下的建筑空间研究

报告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赵逵

内容:依据古本绘图和文字记载,对清代四川井盐生产流程进行研究,并制作复原模型,从井盐技术革新、井盐特色生产空间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再现了古人高超技艺下的生产建筑空间,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野。

图片

赵逵

 

报告四:须弥山空间模式对转轮藏殿的影响

报告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曹思敏

内容:基于转轮藏殿的平面形制、转轮藏层次构成及图像雕刻三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对须弥山空间模式与转轮藏殿的空间信息转译进行了研究,进而对须弥山空间模式之于转轮藏殿的影响有了更为完整、清晰的认知。

图片

曹思敏

 

报告五:闽南溪底传统匠帮大木作“五针”口诀研究

报告人: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刘彤

内容:以“五针口诀”的概念内涵为出发点,从技艺传承、谱系研究、五针口诀及传授等方面对闽南溪底大木匠帮溪底派展开研究,分析了基于五针口诀的构件出榫做法,并对营造过程的调整方式进行了解读,为研究传统营造技艺提供了重要视角。

图片

刘彤

 

报告六:江南古典园单体林建筑设计常用尺度探究

报告人: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 柳司航

内容:对江南古典园林单体建筑尺度与体量的特征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南北差异展开研究,总结江南古典园林四种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设计的常用尺度与体量,并且以贾谊故居古典园林设计为例进行了分析。

图片

柳司航

 

报告七:初探佛教宇宙观对金刚宝座塔形制的影响

报告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陈楠

内容:以国内现存金刚宝座塔为研究对象,从佛教经典著作入手,对佛教须弥山空间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须弥山空间模式影响下的金刚宝座塔形制,试析金刚宝座塔与佛教宇宙世界尤其是须弥山世界之间的空间层次对应关系,进而探寻了须弥山佛教宇宙观对金刚宝座塔形制的影响。

图片

陈楠

 
分会场一的七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建筑历史进行研究,其所关注的研究方向、运用的研究方法对建筑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对建筑历史和遗产保护理念的理解。报告结束后,现场嘉宾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与交流,福州大学朱永春教授分别对学者们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与点评。

图片

 

 

图片

点评嘉宾:福州大学 朱永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