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秋季学期后8周形态构成,是建筑学专业传统的基础训练内容。任务书精选了6组著名现代建筑案例,为学生提供一目了然的形态构成手法;每周针对一组案例讲授构成手法,学生在课上模仿试做,教师当堂辅导点评;学生在课后每周完成一张A3图幅的构成作业。最终选择6组案例中的1组进行深入分析,绘制过程图纸,设计完成立体模型,并答辩汇报成果。
本课程负责人为陈瑾羲老师,教案编撰人为朱宁老师,参与教学辅导的老师有:庄惟敏、张悦、郭逊、胡戎叡、卢向东、尹思谨、宋晔皓、周正楠、韩孟臻、张昕、胡林、陈瑾羲、孙诗萌老师,助教:鲍秋然、张昕萌。
优秀作业1
设计者:张雨睿
指导教师:庄惟敏、胡林
教师点评:张雨睿同学的立体构成以“正负形”为主题,结合案例学习的体块掏挖、切削、组合等构成方法,将森山邸案例的体块重新组合,推敲组合的变化对于实体体块与外部空间关系的影响,分析图与底反转带来的空间变化。在实体模型上,以浇筑的石膏代表实体体块、亚克力代表外部空间,创意性地利用亚克力与石膏的材料特点,使得图与底的关系形成相互反转的动态感。
优秀作业2
设计者:连迎凯
指导教师:尹思谨
教师点评:该同学的作业以三角形为基本形进行空间组织,折面不同的翻转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变且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实体元素内外表面采用黄紫互补色,增强了空间丰富性的表达。是一份完成度较高的优秀作业。
优秀作业3
设计者:洪嘉俊
指导教师:周正楠
教师点评:该形体构成原型为Rem Koolhaas设计的波尔图音乐厅,原型运用了形体减法的构成手法,实体感很强。设计者洪嘉俊同学在保持原型建筑形体特征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手法转换,把“体”的构成转换为“面”的构成,构思较为新颖。构成作品运用连续贯通的折面反映了原型建筑的形体转折,形式构成关系清晰。通过推移镂空、交错成环等构成手法,塑造出较强的形式美感。与本科低年级常用的传统模型材料不同,构成作品选用轻薄的金属片材作为模型材料,更好的体现了“面“的构成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实现了较大尺度的悬挑形式。
优秀作业4
设计者:左一翔
指导教师:张悦
教师点评:该作业是在教学要求“单元错动与秩序”选题下进行的空间分析与构成训练,同时根据城乡规划与建筑学专业特点附加一定的场地环境约束条件。作者在10*10*10米的范围内,以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单元进行错动,错动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应答了周边场地观景以及人流来向,单元的尺度也较好地响应了人的行走与停驻行为。最终的各立面顶面视图在构图上具有统一性且不失变化,内部流线上也具有丰富的空间体验。虽然在少量台阶折线、坡面斜线、片墙消弱体积感等方面还存在进值得推敲完善之处,但总体而言,该作业是一件优秀的新生首次创设作品。
优秀作业5
设计者:王佳筱
指导教师:郭逊
教师点评:本作业是在优秀建筑案例形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及立体构成的一个系列操作训练。它涵盖了简单面、三维面、实体及空间等多种要素、多种方法的8个主题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形态构成的原理、方法、视角去分析、归纳优秀建筑案例形式与空间组织的规律与方法,为逐步学习并掌握一套可行的建筑形式操作方法与思维方法奠定基础。
王佳筱同学在东馆的分析-构成中,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皆延续了案例的多向格网结构,形成了以三角形为单元或子形的共有特征。但在平构中又通过进一步拼合单元,形成较突出的图底转换关系,有效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关系和视觉效果;而在立构中,则把设计重点放在内部空间的体验组织上,形成内部与外形强烈的繁简对比,从而再保证自身形式完整的同时,拉开了与案例的距离。
优秀作业6
设计者:李健实
指导教师:胡戎叡
教师点评:该同学的立体构成作品,从“东馆”提取了梯形分解成三角形的平面布置方式,并对案例中三棱柱进行切片分解,提取切片窄面形成的门框形作为基本形;从“天津博物馆”提取了重复韵律的基本构成方式,进而形成自己作品的主要特点。作者还进行了一系列操作:1、基本形变形,使门框形转折连续,形成多方向体形的呼应与连接;2、适度增加组团数量,增加层次感;3、各组基本形的窄边侧面采用不同色彩,既强化了同组形体的整体感,也突出了韵律感,同时还区分了不同组的形体。该作品思路清晰,基本形和骨架非常明确,形态操作分寸把握得较好,整体效果清新明快。
优秀作业7
设计者:周汝赟
指导教师:卢向东
教师点评:周汝赟的形态构成设计作业是一个“线面体”结合“单元手法”训练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作者利用蒙德里安的“构图”系列经典作品为原材料,进行了多种针对性的基本训练。最终作品将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线、面、体”以及基本手法“单元法”与蒙氏的“构图”结合,进行了有趣的变化。具体而言:将平面的“构图”转换成为立体的“构图”,将原作的正交网格体系转换成为斜交的网格体系,在此过程中,作为“单元”的矩形色块转换成了数种多边形,由于连续性黑色线条网格系统强烈的存在、明晰的立方体轮廓限定,使得貌似纷乱的多边形单元并没有产生视觉的干扰。少数红、黄、蓝色块以大量白色色块为底,点缀在立方体的各向表面,成为整体相互联系的另一个因素。细节方面,将少量多边形色块单元进行了凹陷处理,突出了立方体表面的“块”的存在感。整个作品的视觉感受丰富:色块、线条的布局均衡且富有节奏感、动态感,线面体结合自然。变而不乱、变而有趣,实现了对于经典作品的“变调”。
优秀作业8
设计者:王雅婷
指导教师:宋晔皓
教师点评:王雅婷同学最后的大作业是施罗德住宅和森山邸的变体设计。通过由简单,逐步变向复杂的点、线、面、体的组织,在20X20X20厘米的限定空间内经历了由简到繁,再进而删减、变形的设计过程。同时对材质进行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研究,进而增加了抽象的复杂度。这个学期同学们普遍经历了平面的复杂到空间的复杂的尝试,从平面到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体会到二者的变化和抽象的意义。这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一种趋向于复杂的倾向,并初步体会到复杂的控制的存在。当然对于这个课程设计,所有的同学们体会最深的应该不是最后这两周完成的立体构成,而是对于复杂度的尝试和逐步进步的空间思考。
优秀作业9
设计者:支一轩
指导教师:韩孟臻
教师点评:作品以“分叉”空间形态作为设计原型,追求“歧义透视”的空间审美。选取纯粹的矩形截面管道作为基础元素,通过在预设控制点偏转微妙角度的分叉/合并操作,获得了独特的空间形式和迷幻的空间体验。管道间严谨的对位关系,界面交接处刻意开启的光缝,都体现出看似随性的形态背后深思熟虑的形式控制。
优秀作业10
设计者:撖晓雨
指导教师:张昕
教师点评:该构成作业,由森山邸衍生而来。作业本身历时3周,此前5周训练的潜移默化影响,仍在最终作品中可循踪迹。构成操作的原点是森山邸平面图的负形,通过对其单向拉伸,得到立方体的完型体量。再利用同构负形在另外四个方向随机穿插,形成形体内部复杂的面面交接关系。其后的增删优化,在保留过程偶然性的同时,尝试以森山邸自身的空间趣味为判据,即原作中板片和开窗构成的视线阻断与空间连通。构成训练重在操作过程中获得形体感知力和创造力的提升,精模制作对于操作训练而言,引入了材料厚度与交接精度,引发了连锁的实与空的模数调整。
优秀作业11
设计者:许雯钧
指导教师:孙诗萌
教师点评:许雯钧同学的“C.U.B.E.”方案,将切割(Cut)、反常(Unnatural)、交叠(Blend)、缠绕(Enwind)等概念整合在立方体(Cube)的基本形中,以极简的形式创造了流动变幻的空间。方案以边长为黄金分割比的大、小两个正立方体为基本框架,通过包含、拉拽、扭转等方法确定了形体关系;通过线化、放射、收束等步骤塑造了穿越性的动态空间。设计中特别注重三维空间的图底关系,并将形式关系延伸至结构关系。实体、连续的“面”起到支撑整体结构的作用;透明、放射的“线”则旨在拓展空间、表现张力。镜面材料的运用,加强了线条的韵律和空间的层次。作为一年级的第一次方案创作,该同学能综合运用所学概念和方法,小中见大,以简驭繁,表现出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
优秀作业12
设计者:吴昔羽
指导教师:陈瑾羲
教师点评:吴昔羽同学的空间构成方案,学习了比安奇住宅体块减法的操作方法,对20*20*20cm的立方体进行掏挖,并用混凝土浇铸完成实体模型。从空间上看,该方案充分考虑了虚实的平衡和对比,在实体内部通过分层的九宫格控制,掏挖空间形成连续的空间设计。通过对掏挖空间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控制,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在材料方面,该同学尝试了聚苯、卡板、混凝土等多种模型材料,最终选取了具有体积感、重量感、实体感的混凝土。首先制作模板,而后用混凝土浇筑、振捣、晾干、拆模,一体成型。通过倒模和浇铸,实体和空间的相互限定关系得到认知。混凝土材料的塑性,使得空间设计得到了重点呈现。其特有的质感,模拟了真实的材料和光影。拆模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痕迹,又为方案增加了一层生动的可读信息。该方案基于经典作品认知空间设计,通过构成设计和模型制作具身地调动了手脑身心,在一年级为后续建筑设计训练奠定了基础。
供稿: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组
编辑:许宁婧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