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崔愷,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男,汉族,建筑学家。中共党员。1984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锲而不舍的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学术研究工作,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工程”人选、“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梁思成建筑奖”、保加利亚国际建筑研究院院士等荣誉。所主持的工程项目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9项,铜奖5项;获得亚洲建协金奖2项,荣誉提名奖1项,提名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4项,银奖11项等专业设计奖项。同时作为多家专业杂志编委来推动学术研究。倡导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的发展与传播,出版《工程报告》、《德胜尚城》、《本土设计》、《中间建筑》、《本土设计II》等著作。先后受邀参加巴黎“中国建筑展”、台北“城市谣言-华人建筑展”、首届深圳建筑双年展、伦敦“创意中国”展、纽约“中国本土建筑展”、布鲁塞尔“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中而新”——国际建协2011东京大会中国展、 “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 “走向批判的实用主义:当代中国建筑” 哈佛大学展览,并在天津及深圳举办“本土设计-崔愷建筑作品展”、在北京举办“十年·耕耘——崔愷工作室十周年建筑创作展”等国内外多个专业建筑展览。
2007年 荣获 梁思成建筑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生点滴
1957
1957年8月13日 出生于 北京市
1978
1978年 ~ 1982年 天津大学 建筑学 学士学位
1982
1982年 ~ 1984年 天津大学 建筑学 硕士学位
1984
1984年 ~ 1985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建筑师
1985
1985年 ~ 1989年 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和香港办公室 建筑师
1989
1989年 ~ 1997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副总建筑师
1996
1996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1997
1997年 ~ 2000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副院长、总建筑师
2000
2000年 ~ 2005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总建筑师
2000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2000年 荣获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2002
2002年 《工程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丛书(全4册)》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003年 荣获 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3年 《建筑师林乐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04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银质奖
2004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05
2005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2004》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006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06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二等奖
2007
2007年 荣获 梁思成建筑奖
2007年 《室内设计师4》 建筑书店(原建筑社)
2007年 《德胜尚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建筑细部(第5卷)》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008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
2008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金质奖
2008年 荣获 优秀勘察设计奖(部级奖) 二等奖
2008年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选2007》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本土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009年 荣获 优秀勘察设计奖(部级奖) 二等奖
2010
2010年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银质奖
2010年 荣获 优秀勘察设计奖(部级奖) 三等奖
2010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10年 《中间建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012年 《创新与未来》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013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特别贡献奖
2015
2015年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2016
2016年 《本土设计Ⅱ》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
2019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一等奖
2019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一等奖
人物评价
崔愷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从事了大量的设计实践,在行业里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建筑学会)
几十年来的设计经历让崔愷终于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即是“本土设计”,他希望能顺应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土为本来进行建筑设计-建筑要对得起这片土地 。(央视网、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之于他是一种审美。图形之美、造型之美、技术之美、材料之美,沉醉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文化。史学之美、哲学之美、文学之妙、及至生活万象,涵括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交流。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使用汇集一处、共识共勉,成就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使命。职业道义、社会责任、企业形象、人之品格,尽显其中。建筑之于他是一种旅程。长路漫漫,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潜心求索,乐在其中 。(中国建筑学会)
主要作品
1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近郊,通过逐渐收购相邻物业形成的较为宽敞的用地内。设计思路契合外交事务的风格,既要在异域体现中国气质,又要尊重当地文化,与邻里和谐相处。容纳办公、接待、签证功能的办公主楼布置在用地南侧,靠近主要道路,独立的签证入口面向东侧道路,外交官员的宿舍则位于用地西北部。与主入口连接的空间为对外接待部分,由南至北形成入口前庭、迎宾厅、休息平台、水院的空间序列,以圆形的月亮门作为收束,指向由舒缓的草坡组成的北侧花园。轴线两侧,通过建筑围合出一方方各具主题的庭院,并保留了基地原有的大树,在体现中国传统的同时留存了场地记忆。
对梁架结构系统的强化,是对中国传统木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和南非土著建筑共有的木屋架传统的综合体现,表达了多种文化的融合。
建筑设计上刻意使用以3600mm为模数的框架结构与墙体和屋盖系统相对独立,菱形屋架与双层顶构成的标志性元素在两端做出切角,而使混凝土屋架外露。金属遮阳格栅、中国特色的灰色面砖以及当地普遍采用的黑色石板瓦,兼顾了中国文化内蕴和对当地气候的回应。建筑框架的菱形图案,延伸到格栅、门扇、围墙和室内装饰中,形成内外一致的建筑语汇。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崔愷,康凯,喻弢,肖晓丽/CUI Kai, KANG Kai, YU Tao, XIAO Xiaoli
设计主持/Design Director: 崔愷,单立欣/ CUI Kai, SHAN Lixin
建筑/Architecture: 康凯,喻弢,郑萌/KANG KAi, YU Tao, ZHENG Meng
结构/Structure: 王文宇/WANG Wenyu
设备、电气、给排水/MEP: 徐稳龙;陈红,都治强;王耀堂/XU Wenlong; CHEN Hong, DU Zhiqiang; WANG Yaotang
总图/Masterplan: 白红卫/BAI Hongwei
室内/Interior: 张晔,顾建英,刘烨/ZHANG Ye, GU Jianying, LIU Ye
景观/Landscape: 赵文斌/ZHAO Wenbin
地点/Location: 南非比勒陀利亚市/ Pretoria, SA
用地面积/Site Area: 24,701m2
建筑面积/GFA: 13,595m2
高度/Height: 14m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04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1
2
德阳市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
该项目是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在汶川地震后捐助800万美元建设的。
设计思路是将传统的体校设计转换成开放式的城市体育公园。十字形的建筑把室外运动场地分为田径、篮/排球和网球3个区,校舍、球馆、泳池、网球场在十字平面内沿4个方向展开。
中心是更衣沐浴和管理用房,相互之间以休息长廊连接。建筑结合德阳的气候特点,尽量采用半开放、自然通风采光的空间,以利节能。建筑材料主要为结构性清水混凝土。钢拱屋面和本地灰砖、竹材,表达了健康、生态的理念,强化了建构的逻辑,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崔愷,关飞,傅晓铭/ CUI Kai, GUAN Fei, FU Xiaoming
设计主持/Design Director: 崔愷/CUI Kai
建筑/Architecture: 关飞,傅晓铭,彭书明/GUAN Fei, FU Xiaoming, PENG Shuming
结构/Structure: 施泓,鲍晨泳/SHI Hong, BAO Chenyong
设备、电气、给排水/MEP: 宋玫;陈琪,王烈;石小飞/SONG Mei; CHEN Qi, WANG Lie; SHI Xiaofei
总图/Masterplan: 王炜/WANG Wei
地点/ Location: 四川省德阳市/Deyang, Sichuan
用地面积/Site Area: 100,942m2
建筑面积/GFA: 17,422m2
高度/Height: 20m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09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2
3
中国杭帮菜博物馆
杭帮菜博物馆是集展示、体验、品尝“杭帮菜”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性博物馆。作为地方饮食文化的载体,其设计用现代的材料体现了杭州“秀、雅”的神韵。建筑所在的江洋畈生态公园,原为西湖疏浚淤泥库区,经过将近十年的表层自然干化,已形成与周围山林不同的,以垂柳和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为了削弱建筑对生态公园的压迫感,建筑体型随山势和地形蜿蜒转折、自然断开,划分成贵宾楼、餐饮区、博物馆经营区和固定展区等四个功能组团。
建筑体量的拆分,削弱对公园的压迫感,也保留了公园与钱王山之间的视觉通廊。连续折面坡屋顶的形式,进一步减小了建筑的尺度,形成统一而又富有韵味的形体和空间变化,并与自然山体轮廓相呼应。绿色植草屋顶也使建筑真正地融入环境之中。
各功能组团之间以木栈道和休息木平台连接成整体,这些景观元素同时也是整个公园木栈道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长长的屋顶挑檐的遮蔽,使得室内活动的空间能够延伸到室外水边和公园之中。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崔愷,吴朝晖,周旭梁/CUI Kai, WU Zhaohui, ZHOU Xuliang
设计主持/Design Director: 崔愷,周旭梁/CUI Kai, ZHOU Xuliang
合作设计/Collaborator: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Co., Ltd.
地点/Location: 浙江省杭州市/Hangzhou, Zhejiang
建筑面积/GFA: 12,470m2
高度/Height: 12m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10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2
4
中信金陵酒店
中信金陵酒店位于北京郊外的山坳中,西北侧正对西峪水库。作为一处郊外度假酒店,建筑以“栖山、观水、望峰、憩谷”为主题,依山就势,产生层层跌落的形态,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巨大的山石作为基本形态,标志出建筑的公共空间。建筑的中心位置是五层通高的大堂,空间层层叠退,引向内部,上部插入的天窗则如钻石般,产生变幻多姿的光影效果。两侧客房顺山势台阶状跌落,充分利用了山地环境及良好的景观朝向,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有机渗透。
GRC挂板、生态木和玻璃等材料的搭配运用,赋予建筑粗犷、壮美的外观。尤其是GRC挂板,其表面肌理拓自真实的山石,并加入石粉以模拟天然色彩,凹凸明显,表情粗犷。相邻块材间彼此凹凸交错,表现出垒砌的关系,充分贴近自然。建筑依山就势,产生出层层跌落的形态。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崔愷,周旭梁,刘恒,潘观爱,时红,梁丰/CUI Kai, ZHOU Xuliang, LIU Heng, PAN Guanai, SHI Hong, LIANG Feng
设计主持/Design Directors: 崔愷,时红/CUI Kai, SHI Hong
建筑/Architecture: 周旭梁,赵晓刚,梁丰,金爽,周力坦,张汝冰/ZHOU Xuliang, ZHAO Xiaogang, LIANG Feng, JIN Shuang, ZHOU Litan, ZHANG Rubing
结构/Structure: 朱炳寅,王奇,宋力,杨婷,郭天晗/ZHU Bingyin, WANG Qi, SONG Li, YANG Ting, GUO Tianhan
设备、电气、给排水/MEP: 徐征,祝秀娟;许冬梅,王莉;王耀堂/XU Zheng, ZHU Xiujuan; XU Dongmei, WANG Li; WANG Yaotang
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 张月珍/ZHANG Yuezhen
总图/Masterplan: 王雅萍/WANG Yaping
景观/Landscape: 谢晓英/XIE Xiaoying
地点/Location: 北京市平谷区/Pinggu, Beijing
用地面积/Site Area: 251,260m2
建筑面积/GFA: 44,460m2
高度/Height: 34m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10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2
5
苏州火车站站房
苏州站位于老城北边,隔护城河与姑苏相望。现代化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使老车站难以满足使用要求,需要一个大规模、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取而代之。新站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庞大的空间体量与苏州细腻、幽雅的小尺度氛围相协调,从而坚持“苏而新”的本土建筑原则。设计将菱形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进行发展,从大跨度的站房空间桁架体系,到门窗檐口以及地面铺装的不断演释,再配以白墙黛瓦的苏式淡彩,还有大大小小的庭院和候车敞廊,使这个庞大的现代化车站能够与古城对话,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站采取高架站房形式,南北各设入口,由高架层进站,自地下层出站。
入口处屋面出檐深远,半室外的集散空间结合下沉广场、绿地、园林设置,主站房两侧围绕多个内庭院组织功能用房,营造出典雅的苏州味道的空间氛围。建筑以灰、白、栗三色为主,两组菱型灯笼柱撑起大跨度屋架,室内则采用连续的折板天花和采光窗,使菱形元素贯穿于室内外。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崔愷,王群,李维纳,狄明,贺小宇,涂欣,章春/CUI Kai, WANG Qun, LI Weina, DI Ming, HE Xiaoyu, TU Xin, ZHANG Chun
设计主持/Design Directors: 崔愷,王群,李维纳/CUI Kai, WANG Qun, LI Weina
建筑/Architecture: 王喆,龚坚,狄明,涂欣/WANG Zhe, GONG Jian, DI Ming, TU Xin
结构/Structure: 范重,张亚东,彭翼,赵长军/FAN Zhong, ZHANG Yadong, PENG Yi, ZHAO Changjun
设备、电气、给排水/MEP: 刘玉春,何海亮;李俊民;匡杰,苏兆征/LIU Yuchun, HE Hailiang; LI Junmin; KUANG Jie, SU Zhaozheng
总图/Masterplan: 连荔,徐忠辉/LIAN Li, XU Zhonghui
室内/Interior: 顾建英,郭晓明,李晨晨/GU Jianying, GUO Xiaoming, LI Chenchen
景观/Landscape: 李存东,赵文斌,王洪涛/LI Cundong, ZHAO Wenbin, WANG Hongtao
合作设计/Collaborator: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地点/Location: 江苏省苏州市/Suzhou, Jiangsu
用地面积/Site Area: 96,000m2
建筑面积/GFA: 85,800m2
高度/Height: 31m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06
建成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