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历届获奖者>

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马国馨院士及主要代表作品

发布日期:2021-01-23 16:1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图片

 

 

个人简介

 

       马国馨(1942.02.28- )建筑学家。原籍上海市,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建设部、北京市等多项奖励。同时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环境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除有若干专著译著出版外,还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94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2年获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生点滴

 

1942

1942年2月28日 出生于 山东省 济南市

1959

1959年 ~ 1965年 清华大学 建筑学 学士学位

1965

1965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1978

1978年 毛主席纪念堂 荣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 荣誉奖

1987

1987年 ~ 1991年 清华大学 建筑理论及历史 博士学位

1989

1989年 《丹下健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1990年 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1

1991年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 荣获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特等奖

1991年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金质奖

1992

1992年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 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1994

1994年 荣获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1995

1995年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荣获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第七届) 一等奖

1995年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荣获 中国图书奖 

1995年 《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七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996年 《丹下健三》 荣获 第三届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奖 一等奖

1997

1997年 《世界新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1999年 《日本建筑论稿》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002年 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金质奖

2002年 《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2003年  荣获 梁思成建筑奖 

2003年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注册建筑师考试手册》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004年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荣获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2004年 秦皇岛体育馆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银质奖

2004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新航站楼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优秀奖

2005

2005年 《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班门弄斧续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006年 《体育建筑论稿-从亚运到奥运》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008年 《学步存稿》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2009年 《建筑术索论稿》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寻写真趣》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2010年 《学步续稿》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2011年 《寻写真趣 2》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年 《清华学人剪影》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

2012年 《礼士路札记》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建筑学人剪影》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

2013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特别贡献奖 

2014

2014年 《求一得集》 中国电力出版社

 

图片

人物评价

 

马国馨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停车楼等,在设计成功解决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评论等领域进行了有开拓性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评)

马国馨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总是不放过任何了解国外体育设施的机会。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敏锐的观察思考使他对于体育建筑有了深刻的感悟。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北京2008年申奥场馆规划设计获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  。(人民网评)

 

主要代表作品

 

 

 

1

 北京国际俱乐部

 

图片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而迎来了同世界尚未建交的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一次高潮,而在北京为外事工作服务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外交形势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国际俱乐部其用地和设施内容都受到限制,因此北京市政府和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决定在建国门外使馆区修建一系列的外事工程,从建国门向东依次为外交公寓、国际俱乐部和友谊商店。

图片

国际俱乐部总占地3.7公顷,建筑面积13831㎡,是供在京各国人士及驻华使馆人员进行文娱、体育、社交活动的场所。总平面采用庭院式布局,主入口设于东面,建筑由北向南分别为电影酒会厅(电影厅422座);餐饮、宴会厅(200-400人)、厨房、贵宾休息厅等;理发、美容、棋牌台球;室内网球馆(两片标准球场)。内部联通,但也可分别独立使用。室外还有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图片

图片

建筑大部分为二层,局部三层,外立面以乳白色水刷石黄色马赛克饰面和水泥花格组合,虚实结合,用壁柱和外檐口形成樯枋处理,在室内设计上与艺术家合作,分别创作了玻璃画、磨漆画、镶嵌画和国画等,和室内装修紧密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和施工期间:1971-1972年

工程主持人:吴观张

工程建筑负责人:马国馨、刘永梁、宋士芬

 

 

2

 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图片199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就是为这次运动会所建造的主要设施组群之一。中心用地位于城市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东侧,距天安门9公里,本期工程用地为66公顷,除设立供亚运会比赛用的游泳馆(6000座)、体育馆(5748座)、田径场(20000座)、曲棍球场(2000座)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练习场馆和医务测试中心等设施,总建筑面积9.5万㎡。图片

在体育中心的总体规划和个体设计上,采用了自由活泼的总体布局,使之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又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满足功能要求,使用合理的前提下,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形成了北部地区新的城市景观。

在总体设计上注重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国内较早地采用了人车分流,全场的无障碍通行环境,外部环境设计与雕塑、绿化、小品紧密结合,建筑物与环境浑然一体。

图片

在设计和施工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注重远近期结合,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片

体育中心与亚运村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北京市优秀工程特等奖,体育中心还获北京市和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际体育和娱乐设施协会(IAKS)银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奖等。

图片

 

设计和施工期间:1985-1990年

 主要创作人员:

 总体方案:马国馨,郑风雷,张工,费菁

 总图和环境设计:马国馨,郑风雷,董笑岩,胡越

 游泳馆:刘振秀,胡越

 体育馆:闵华瑛,马国馨,王兵

 体育场:单可民

 曲棍球场:王兵,闵华瑛,马国馨

 医务测试中心:郑风雷,姚玓,马国馨

 

 

3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图片

毛主席纪念堂是按照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建设的。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北中轴线上,建筑物中心北面距人民英雄纪念碑南平台线200米,南面距正阳门城楼北边线200米,总占地面积为5.72公顷。

图片

图片

纪念堂的设计方案是在京、津、沪等八省市建筑师提出多个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由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为主的设计组综合最后方案报审批,并完成全部施工图纸。纪念堂总建筑面积28225㎡,总高33.6米,建筑主体面积为105.5米见方的正方形,四面为花岗石柱廊,柱廊宽75米,每面11开间宽75米,按中国古建宫廷建筑常用手法,中间为明间柱距8.7米,两端为稍间6米,中间次间6.6米,柱高17.5米,外墙为米黄色花岗石饰面,上部为双层重檐黄色琉璃檐口。主入口在北面,东、西、南分贝为次要出口。下部双层台基高4米。

图片

纪念堂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一层由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组成,二层后来扩展为革命业绩纪念室。

 

图片

工程外部有2.14公顷的绿地,南北广场上各有两组纪念群雕。从奠基开工到竣工仅用了7个月时间。

图片

图片

工程曾获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

 

设计和施工期间:1976年10月-1977年5月

建筑负责人:徐荫培,方伯义,吴观张,马国馨

总图负责人:耿长孚

 

 

 

4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图片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枢纽机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始建,虽几次扩建,其设计年旅客量仅800万人次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机场日益增长的吞吐量。因此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数据,本次扩建以2005年的预测航空业务量为设计主要参数(1号+2号航站楼),即国际国内年客运量3500万人次,年货运量78万吨,年飞行架次19.302万架次,高峰小时飞行架次72架,高峰小时旅客人数12200人次。图片首都国际机场当时有两条平行跑道,跑道中心线间距为1960米,2号航站楼位于已建1号航站楼的东面,平面为H形,是指廊和直线结合的混合型式,主入口朝西,航站楼南北总长756.4米,东西指廊间长341.8米,总建筑面积32.65万㎡(包括地下室架空层4万㎡)。共有近机位36个,远机位8个,国际国内值机柜台共168个,国际国内行李转盘17个。

图片航站楼的设计除流程工艺部分由加拿大B+H建筑事务所承担外,其他建筑方案到全部施工图均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个由中国建筑师完成的大型航站楼。为了处理好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关系,尤其是为人服务、为旅客服务,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各种旅客提供高效、准确、安全、方便的履行和休息环境;同时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控制体型,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建立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图片

图片

工程获国家优秀工程金质奖,建设部和北京市优秀设计和优秀工程一等奖。

 

建筑设计:马国馨,马丽,王兵,陈晓民

工艺流程设计:加拿大B+H建筑事务所

合作单位:民航机场建设公司,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广电总局设计院,公安部第一研究院等多家单位。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图片

北京芦沟桥和宛平地区是当年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决定在宛平城南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和雕塑园,这是政治性和艺术性都有很高要求的纪念性设施。图片

芦沟桥和宛平城分别是全国和北京市重点文保单位,按照上位规划的设想,芦沟桥和宛平城形成东西向的文物保护轴,以宛平城内建成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中心,形成南北延伸的抗战轴。新建的雕塑园就是抗战轴最南端的纪念设施,宛平城北面还有七七事变的实地遗址,还准备修建一系列的纪念物。所以雕塑园是南端的重要设施,但还不是整个抗战轴规划中的最高潮,今后还将陆续建设。园区三角形用地紧接宛平城南城墙,总面积14公顷,东西长约800米,南北长约300米。

图片

为表现这一重大题材,要求采用全新的理念和手法。经反复讨论后明确以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主题,由此展开全园的总体设计和雕塑创作。最后方案在南北中轴上以规整的150米见方的正方形为中心园区,周围是浓密的绿化和向心的放射性道路。中心区内在矩阵方格内布置38尊园雕,每座总高5.5米,基座高1.5米,雕塑高4米。其内容按: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战烽火,正义必胜四组,由东北角起逆时针自由布置,彼此顾盼呼应。同时在中心区地面布置了隐喻黄河的卵石枯河,增加园区的动感。抗日战争纪念碑在多方案比较后,决定置于中心园区的中心,碑高15米,方形,主题为“压碎侵略者的战争机器”。为避免对后部城墙形成威压感,纪念碑前的50米见方的集会广场下沉了1.1米。

图片

整个雕塑园区和纪念碑在2000年抗战胜利55周年时正式建成。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施工期间:1995-2000年。

总体建筑方案:马国馨

建筑设计:马国馨,吴军。

群雕创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纪念碑创作: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丁洁因,郝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