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会奖项>梁思成建筑奖>历届获奖者>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张锦秋院士及主要代表作品

阅读: 发布日期:2021-01-11 09:0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图片

 

个人简介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10.生于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2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1987至今担任院总建筑师。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三项目均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为其代表作。其中二项获建设部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二项获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近年来她在建筑创作上又不断创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天人长安塔、临潼大唐华清城等。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张锦秋1991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和2004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2005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7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1994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人生点滴

 

1936

1936年10月7日 出生于 四川省

1954

1954年 ~ 1960年 清华大学 建筑系 学士学位

1961

1961年 ~ 1966年 清华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硕士学位

1966

1966年 ~ 1967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67

1967年 ~ 1979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79

1979年 ~ 1982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建筑师

1982

1982年 ~ 1988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副总建筑师

1986

1986年 陕西省体育馆 荣获 陕西省优秀设计奖 一等奖

1987

1987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总建筑师

1990

1990年 荣获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1992

1992年 三唐工程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1993

1993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1993年 ~ 1998年  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 《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8

1998年 ~ 2003年  全国政协委员

2000

2000年  荣获 梁思成建筑奖 

2002

2002年 慈恩寺玄奘纪念院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2003

2003年  代表

2003年 西安国际会议中心-曲江宾馆 荣获 陕西省优秀设计奖 一等奖

2004

2004年 群贤庄住宅小区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

2004年 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铜质奖

2006

2006年 《圣殿记》 中国建筑书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工业

2006年 《长安意匠——张锦秋建筑作品集系列丛书》 建工出版社

2006年 《大唐芙蓉园》 建筑书店(原建筑社)

2007

2007年 大唐芙蓉园 荣获 陕西省优秀设计奖 一等奖

2007年 《现代民居群贤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008年 黄帝陵祭祀大殿(院) 荣获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金质奖

2008年 ~ 2013年  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 《物华天宝之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009年 荣获 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2010

2010年 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佳作奖

2010年  荣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0年  荣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最高成就奖

2011

2011年 延安革命纪念馆 荣获 陕西省优秀设计奖 一等奖

2011年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012年 《盛世伽蓝》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013年  荣获 中国建筑学会特别贡献奖 

2014

2014年 《张锦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2015年 荣获 小行星命名

2017

2017年 《长安寻梦--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片

 

 

成长故事

 

  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毕业于高等学府的建筑系,长年累月地奔波于桥梁、公路的建筑工地。幼小的锦秋就随着家的流动和迁移,不断变换着生活环境。

   学生时代迷上了文学的张锦秋,几乎读遍了她在学校所能够借阅到的文学著作。

   唐诗、宋词、三国、红楼、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罗曼罗兰、巴金……最后图书馆老师不得不告诉她:这里已经没有她没读过的文学作品了。读完这些文学作品后,张锦秋和许多青年人一样,自然而然做起了作家之梦。

   这一年她还是一个正在上海务本女中读初中的中学生。

   初中毕业,没和父母商量,她自作主张同时报考了三所学校。一是陶行知创办的行知艺术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因为她除了文学,还喜欢画画;二是上海国立高等机械学校,这是所著名的名牌技术学校;三是以教学质量远近闻名的南洋模范中学。

   结果三所学校都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怎么办?小锦秋这时不得不请出父母帮她作出选择。

   父亲说:你年龄还小,不要急于进入社会,还是上高中,然后进入大学深造。

   懂事的张锦秋不等母亲说完,就说:我就在务本女中读高中。

   18岁高中毕业,张锦秋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专业。

   命运之神直接把她交付给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指导她的专业学习。

   这位建筑大师不是别人,正是梁思成教授。

   1963年,梁思成去广西考察,造访了真武阁,回来后准备写一篇关于这座古建筑的文章,他约张锦秋去作笔录。

   这是一个天气非常晴朗的上午,书房外一片郁郁葱葱。在洒满阳光的书房里,梁教授一边踱着方步,一边斟字酌句慢慢口授他的文章,偶尔停下来推敲一下用词,又继续口述下去。张锦秋坐在梁先生的书桌旁一字一句迅疾记录。也不过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梁先生口授完了,一篇精美漂亮的文章通过张锦秋的笔录就此诞生了,不用改一个字,不必换一个词。

   她说:“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么叫大学问家,我才对‘仰之弥高’这句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给我树立起了一个人生奋斗的标杆,引导我一生为之努力……”5年的大学生活,张锦秋跟着梁先生和莫宗江教授学习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中国园林建筑。“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1966年春,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古城西安,在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师生涯。

   当然,在“文革”这一非常时期,张锦秋和许多知识分子的遭遇一样,今天被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明天又被叫回来充当“臭老九”,被狠批狠斗。

  在上海搞城建的父亲即使身患癌症也难逃批斗的厄运。张锦秋回上海趁探望病重父亲的机会,到父亲所在单位询问:父亲是爱国知识分子,解放后又是市政协委员,到底有什么问题?就此一问,张锦秋竟被扣上一顶“替父翻案”的大帽子。

   随着父亲平反的同时,也摘去她头上那顶“替父翻案”的沉重大帽子。时至今日,张锦秋感慨地说,如果问她的一生有什么坎坷的话,这顶帽子所带给她的精神压力大概就算是最大的一段人生“坎坷”吧?1978年,创作设计阿倍仲麻侣纪念碑, 是张锦秋积聚了多年的才华、知识和创作激情首次得以酣畅的宣泄。她以其女性建筑师特有的细腻,设计了这座依岗面湖、周环草坪、碑身挺拔、尺度亲切、唐风十足的纪念碑。她不忘将碑主的《望乡》诗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诗篇以草书体镂刻于碑身两侧。碑顶碑栏饰以日本樱花和中国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纪念碑气质古朴,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以这座纪念碑的成功设计为嚆矢,张锦秋在建筑设计界脱颖而出。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被人们誉为“三唐工程”的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唐艺术陈列馆,法门寺博物馆珍宝阁、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钟鼓楼广抄…一个又一个的建筑构思,从她脑海里倾泻到图纸上,又见她娇小的身影奔波在工地现场,将图纸上的一切化为一座座实实在在的建筑物。

   若非要从张锦秋的建筑设计中,寻觅到她作为一位女性建筑大师究竟和男性建筑师有何不同,大概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的创作方法与中国大部分建筑师没有什么不同,确切地讲是大同小异,在建筑创作的天地里,我却近乎于中国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个写小说的文人。”

   就以她80年代设计建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它可以说是张锦秋性格形象的逼真写照。

   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于1987年,其规模仅次于北京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张锦秋首次成功地采用了宫殿的形象和其布局设计,突破了以往大型公共建筑一般只采用楼阁式造型设计的传统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构思: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柱子、石灯、浅灰色喷砂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问张锦秋何以放弃偌大的宫殿式建筑色彩不求亮丽,却以沉稳的白灰色为主调“其一是受国外许多名建筑的影响。欧美博物馆大量采用石料所形成的永恒感使我赞赏不已。那种灰白色调子平稳安详又充满活力。其二是国画‘水墨为上’的观 念。王维《山水诀》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了各代画家追求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这种高雅的格调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极深。

   我们决定在陕博这座‘宫殿式’建筑上作一尝试……”当人们赞许她的“新唐风”建筑艺术成就时,她的回答十分简单:“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摘自《艺术世界》2000年第3期商子雍文。

  张锦秋的代表作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她来到西安之后接受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在70年代,周恩来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了西北设计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的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当时的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整个庭院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楼簇拥着中央殿堂,整个建筑体现出了唐代建筑的简洁和大气。而建筑本身也与现代博物馆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个崇楼内就是一个报告厅。曲径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亲切感。而陕博在设计上最大特色还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惯用的红墙黄瓦,而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历时四年建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对外开放。它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主要代表作品

 

 

1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小寨东路翠华路口,是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十年浩劫后中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从1983年开始筹建,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区占地6.93hm2,建筑面积55,600m2,文物收藏设计容量30万件,接待观众设计容量4000人次/日。

图片

其现代化程度首先反映在突破当时作为收藏、展示场所的我国传统博物馆模式,而兼具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科普、会议、图书馆、餐饮、购物、休息等综合性功能构成。馆内消防、安保、空调、照明、计算机系统、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均达到设计同期的国际水准。建筑艺术上采用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既突出盛唐博大、辉煌、蓬勃向上的风格,又有机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布局;色彩上运用了黑、白、灰统调;庭院式的布局与外围开敞的绿地相结合,提供了多层次的游息空间;室外与室内设计均采用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法。
图片

整座博物馆建筑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地域特色,又颇具时代气息,创造了一个庄严、质朴、宏伟,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现代空间环境,被载入了1996年版《弗莱邱建筑史》。陕西历史博物馆已成为象征着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被列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陕西历史博物馆/Shaanxi History Museum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China Architecture North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The Third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Shaanxi Province

方案设计人及项目负责人/Scheme Design and Principal Architect: 张锦秋/ Zhang Jinqiu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王天星(建筑),安志峰(室内),王庆祥(结构),徐文球(给排水),赵汉文(暖通),潘维民(电气),曹硕(总图),高朝君(绿化)/Wang Tianxing (Architecture), An Zhifeng (Interior), Wang Qingxiang (Structure), Xu Wenqiu (Plumbing), Zhao Hanwen (HVAC), Pan Weimin (Electrical), Cao Shuo (Site Plan), Gao Chaojun (Landscaping)

位置/Location: 西安市/ Xi'an City

占地/Site Area: 6.93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45,800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1983~1987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1991

 

 

 

2

黄帝陵祭祀大殿(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始祖轩辕黄帝葬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陵塚在山上,轩轴庙在桥山支脉的凤凰岭下的台地上。

图片

1994年实施了一期工程,即山上陵园区的修整和庙前区的建设(包括山门的重建)。2002年二期工程为轩辕庙区的整修和新建祭祀大殿(院)的设计,并完善周边交通系统,优化庙区周边环境。经过整合,轩辕庙由三部分组成,即保留原有庙中建筑并充分完善其格局的古柏院、中院、祭祀大院,共同构成了一组大型国家级祭祀建筑群。

图片

为了创造出雄伟、庄严、古朴的氛围,突出炎黄子孙精神故乡的圣地感,新建的中院、大院沿古柏院的轴线向北延升直抵凤凰山麓,宏观上处理好与大环境山川形胜的关系,格局上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风格上与祖国建筑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气息。其设计特点可概括为,“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园地方、大象无形”。

图片

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园地方”的理念,所有功能性设施均建於地下,简洁的祭祀大殿形象溶入在山川环抱之中的气势引发人们“大象无形”的体验。轩辕殿的时代性不仅体出在其手法简炼、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同时还由于其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无柱大跨屋顶而增强了工程的现代感。大尺度的石材和自然肌理的运用,使轩辕殿更加古朴、沉稳、大气磅礴。大殿内北部正中坐落着刻有黄帝浮雕的巨型石碑,从屋顶天光射入的阳光,照耀着始祖雕像更增强纪念性与圣地感。

 

图片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陕西省黄帝陵管理委员会黄帝陵基金会/Fund Committee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Yellow Emperor of Shaanxi Province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设计所/China Architecture North 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structor: 陕西省建工集团第七建筑工程公司等/The Seventh Construction Company of the Construction Group of Shaanxi Province, etc.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 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高朝君(副)/Zhang Jinqiu, Gao Chaojun (deputy)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高朝君,张小茹(建筑);陈初聚(总图);吴琨,贾俊明(结构);张军(给排水);殷元生(暖通);杜乐(电气)/Gao Chaojun, Zhang Xiaoru (Architecture); Chen Chuju (Site Plan); Wu Kun, Jia Junming (Structure); Zhang Jun (Plumbing); Yin Yuansheng (HVAC); Du Le (Electricity)

位置/Location: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Huangling County,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占地/Site Area: 6.13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3,350m2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02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04 图片

 

图片图片

 

 

 

3

天人长安塔

 

天人长安塔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四大标誌性建筑之一,选址在园区中轴线上,座落在土山之上。塔的设计理念紧扣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

图片

为了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又具有长安的地域特色,并充分反映当今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塔的设计采用唐代木构方塔的造型,现代钢结构,沙光不锈钢外装,玻璃屋面及无框玻璃幕墙。图片

远观塔势,有溶于山水环境、体现地域传统的形态;近赏细形,有简明而具有节奏感的细部、通体透明的幕墙,呈现出明朗的现代工艺之美。室内,将贯穿各层的塔心筒墙面画成一幅菩提树林巨画,以象征圣洁、和平、永恒。地面以上塔总高95m。55m见方的台座上塔身共13层,明7暗6。核心筒内设管道坚井和楼梯电梯。7个明层供观光陈列,各层的平座上均有安全护栏,可供游人观光游览,世园会和浐灞风光尽收眼底。6个暗层设卫生间、小型阵列、纪念品商店和管理用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Investment Group Co.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rchitecture North 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施工单位/Contractor: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徐嵘/Zhang Jinqiu, Xu Rong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徐嵘,万宁(建筑);贾俊明(结构);赵凤霞(给排水);薛洁(暖通);杜乐(电气);陈初聚(总图);丁梅,王敏(室内);张建群(油画)/

Xu Rong, Wan Ning (Architecture); Jia Junming (Structure); Zhao Fengxia (Plumbing); Xue Jie (HVAC); Du Le (Electrical); Chen Chuju (Site Plan); Ding Mei, Wang Min (Interior); Zhang Jianqun (Oil Painting)

位置/Location: 西安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内/The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Park in Chanba, Ecological Zone of Xi’an

占地面积/Site Area: 8992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4065m2

建筑基底/Base Area: 2580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9.03~2009.09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1.04

 

 

 

4

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片

延安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延安西北川中部的王家坪,主题是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设计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功能布局、流线和各项设施的基础上着力於突出这一建筑的纪念性。

图片

利用山水格局烘托气势: 设计充分发挥背靠赵家峁、面临延河的地形优势,尊重己有的彩虹桥所形成的南北轴线作为纪念馆轴线。

广场、建筑、园区融为一体: 沿轴线自南而北由彩虹桥、馆区大门、广场旱喷池、毛主席塑像、纪念馆主入口、序厅、绿化园区景点、赵家峁松柏林,构成了纪念性空间体系的脊梁。

 

图片

建筑体型设超常向量: 在东、西、南三面已高楼林的环境中,特将纪念馆设计为横向东西长222m,使超常向量所体现的张力和呈“︻”形围合态势的控制力,奠定仅三层楼的纪念馆在西北川乃至整个延安市区中的纪念性。

图片

继承发扬延安建筑文脉: 采用具有地方传统和革命精神象征意义的窑洞作为室内外建筑母题,吸取“七大”会堂等建筑元素。

 

图片

纪念性雕塑突出主题: 广场中心有高16m的毛主席像,纪念馆东西两侧窑洞式纪念墙前有18尊工、农、兵、学、商的雕像环毛主席像而立。

图片序厅艺空间的精神感召: 序厅中设有“党中央和人民在一起”的大型群雕。其背景是延安全景,东侧为“黄河壶口瀑布飞流”,西侧为“黄帝陵古柏参天”。这二幅浮雕连成一体,气象非凡。厅顶玻璃天窗使全厅明朗,表现出延安革命年代朝气蓬勃风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延安革命纪念馆/Yan’an Revolution Monument

设计单位/Design Organization: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China Architecture North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Shaanxi Construction Group Co.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Zhang Jinqiu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s: 张锦秋,王军/Zhang Jinqiu, Wang Jun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张昱旻,徐嵘,张小茹(建筑);丁梅,李午亭(室内);陈初聚(总图);韦孙印,王洪臣(结构);张军,秦发强(给排水);殷元生,薛洁(暖通);杜乐,曹维娜(电气);李毅,曾健(景观)/Zhang Yumin, Xu Rong, Zhang Xiaoru (Architecture); Ding Mei, Li Wuting (Interior); Chen Chuju (Site Plan); Wei Sunyin, Wang Hongchen (Structure); Zhang Jun, Qin Faqiang (Plumbing); Yin Yuansheng, Xue Jie (HVAC); Du Le, Cao Weina (Electrical); Li Yi, Zeng Jian (Landscaping) 

位置/Location: 陕西省延安市/Yan' 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占地面积/Site Area: 15.87h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29,853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2004.12~2006.10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09.08

 

 

5

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

 

图片

西安钟鼓楼广场是一项通过城市设计实现的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包括: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地下商城、传统商业楼五部分。

 

图片

设计力求突出两座14世纪的古建筑形象,使其历史内涵和地方特色得以充分展现。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幕鼓”这一历史意味浓郁的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设置了诸多有关的艺术品。在广场的处理上吸取中国大型园林划分景区、组织景观、成景得景的经验和手法。

 

图片

运用我国传统空间意识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组织了地上、地下、室内、室外融为一体的丰富的立体混合城市空间。从而提供了开发本项目的经济基础和人防平战结合的条件,改善了市中心人车交通关系,优化了城市中心的环境质量,为西安市民提供了一个文明、美观、富有历史情趣、又能享受现代化商业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的城市客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建设单位/Client: 西安市钟鼓楼广场工程指挥部/Project Office of Xi’an Bell and Drum Tower Square

施工单位/Contractor: 西安市建筑总公司第四分公司/The Fourth Branch of Xi’an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方案设计人/Scheme Design: 张锦秋,高朝君,李浩/Zhang Jinqiu, Gao Chaojun, Li Hao

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Architect: 张锦秋/ Zhang Jinqiu

主要设计人/Design Team: 高朝君,李浩(建筑);党春红(总图及景观);朱伟(结构);任宗兆(水);季伟(暖);何莱耕(电)/Gao Chaojun, Li Hao (Architecture); Dang Chunhong (Site Plan & Lanscape); Zhu Wei (Structure); Ren Zongzhao (Plumbing); Ji Wei (HVAC); He Laigeng (Electrical)

位置/Location: 西安市旧城市中心/ Old City Center, Xi’an 

占地/Site Area: 2.18hm2

建筑面积/GFA: 44,344m2(地上/Above-ground: 12,958m2,地下/Underground: 31,386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1996.02~1996.05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1997.10

 

 

梁思成建筑奖

 

        “梁思成建筑奖”是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国际建筑师协会大力支持、面向世界引领国际建筑方向的奖项,是授予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最高荣誉。

 

        梁思成建筑奖以激励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创新精神,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建筑教育水平为宗旨。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国建筑学会于2000年创立并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专项奖励基金,以表彰、奖励在建筑界做出重大成绩和卓越贡献的杰出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教育家。从2014年起,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独立主办。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是将西方现代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体系引入中国,并试图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技术背景下创立中国建筑学体系的关键性人物,同时也是将中国建筑与艺术成就系统地介绍到西方世界的中国学者。梁思成参与组建了中国建筑学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致力于推动中国与国际建筑界的学术交流,梁思成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的代表,参与了联合国大厦等重要国际合作设计项目。梁思成的著作与研究成果在20世纪中叶以后,成为西方认识中国建筑与艺术的重要桥梁。   

 

        梁思成建筑奖得到了中国建筑界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界的影响力和建筑师的知名度。从2016年开始,梁思成建筑奖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设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两名。获奖者将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获奖证书和奖牌,并奖励每人10万元人民币。

 

        梁思成建筑奖的候选人应致力于促进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建筑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其建筑设计代表作品能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并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其建筑学术成就,对建筑学研究和建筑教育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