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2年多的修缮装修后,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于2020年12月初全面重启。应北大图书馆党委书记郑清文、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等的邀请,年逾九十的建筑大师关肇邺院士一行于12月16日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回访。陪同回访的还有关肇邺先生的弟子建筑学院许懋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等十余人。
改造后重启的北大图书馆东楼(韩孟臻 摄)
本次活动受到北大相关领导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郑清文书记、李迪华教授及图书馆副馆长刘素清陪同参观并详细介绍。
左起依次为郑清文、关肇邺、许懋彦、李迪华(宋修教 摄)
关肇邺院士先后参观了前广场、一楼中厅、四楼大钊阅览室、四楼中厅等空间,随后在会议室展开座谈,与众人分享其设计心得。活动期间,关肇邺院士展示并讲解了其新近绘制的前广场交通空间优化设计方案图、并签字赠与图书馆。
关肇邺院士分享设计心得(韩孟臻 摄)
北大图书馆前广场交通优化改造方案(关肇邺 绘于2019年)
活动参与人员合影(北大图书馆 供)
关肇邺院士与众弟子合影(北大图书馆 供)
北京大学图书馆东楼是关肇邺院士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园”之“未名湖区”近在咫尺,地段的南、北、东三面都是与燕园老区风格一致的仿古清式大屋顶的二、三层楼宇,只有西面是文革期间所建的较为简陋的平顶式四层老图书馆。1994年北大校方拟在它的东面建新馆,以作为其主体,并给新开辟的东校门一个适当的对景。
当时北京建筑业界正处在前任市长被撤换,不需再勉强在楼上加“大屋顶”、“小亭子”的时期,可以自由发挥。关肇邺应邀参加了此次设计竞赛,他认为建筑是百年大计,不应以个人好恶为指导思想,而应考虑建筑的性质、使用、需要,与周围环境和谐得体。带着对曾生活学习过的燕园的情感和准确判断,他所交出的方案被评委及校领导一致接受,成为实施方案。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新楼建成启用。新馆最大限度地压缩用地,避免拆除两栋1951年所建的教学楼。新楼平面呈凸字形,在四层楼的中部加了一个传统式大殿,并冠以大屋顶,它采取唐式屋顶,出檐深远而简化了斗拱系统,以显示其结构的力度感。新馆总体上较周围建筑高大,但在和谐的范围之内,两侧设置了高亭式学术厅和展览厅以及作为消防通道的透空式爬山廊,巧妙地增加了空间层次,构成了与周围原有建筑之间尺度上的和谐过渡。
2018年图书馆东楼启动修缮工程,设计单位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修缮方案在诸多细节上坚持了对原设计理念的延续。2020年12月1日,修葺一新的图书馆重启,再度与湖光塔影相伴、以崭新的姿态传承使命。
实施方案鸟瞰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正立面设计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正立面建成照片(韩孟臻 供)
雨棚效果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雨棚建成(左图)、改造后(右图)照片(付昕 供)
灯柱效果图(左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灯柱改造后照片(右图,韩孟臻 摄)
北立面效果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爬山廊设计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爬山廊建成照片(韩孟臻 摄)
室内效果图(关肇邺 绘于1994年)
室内建成照片(付昕 供)
室内改造后照片(付昕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