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国院士在成熟的系统性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之下,对工业遗产的转型与绿色城市设计一直具有高度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并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提出了针对中国特定国情的诸多城市设计量化评定的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当中。

王建国院士手绘邯钢雪景 © 王建国院士团队
对于邯郸一座因钢而起因钢而兴的城市,王建国院士团队将设计的中心聚焦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如何融入中国新时代发展新动能的问题上,以此统一整体的设计思路,以“转型、记忆、新生”三步曲确定技术路线,使其成为国内外城市工业区功能、产业、环境升级转型、产城融合新范本。
Transition · Memory · Renascence
概念规划范围:邯钢工业区东厂区地块,人民路以南、邯钢路以北、古城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总用地面积约为8.66 平方公里 。
设计研究范围:以规划设计范围为起点向外扩展2-3公里,总面积约为55 平方公里。
邯钢片区早期远离城区,后偏于一隅,到近期厂城融合。项目将成为邯郸老城综合服务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城综合服务功能调整和提升的发展契机。结合周边商贸、服务、教育、科研功能片区,邯钢片区复兴可串联并提升现有城市功能。
自春秋后期开始,邯郸城邑迅速崛起,战国时期发展成为“七雄”之一赵国的国都。大运河邯郸段流经大名县、馆陶县等地,运河文化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建国后,邯钢等大批基础工业项目相继建成,1960年代邯郸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期。
纵观邯郸千年营城历程,城市均兴起于沁水滏流之滨。邯钢所处的沁水滏流冲积扇是邯郸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承袭了邯郸千年山水格局演变之核心位置。
邯钢片区南临赵王城,北抵园博园,自南向北串联起“古代—近代—当代”的时间脉络,形成“两遗一园”的空间格局,为找寻工业遗产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提供合理路径。
邯郸工业核心地位显著,2017年二产占比达49%,但传统动力瓶颈突出,转型任务艰巨:钢铁、煤炭等传统主导产业产能过剩,并面临突出的环保压力。基地周边产业以物流和商贸市场为主,整体产业较为低端。邯钢西厂区和户村工业区正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东部高校科研基地也在培育中。
邯钢片区主要由原料储藏区、炼钢加工区、连铸连轧区和轧钢区组成。拟保留并活化利用的三类工业遗产:
①与主线炼钢工艺紧密相关的重要代表建筑和构筑物(如核心高炉群、高架运输带)
②具有显著工业景观特色的建构筑物(如煤气罐、原料车间、热轧车间)
③具有一定历史,承载厂区记忆的配套建筑(如厂前办公建筑群等)
场地内大部分土地为中度污染土地,平均深度为0-4米,最深达9米;轻度污染区域可先期开发;同时,重度污染区域因初次治理难以根除污染,理应后期进行开发,并依据实施计划持续治理和修复。
-面对“工业为主、一钢独大”的邯郸产业现状,邯钢片区“单一产业”的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路径亟需转型。
-邯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是“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钢铁记忆不可磨灭。
-邯钢片区正面临环境污染、外联不足、景观破碎、建筑质量破旧、以及社区环境割裂等问题,亟待进行系统更新改造。
工业遗产,华丽转身
——向世界展现中国工业遗产复兴的邯郸样本
生态复育,有机生长
——产业转型与城市融合的先行示范
两遗一园,纵贯古今
——邯郸历史文化的集萃之地
开放共享,活力场所
——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载体
以研发智创、博览文创、旅游服务为核心的多元混合产业布局。功能上分为六大组团:核心创智组团、火车站门户组团、休闲观光绿色组团、科创研发组团、三大混合居住组团。
将基地内部的绿色空间向外延伸扩展,形成乡野遗产逆向生长区。邯钢工业遗产作为遗产核心,复兴广场向南形成文化休闲发展轴,观光高线火车向西形成商业商务发展轴,其余五个城市组团与乡野遗产逆向生长区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邯钢片区规划依据商业商务、文化展示、创新研发等公共功能围绕中心绿带布置原则,将规划区划分为商务研发区、铁路商务区、赵王城遗址区、健康宜居区、滨水宜居科创区、活力宜居区六个片区,各功能片区各具特色、组成功能复合多元的邯钢片区。
形成“两横两纵”主干路,“三横三中纵”次干路,整体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
对邯钢东区绿地系统的分类强调多种类型、多种主题的绿地相互组织完善。主要包括三种:干道路网的防护绿地、水系两侧生态绿地以及南部田园,共同塑造多层次的绿地景观环境。同时与规划区外围绿地系统保持连接,结合城市格局配置绿地系统,打造水绿环绕的“公园城市”。
充分利用场所内水、工业遗产等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创意办公区;融入艺术、休闲、共享社区等功能,营造拥有开放、包容、共享价值导向的水岸休闲区。打造滨河休闲旅游湿地公园,培育场所生态气息。打造区域地标——全景邯郸,以音乐广场为承接,营造充满文化底蕴、自然氛围的生态休闲区域。
规划形成“两大一小”的“15分钟生活圈”,其中两大中心是商务服务中心和科创服务中心,一小是乡野遗产公园中心。同时,结合各组团社区“5分钟生活圈”,形成均衡布局、全覆盖的服务体系 。
中央公园绿楔和沁河生态走廊像环拥的双手,呵护着串联赵王城与园博园的工业遗产红飘带,邯钢的历史印记在纵贯古今的穿越之旅中浴火重生。蓝绿环抱中,核心区跃然而出。
“士”联绿心:利用原场地污染较重的“士”形场地形成生态修复湿地联系中央绿丘。
打造区域地标——邯郸眼,配合游船码头、音乐广场等板块布局城市客厅,面对南侧赵王城公园,通过景观、工业遗产等元素串联场所。
布局科技文化集聚区,承接南部赵王城公园区,将自然、人文、科技等元素注入中央公园区,通过改造旧工业遗址,引领区域科技文化。
保留邯钢厂前区,传承场所历史记忆。打通南北轴线,中央区域设立城市地标,打造城市门户形象。结合生态景观优势,布局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场所,培育活力休闲的城市中央公园。
结合工业遗产更新改造,引入创意工厂,创客天地、文化休闲、配套服务等多种功能,打造立足邯郸特色产业优势,以绿色、开放、融合、创新理念为引领的创意共享区。
改造利用邯钢工业遗产,嵌入成语博物馆、生态治理博物馆等体验型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极具工业特色的开放公园地区开放公共活动中心。
商业界面分布:完全开敞界面主要分布在沁河湾两侧、北入口景观带两侧和创客岛东部;
景观界面分布:景观界面主要分布在遗址公园两侧与沁河湾两侧和创客岛景观修复带两侧。
通过对保留建构筑物活化利用,成为片区中展览、文创、体验等功能的核心特色空间,进而激发整个区域的空间活力,成为邯郸必去的打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