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消息>

2020(第六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召开

阅读: 发布日期:2020-12-01 12:2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2020年11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的主旨是“跨视野下的空间叙事设计”。论坛邀请中外15位专家学者,分两个会场,进行8个报告和2次对谈,受到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叙事空间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17所科研院所的学术支持。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海南大学等180余位师生、学者参与线上研讨。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孙丽珍、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邵明主持开幕式并介绍本次论坛概况。

 

一、多学科文化交融——构建本土空间叙事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系

 

       论坛上半场由建筑学会李存东秘书长主持,4位专家主要从工业设计、建筑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探讨空间叙事设计的边界、目的、价值和中国方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柳冠中围绕“中国方案”这一话题,指出设计不能只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还要看到世界的真正需求以及大众的需求,要尊重科学与事理,要实事求是。通过设计实现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人类共同命运之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从遗产活化角度,以隋唐洛阳城紫微宫和隋唐长安大明宫为例,指出:叙事是一种穿越,是一种叠加,所有的历史都值得尊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叙事不仅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类建构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陆邵明教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通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认为空间叙事设计的当代价值表现为I3:表征(Interpret)空间中隐形的人文信息;关联整合(Integrate)空间中的人文信息;构建人与空间、信息之间亲密的互动(Interactive)关系。

 

二、东西方文化碰撞——引介国外理论与挖掘本土思想

 

       论坛下半场由上海交通大学陆邵明主持,中英两国4位专家主要从不同的不同文化角度,阐述了空间叙事设计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为本土设计方法提供新视野、新路径。

 

       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教授乔纳森·希尔(Jonathan Hill)认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设计师记录收集事情和地方记忆的能力,但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使用者、记忆信息和空间之间的关联。而历史性的回顾对叙事设计非常重要,知道如何记忆,也需要记住如何遗忘。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鲁安东教授以南京长江大桥、世界文化之都等研究项目为例认为,在探索场所更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有助于挖掘新空间和潜在的文化故事。利物浦大学建筑与视觉艺术系教授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eck)在报告中展示了一个关于空间叙事的项目“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利物浦建筑之旅”。通过叙事手法与数字技术,让使用者享受身临其境的、情景化、地域化的叙事体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欣副教授则从二维空间与三维间的转化为切入点,对诗、画、建筑和空间关系进行阐释,认为建筑空间叙事设计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上。

 

       期间,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吴小华教授、天津大学孔宇航教授、广州工业大学方海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对话与反思。论坛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空间叙事设计学术体系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总之,空间叙事设计理论与学术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留住乡愁,讲好本土故事,塑造高品质、内涵式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文化创新与环境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