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机器智能——数字人文时代的建筑新基建思维与实践 | 袁烽10月28日深圳开讲

发布日期:2020-10-07 09:32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这是一场

建筑大咖云集

学术性、前瞻性、创新性、指导性

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完美结合

线下+线上

高度融合的盛会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2020年10月28-30日

会议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主题:好设计·好营造-推动城乡建筑高质量发展

 

即将开幕!

 

 

  大会主旨报告会由崔愷、王建国院士主持,邀请孟建民、丁烈云、庄惟敏、徐建院士,袁烽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抗疫先进”建筑师代表汤群、张颂民在大会主旨报告会上进行演讲。

 

  33场专题论坛将有200余位嘉宾进行学术演讲,其中既有院士、大师、知名专家学者,也有锋芒初显的青年才俊。此次年会将是中国建筑界的年度学术盛筵。

 
 
 
主旨报告嘉宾

 

 
 

 

袁  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10月28日下午

 

演讲题目:机器智能——数字人文时代的建筑新基建思维与实践

 

袁  烽

 

个人简介

      袁烽,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客座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VA)托马斯·杰斐逊教席教授。

      袁烽多年来专注研究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以及机器人建造方法创新。已出版中英文著作十余本。多次特邀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讲座,其设计屡获国际、国家级各类奖项,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等国际展览。

 

演讲提纲

       在住建部发布“推动智能建造以及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文件以来,打造“中国建造”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脉搏。围绕“城市更新”以及“乡村振兴”两大发展场景,建筑批量化定制时代随之成为数字人文时代建筑新基建发展的新脉搏。人工智能生形设计技术正在开启建筑设计思维的新篇章,机器智能与人的智识从对立到协作,值得深入讨论;同时与智能化设计对应的高效、高性能的建筑机器人建造工艺正在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建筑数字化与智能化前行的新引擎。演讲将通过袁烽教授近年实施展开的上海池舍艺术中心、成都安仁水西东展示中心、乌镇“互联之光”博览中心、南京华侨城欢乐谷广场等项目诠释建筑新基建的设计思维与实践。

 

 

 

主要作品

 
 
01
竹里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摄影:林边
 
成都竹里道明竹编源远流长。编织竹器一直是的当地的传统手艺,整个建筑也受启发于陆游的《太平时》。青瓦屋顶的“无限(∞)形”成为了建筑对时间、空间、环境的回应,是“竹里”的精神内涵与形式的外延。项目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对乡村和城市问题再思索都为思考建筑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参照。
 
 
02
上海思南书局•快闪概念店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这个快闪概念店以激活城市空间的目的,形似钻石般闪耀的“人文心脏”,吸引的不仅是读者的求知眼光,更捕捉了设计师的注意力。其全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即全预制施工方法生成可组装的部件,现场组装前后仅花费10天。并采用可持续性材料,具有深远的可持续性眼光。其设计也大胆挑战了力学,该屋顶在满足屋顶结构的强度上,其尺寸被缩减到最小,是种几何学式的突破。
 
 
03
卜石艺术馆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摄影:夏至

 

卜石艺术馆位于上海徐汇的城市高密度复合区域中,由办公空间改建而成。设计构思试图在不破坏原有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将原本单一的办公空间打造成一个集合展览、会所、办公等多功能的艺术交流展示空间。面对建筑这一内部功能的置换,首先打散了整个建筑空间的叙事逻辑来模糊其使用界面,并将数字几何的概念引入建筑内部,通过从动线折叠到空间折叠,来完成对于空间逻辑的重塑。
 
 
04
西岸FAB-UNION SPACE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摄影:陈颢 苏圣亮
 
设计构思首先保证两侧的双层高展厅与三层低展厅相对完整,而中间仅有3m的交通,该空间的构思是建立在人的动态行为,空气动力学拨风以及最大化空间体量连续性基础之上的。

动态非线性的空间生形是建立在结构性能优化以及空间动力学生形的基础之上的,整个过程运用了切石法和投影几何以及算法生形的多种设计方法。混凝土作为可塑性材料承载了建构特性又具有异域施工的特点,整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历时仅四个月应该是数字化设计以及施工方法带来的奇迹。
 
 
05
上海香格纳画廊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摄影:陈
 
我们对原有相对破碎的空间加以整合,取消功能主义的楼梯空间,将光线、空间效能以及公众性作为空间塑造的核心,试图获得更加有效的展厅空间、艺术交流空间以及画廊自身的运营空间。

改造的重点是去除经典的现代主义交通空间,将楼梯挤压到室外。将一楼到二楼的观展过程营造成一个从“内”到“外”再到“内”,从“人工”光影空间到“自然”光影再到“人工”光影的空间体验过程。
 
 
06
“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乌镇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该项目用地位于乌镇核心镇区的西北角,整个场地被农宅、旅游项目以及已建成的一期展馆所包围。整个片区紧邻乌镇西栅古建筑群,在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老区域建筑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新场馆的布置,既需要考虑与已建场馆空间及功能整合的连续性,又必须考虑未来整个片区作为峰会核心区以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为引领,建设智慧化、现代化的会务会展综合配套设施发展的可能性。
 
 
07
创盟国际军工路办公室厂房改造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在整个三跨厂房的空间规划中,拆除了质量并不理想的第二跨厂房的屋顶。并将办公空间的入口布置在正对着第二跨厂房轴线的位置。这样步入整个空间感受到的首先是系列屋架下的草 坪。这种无形的“旷”感,并非由卓越的形式所塑造,而是来自于简单的空间取舍。所有的墙体 几乎保留了原初六十年代的砖头,以求回归原始的与历史的美感。新种埴的爬山虎会在两年后将整个内院穿上新的绿色衣裳。整个空间设计的构思是通过空间整合与改造,塑造一种新的创意办公的生活方式。三跨厂房与原有的内院,经被拆除的第二跨空间调整之后,变成了由两进院子构 成的系列空间。
 
 
08
瓷语堂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瓷语堂项目是对建筑原真性的一次回归,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手段介入场地,使得建筑物仅仅作为一个“存在”与基地发生关系,而不是通过美学加以评判。在面对场地现状已经存在的几栋老建筑和一棵大树,我们希望它们可以成为场地记忆的再现,作为新建筑的一部分共同留存下去,而不是简单的粗暴拆除并由一个全新的物体所替代。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构造处理,新房子轻巧的微微落于老墙之上,二者完整的融合在了一起,斑驳的老墙和由砖、木等朴素材料构筑的新建筑自然而然的和谐共生,而老墙的岁月留下的痕迹亦为建筑提供了不可复制的特征。
 
 
09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兰溪庭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运用数字化的建造方式来打造传统的民居形式,是对该项目当代性的诠释。在建筑墙体的设计上,为了延续屋顶与院落的山水意象的表达,我们将水——这一灵动的自然意境作为砖墙表皮期望表达的意向。这一设计出发点促成了“水墙”这一设计的产生。
 
 
 
10
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始建于2005年,以现代化的设施和先进的学术理念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国际化当代艺术平台。我们在室内的改造设计中力求打造出符合现代艺术展览的现代艺术馆的精神特质,纯净的空间特质与五色纷杂的商业空间作对比,展厅室内朴素的喷涂处理与深灰色的地面构成了纯净、朴素、中性的背景,更好的衬托出了艺术品自身的魅力。
 
 
11
上海可乐宅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
 
 
可乐宅实现的是一种低成本和低技的生态实践,日常对易拉罐的回收再利用的模式演化成直接再利用的模式,进一步的节省了回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能源消耗;可开启的双层表皮既是遮阳的重要部件,同时又与水池结合形成可通风降温的双层表皮;屋顶部分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了建筑的热水供应;墙体中埋置通水管实现了建筑夏季的降温与冬季的采暖需要;同时通过空间布置设置集中风井,以实现整体建筑的通风效果。
 
 
12
同济大礼堂保护性改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体量来容纳新功能,在13轴以西拆除原有礼堂的辅助部分,在1轴和12轴之间新建了两层建筑,扩大了建筑的范围,增加了后台空间、排演空间、化妆室和休息室等部分。新建部分地下室布置700吨消防水池和泵房。加建部分采用非常简洁的体量和造型手法,外墙面为干挂石材板,从而进一步突出了礼堂精致的细部、亲切的尺度和历史感。建筑西立面突出竖向分割的风格,和原礼堂礼堂整体建筑风格相呼应,又和周围树木的生长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