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演讲题目: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
时间:10月28日
摘要
【建筑师负责制建立的目标】
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依据双方合同约定,赋予建筑师代表建设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的权利,明确建筑师应承担的设计咨询责任。扩大建筑师的职业范围,统合被肢解的业务链条,代理业主开展设计咨询、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等业务,并对建筑物的最终质量、造价、工期承担设计和监督责任。
【制肘问题】
1)政府层面,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对开展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项目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发改部门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审批需要有较大的尝试和突破;
2)建筑师层面,建筑师目前的知识和技能尚不能覆盖建筑师负责制的全部内容,试点工作需分布分阶段逐步开展,同时,建筑师需要补充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3)业主层面,业主与建筑师的信任关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培养过程,建筑师负责制以责任建筑师团队代理业主的身份出现,需要业主全面配合;
4)行业组织,需要建立行业资讯委员会,建立责任建筑师监督和管理的行业组织,为责任建筑师及其团队的准入和遴选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5)针对建筑师负责制的责任保险和担保制度尚未建立,继续定制相应的险种,并为相互保险的良性运转提供政策环境;
6)推行人工时计算方法取费,尚未可参考的行业收费标准,为了保证建筑师工作时间的投入,并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收入,是建筑设计长期存在的问题。
【试点内容】
1)政策试点,如简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进度;
2)收费试点,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按照与之相对应的收费标准取费;
3)政府提供行政补贴,以项目保费的形式落实。
个人简介
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13- 2020),现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庄惟敏,199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 2018)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2012)。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90年代初创建中国建筑策划理论,研发设计决策平台,率先实践全过程工程咨询,最早在我国践行“前策划-后评估”的设计全体观, 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住建部课题等若干项。著有《建筑策划导论》、《建建协建筑师职业实践政策推荐导则》、《环境生态导向建筑复合表皮设计要点及工程实践》、《筑记》等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曾主持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跳水馆、2008年奥运会国家射击馆、飞碟靶场和柔道跆拳道馆、华山游客中心、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3号楼及网球馆工程、国家会展中心、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家金、银、铜奖及国际奖项。
个人荣誉和兼职
2008 年国家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2012 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2012 年获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
2018 年获梁思成建筑奖
201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作为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还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协(UIA)理事、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联席主席、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APEC 建筑师中国监督委员会委员等重要国际与国内学术组织的工作。
代表作品
项目地点:北京
场地面积:2.4公顷
建筑面积:17985 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9
项目主持 :庄惟敏
项目顾问 :郭黛姮
项目负责 :庄惟敏,唐鸿骏,李匡,张翼
建筑团队 :盛文革,许腾飞,陈蓉子,丁浩,常云峰,杜仕成,李佩如
景观团队 :朱育帆,姚玉君,周易,孙姗,王昕明,廉大启,董二兰,张雪雷,季琨,张丹丹,翟薇薇,赵丽颖,呼格吉乐,杨永强,梁磊,李卓,郭畅
结构团队 :贺小岗,张涛,李晓玉,王俊,李烨,刘丽
机电团队 :刘建华,徐华,刘玖琳,杨莉,梁雪梅,李爱莲,汤小京,孙永刚,王磊,李晓冬,刘慧丽,唐振文,王晓芳,翟莎莎,罗新宇,张怡,安宁,卢朝建
泛光照明 :徐华,杨涛,卢朝建
能化团队:郭红艳,徐华,汪昊天
绿建团队:袁朵,刘晓晖,马莹莹
摄影:存在建筑、曹百强
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庄重大气。建筑南侧通过坡屋顶的变化营造舒展起伏的建筑体量,与远山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南入口通过门廊形成灰空间,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色,又与南广场相呼应和渗透。建筑南侧入口过渡空间设计水院,静谧深邃,增加空间上的纵深感。在水院可以眺望远处的香山,呼应与香山革命旧址的关系。建筑东侧面向城市,通过门廊、二层的敞轩、主体建筑的坡屋顶等形成层层退台的空间层次,削弱建筑的体量感,映衬出纪念馆的自然质朴,简洁大气。建筑北侧面向香山地铁站,通过富有层次的绿化种植有效纾解建筑的尺度感,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建筑西侧采用消隐式的处理手法,建筑一层埋于地下,从香山方向往下看,建筑仅呈现出一层的建筑体量,且掩映在一片绿意盎然之中,消除纪念馆建筑体量对香山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建筑选材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严格控制造价,全部选用国产材料。设计过程中通过现场搭建样板墙,对屋面材料、立面石材、装饰构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比选,最终屋面选用深灰色陶瓦、外墙面选用黄锈石、斗拱等装饰构件采用不锈钢腐蚀做旧仿铜处理。尽管材料价格较低,但我们力求在做法和效果上做到精工细琢。通过对石材分缝、收边、柱础及装饰纹样等细节的把控,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美学。
我们结合场地现状条件,以谦逊的设计态度,通过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创新,坚持适度恰当的原则,运用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力求打造体现“中国的、北京的、现代的、人民的”革命纪念馆。
©存在建筑
©曹百强
建设地点:陕西省
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19
项目主持:庄惟敏 唐鸿骏 李匡
建筑设计:盛文革 张翼 许腾飞 陈蓉子 丁浩 范娟娟 曾琳雯 常云峰 杜仕成
景观设计: 周易 王昕明 张雪雷 廉大启 章丹丹 赵丽颖 李卓 杨永强
结构设计:贺小岗 蒋炳丽 杨霄 王力 杨镇荣 苗磊 朱朵娥
机电设计:刘建华 刘玖玲 徐华 郭红艳 侯青燕 刘杰
泛光照明:徐华 杨涛
室内设计: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磊工作室
艺术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工作室
施工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姚力
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延安最重要的旅游景区。宝塔建于唐代,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高度概括了宝塔山的崇高地位和精神实质,守护、传承和弘扬好这一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由于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中心,受“三山两河”特殊地形限制,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加之原景区缺乏规划,长期以来群众在宝塔山山体靠山切坡自建了大量窑洞,布局散乱,人景争地现象突出,山体生态破坏严重,对宝塔山的人文景观、自然风貌构成侵害,严重影响到革命圣地形象。2013年7月,延安遭遇百年不遇持续强降雨自然灾害,导致山体窑洞大量坍塌,景区山体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到建筑遗产和周边民众的安全。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延安市委、市政府计划保护提升景区环境,并修建游客中心,健全旅游服务、咨询、展览、数据中心及停车等功能。
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做好地质灾害治理、排洪及水土保持,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重建受暴雨侵袭而支离破碎的山体生态,恢复景区环境原貌,极大地改善并提升了景区的环境品质及安全性。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并修复场地内的原有窑洞,与新的建筑融为一体。建筑主体西侧面向城市道路,采用层层退台的建筑手法,削弱建筑的体量感,与自然环境更加融合,同时呼应北侧保留的现状排窑,实现新旧建筑交融共生。主要建筑材料选用当地黄砂岩,采用传统工法密缝砌筑。土黄色砂岩石块由当地工匠手工雕凿砌筑而成,在延安当地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光影、质感及色彩变化。建筑的建造过程不仅保护并提升了当地传统建筑工艺,也为当地工匠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地点: 陕西
建筑面积:575,000m²
场地面积: 85 ha
设计时间: 2015-2016
竣工时间: 2018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李匡,唐鸿骏、盛文革、张翼、许腾飞、陈蓉子、丁浩、曾琳雯等
景观:周易、张雪雷等
结构:蒋炳丽、杨霄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刘建华、刘杰;徐华、胡威;刘玖玲、侯青燕等
摄影师: 姚力
在延安这座革命老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设计新校区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既要连接过去又要通向未来,既要有“地域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让厚重的历史感和荣耀感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又要体现不忘初心的人文气息,是设计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和以往的新校园设计范式产生区别,回归初心,更深刻地挖掘这片土地的内涵,探寻出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延安地域建筑特色鲜明,层层退台的窑洞随处可见。延安大学以长期以来最具标志性和延续性的建筑符号——退台窑洞,作为新校区建筑设计源泉,以此来还原和连接过去,强化地域元素,传承历史文脉。校前区主要建筑体量均采用退台变化,作为延大新校区的标志性特色元素。窑洞符号作为延安最具特色的建筑元素,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设计之中。但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跟校园文化和实际功能需求相结合,运用窑洞符号塑造拱廊空间,既作为建筑基座,增强厚重感。同时拱廊形成舒适的半室外空间,夏天遮阳、冬天挡雪,有效应对延安夏天暴晒、冬天气候特点,为师生提供绝佳的交流场所,也作为联系不同功能区的步行廊道。
项目地点:河北
建筑面积:359,000m2
场地面积: 644,000m²
设计时间: 2016
竣工时间: 2018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张维、张葵、张红等
结构:李青翔、陈宇军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贾昭凯、韩佳宝;崔晓刚、王磊、郭红艳;徐青、刘福利等
摄影:姚力
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紧邻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正定机场高铁站、石家庄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周边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伴随着未来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整个区域内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提升,实现与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高效接驳。
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项目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悬索结构展厅之一,结合周边道路条件以完善合理的规划设计打造城市界面,并以完善的会议、会展及相关配套功能单元,推动整个河北省会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北方地区经济转型。
建筑设计积极发掘地域文化特色,细节处理上取意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特殊的悬索结构设计巧妙结合。项目包含七个标准展厅和一个大型展厅,由中央枢纽区串联。中央枢纽区内,包含观演厅、宴会厅、会议厅等功能,满足省市级会议工作需要。同时在该区域设置美食广场,配套服务于观展、会议人群的餐饮需求。建筑内部及场地内均设计了先进的交通体系,实现人车分流、人货分流,在实现人群高效、安全、便捷观展的同时,确保展会布展、撤展以及后勤交通安全。
项目地点:北京
建筑面积:47,767m2
场地面积:7,502m²
设计时间:2009-2011
竣工时间:2015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张维,杜爽、任飞、梁思思、王威、王禹等
结构:陈宏、李征宇、王岚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李晖;刘力红;邵强等
摄影师:姚力
该项目是2009 年市政府重点工程中煤改电工程的主要站点,为北京旧城内居民集中供暖的燃煤锅炉更换为蓄热式电锅炉提供支持。通过该工程可在采暖季压减燃煤,减少CO2、SO2,氮氧化物的排放。通过清洁能源集中供暖,有效积极改善北京旧城冬季的空气质量。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可供参观的220KV 运行变电站,也是北京电力科技馆最重要的展示厅之一。本工程将科技馆与变电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该项目是市政商业地块混合利用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新常态下城市用地存量的优化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也是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规范双重应用的典型案例,是北京第一个在地下220KV 运行变电站上整体建设的高层建筑,为后续城市用地存量优化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建筑由若干小体块组合而成,此举消解了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视觉压迫,同时形成了丰富的建筑表情。建筑表皮设计致力于体现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材料的使用上采用具有历史感的石材与现代节能玻璃幕墙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同材料交融砌筑,应对周边城市环境肌理。
项目地点: 沈阳
建筑面积:28,377m2
场地面积:31,305m²
设计时间: 2011-2012
竣工时间: 2015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张维、张红、龚佳振、李若星、解志军、张葵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王一维、刘力红、徐京晖等
摄影师:苏圣亮
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发扬地域特色的原则。体现在建筑设计的理念上,即: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人的行为模式,以人的视点进行设计,创造宜人的工作学习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混合功能和流线设计都能给建筑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文科2 楼处于东北大学浑南校区的核心教学区域西北角,是校园四大学院之一,与其他三大学院对称布置在校园主轴线和次轴线两侧。其所包含的3 个学院属于设计类学院,展示和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空间的设计契合设计类学院的日常教学活动,突显学院特质,促进学院文化的形成。
本设计在规划严格控制的东北立面采用红砖, 再现历史片段,与校园整体氛围调和。在西南立面以混凝土和红砖搭配,增加视觉的丰富性。东北面窗户以自由分布的凸窗为主,体现文科设计类学院的特色。西南面窗户以规律性开窗为主,局部的变化与建筑内部的空间功能相匹配。楔形的穿行道路是此方案的重点空间,两侧以建筑形体和色彩的搭配突显空间的张力和动感,为校园增添活泼的气氛。
项目地点: 陕西
建筑面积: 33,942m2
场地面积: 40,000m²
设计时间: 2009-2010
竣工时间: 2014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张维、高国成、梁思思、康立桥等
结构:潘安平、刘忆川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米忠;徐华、高桂生、李淑琴、孟秀婷;罗新宇等
摄影:姚力
设计以非对称布局方式弱化主轴线的呆板,活跃建筑的群体感,三幢建筑各成方向,相互对话,共同营造文化的场所感。艺术村落的组合就兼顾当地材质多样性的特点,每个单体的主材质各不相同。
三座建筑的外墙材料分别采用关中传统的青砖、石材和玻璃幕墙,表面做了凸凹的变化,材质的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传统和时代的对话提升了建筑的场所感。
立面上的斜线关系实际上是和文化行政中心区的大绿地肌理有所呼应,由墙面延伸下来和地面融合,与绿地景观形成一种逻辑和肌理关系。设计在建筑突出部下方形成多个灰空间,可以遮荫避雨。同时在场地中央设置浅池收集雨水,每当晚风徐徐,建筑的倒影在水中摇曳多姿。建筑以长方盒子为基础进行变形,多个建筑形体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耦合。每个既是一个完整的单体,又有机组合成一个艺术村落。这样一种布局在增加城市空间趣味性的同时,具有浓郁的关中味道。
项目地点: 陕西
建筑面积: 8,667m2
场地面积: 408,000m²
设计时间: 2008-2009
竣工时间: 2011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张葵,陈琦,章宇贲、梁增贤等
结构:马宝民、沈敏霞、李青翔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陈矣人、刘建华;刘力红、黄景峰、武毅;陈志杰等
摄影:张广源
建筑以朴素、谦虚的态度化为地景建筑藏于山间,半露半现,从地面生长出的斜坡屋顶在视觉上消减了建筑体量,使建筑逐步消隐在层次丰富的台地景观中。建筑化整为零,以多个小体量代替单一大体量,把建筑分散地铺在场地上,以群体代替个体的处理手法使建筑得以借华山为远景,简洁朴素的形体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山体产生了对话。内部空间体验延续外部环境特征,朴素,空无。材料以当地石材为基调,力求在质感上融入环境,让朴素自然的态度成为设计的主调设计将游客中心的使用功能一分为二,其中西侧部分体量较小,作为游客进山通道,包括购票、咨询、导游服务等功能;东侧为餐饮、购物、管理以及其他配套用房,同时兼作出山通道。东西侧两个单体建筑的中间则用一个平缓的、逐渐升起的平台作为连接,平台下面是华山历史文化展厅。
华山游客中心坐落在巍巍华山之下,其创作和设计的整个过程始终充满了对华山高尚品德的仰慕、尊崇和敬畏,力求设计与华山的自然大气贴切,融合。
项目地点 :北京
建筑面积:47,626m²
场地面积:64,500m²
设计时间:2003
竣工时间:2008
设计团队:
建筑:庄惟敏、祁斌、汪曙、张红等
结构:侯建群、汤涵、沈敏霞、王岚等
暖通、电气、给排水:刘建华、贾昭凯;戴德慈、王磊、武毅;徐京晖等
项目位于北京西北,方案以“林中狩猎”为理念,强调建筑的人性化色彩,给人以温暖、舒适、亲切的感受。建筑外部形态构思延续林中狩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形式上呼应原始狩猎工具弓箭的抽象意向。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之间的联系部分是整个射击中心园区的入口,建筑设计采用将屋面与入口台阶连成整体的处理手法,由此形成的折线弧形开口成为整个建筑群特征鲜明的主题,在资格赛馆的五个主要观众出入口处重复呼应弧形主题。在二层、三层主要观众休息区域的幕墙外侧采用铝型材热转印木纹肌理竖向遮阳百叶的处理,形成引发人们联想的抽象的森林意向在建筑功能布局上,需要为所有靶位创造尽可能均等的比赛条件。资格赛馆采取了四个靶场分两层竖向叠落的布置方式,一层为25m、50m两个半露天靶场,二层为10m靶、 l0m移动靶两个室内靶场。资格赛馆内部从北向南,分别设置靶场射击区、裁判区、观众坐席区、绿色中庭、观众厅等几个功能片段,比赛厅都按照相同的剖面功能关系,水平延伸这种布局关系,保证全部靶位的南北向、均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