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常青院士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主旨主持嘉宾

发布日期:2020-10-02 09:25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这是一场

建筑大咖云集

学术性、前瞻性、创新性、指导性

与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完美结合

线下+线上

高度融合的盛会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2020年10月28-30日

会议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主题:好设计·好营造-推动城乡建筑高质量发展

 

即将开幕!

 

 

  大会主旨报告会由崔愷、常青院士主持,邀请宋春华、张学凡、孟建民、丁烈云、庄惟敏、徐建、袁烽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抗疫先进”建筑师代表汤群、张颂民在大会主旨报告会上进行演讲。

 

  33场专题论坛将有200余位嘉宾进行学术演讲,其中既有院士、大师、知名专家学者,也有锋芒初显的青年才俊。此次年会将是中国建筑界的年度学术盛筵。

 
 
 
主持嘉宾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常青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学学士,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硕士,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曾长期主持建筑系工作(2003-2014担任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责任教授,《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学会传统建筑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副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与教学,并与保护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领衔创办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拓展了城乡历史环境再生学科领域,建构了"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系统专业理论,提出了地域风土建筑谱系的认知方法。主持完成5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先后获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与研究丛书"。已培养博士毕业生35名,硕士毕业生66名。

 

主持、主创了从上海外滩、豫园地段到西藏日喀则宗宫、台州海门老街、海口骑楼老街、汨罗屈原博物馆(屈子书院)等具国内外影响的历史环境再生工程设计10余项。先后获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两度),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瑞士首届赫尔希姆(Holcim)可持续建筑国际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等。

 

 

 

 

代表作品

 

 

 
01
桑珠孜宗宫修复工程及后藏民俗博物馆设计
 
西藏日喀则的桑珠孜宗宫,始建于公元1360年左右,是势压全城的一座宗山建筑,元明时期曾一度成为全藏的统治中枢所在。宗宫高度距地面92米,东西展开面长达280米,曾是晚于其330年的拉萨布达拉宫祖型。这座宏伟的历史地标不幸在"文革"时期被毁。
 
2004年初,上海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负责修复工程的全程设计和代理甲方工作。5年中,常青率建筑和室内设计团队与建设、施工单位密切配合,一期工程以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当地传统材料、工艺,保存加固了堡台废墟,原样复原了堡楼;二期工程以一期为依托,设计建成了古韵新风的民俗博物馆。
 
 
 
02
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与再生工程设计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位于上海外滩福州路口南侧,2001-2004年,常青率团队完成了从前期研究、方案到扩初、施工图的设计全过程,并密切配合了工程施工。

 

 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1901年,是在原旗昌洋行(Russell&Co.,1870年代起陆续被清政府招商局收购,今福州路17号为其遗存)临江花园的基址上建造的。这栋楼房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外廊式建筑,也是“洋务运动”后对中国最具象征性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之一。

 

 

 
03
浙江台州北新椒街(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工程设计

 

 

北新椒街的前身是老海门清波门外的一条通道,与椒江边的渡口相接。在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日益繁荣,至民国时期,北新椒街规模达到鼎盛。在世纪之交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之后,台州市中心的椒江区的老街区大部被夷平重建,北新椒街是幸存的一条昔日经典老街

 

保护与再生工程从环境实录、口述史访谈、保护规划、设计方案到施工图等前后历时三载,将设计目标定位于老街修复、活化及社区生活介入重点是重塑街区内民俗公共空间,如将无人光顾的破旧茶楼恢复为历史上的街中庙宇-杨府庙;根据史料复原海门关牌坊、戏台、接官亭等;通过临街传统建筑整饬,恢复地方老字号的手工艺品、饮食及土特产店铺;将原海关、大宅院修复后变成社区文化艺术交流和展示空间等。

 

 
 
04
新疆龟兹文化中心实施方案设计
 

 

形态设计考虑了当地两千年来印度-中亚佛教、伊斯兰教和汉文化等在此交汇的多元、多样性,以及龟兹古今多民族建筑艺术的多义性,把不同文明阶段的美学元素加以提炼整合,象征性地表达在现代结构和材料的构成逻辑之中,在文化和技术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可持续建造的理念和手段。

 

 
 
05
新鹤翔山庄方案设计

 

 

鹤翔山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山麓,青城山风景区入口处。原为古道观“长生宫”地望所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长生宫为纪念天师道首领,西晋十六国之成汉(302-347)宰相范长生所设。后经历代重建扩建,1968年毁于火灾,在原址建制药厂,仅留有一段历史上的夯土墙,现为农行接待中心,即今鹤翔山庄。

 

 

著作

 
 

[1]常青著《西藏山巅宫堡的变迁——桑珠孜宗宫复生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常青主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常青编著《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
[4]常青著《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常青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常青编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常青著《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筑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常青著《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9]常青参著《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主编,文物出版社,1999;
[10]常青参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1]常青参著《中国都市与建筑的历史》-都市的史记,张在元主编,(日)鹿岛出版社,1994; 
[12]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Culture,Architecture and Design),(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常青译《现代建筑之后》(After Modern Architecture),张似赞校,(意)波罗. 帕托盖西著,建筑师34-37期连载。

 

 

论著

 

 

  • 保护与再生

[1]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 
[2]常青.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J].建筑遗产,2018(01):1-12.
[3]常青.风土根与楚辞魂——汩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J].世界建筑,2018(01):11-13+10.
[4]常青.常青·说[J].城市设计,2017(05):6-11.
[5]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 
[6]常青.第一届豪瑞奖亚太区金奖: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世界建筑,2016(12):42-45+136.
[7]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8]常青,张鹏,戴仕炳,周乐.“拼贴”的城垣遗产——儋州遗存城门形制与筑法研究[J].建筑遗产,2016(02):92-107.
[9]常青. 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
[10]常青.历史空间的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的风土建筑谱系认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5-38.
[11]常青.序言: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05):4-6.
[12]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4(04):27-34.
[13]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03):10-15.
[14]常青.我国城乡改造中历史空间存续与再生设计研究纲要[J].建筑设计管理,2013,30(01):47-49.
[15]常青.瞻前顾后 与古为新 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
[16]常青.桑珠孜宗堡历史变迁及修复工程辑要[J].建筑学报,2011(05):1-8.
[17]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J].建筑学报,2009(10):23-28.
[18]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03):118-121.
[19]常青.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34-37.
[20]常青,齐莹,朱宇晖. 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金泽“实验”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8(2):77-82.
[21]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02):106-109.
[22]常青,严何,殷勇.“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45-47.
[23]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03):87-90.
[24]常青.“外滩9号”的保护与再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5):48-51.
[25]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05):60-62.
[26]常青,魏枢,沈黎,董一平.“东外滩实验”——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88-93.
[27]常青,王云峰.梅溪实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2-25+68.
[28]常青,张鹏,王红军.“外滩源”实验——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2(02):4-7.
[29]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06):68-73.
[30]常青,徐峰.“文渊坊”实验[J].新建筑,2001(04):46-49.
[31]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03):25-27.
[32]常青.“海派建筑”的意象──上海石泉金融大厦创作体会[J].新建筑,1996(02):18-20.

 

  • 历史与理论

[1]常青.想象与真实:重读《营造法式》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7(01):35-40. 
[2]常青.当代建筑五题[J].美术观察,2014(09):11-13. 
[3]常青,赵辰,邓小骅.关于建筑演化的思想交流 常青/赵辰对谈[J].时代建筑,2012(04):62-67. 
[4]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06):95-101. 
[5]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黄浦江畔的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12):22-25. 
[6]常青.华夏建筑的巡礼──《中国建筑志》导言[J].时代建筑,1997(03):49-52.
[7]常青.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建筑师,1995(12):51-65.
[8]常青. 中印建筑姻缘-东方建筑宇宙图案的趋同性及古今意义,空间杂志(台),1994-12
[9]常青. 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 China,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1993(4):24-27.
[10]常青.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02):192-200.
[11]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建筑学报,1992(5):39-43
[12]常青.两汉砖石拱顶建筑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3):288-295.

 

  • 教学与教改

[1]常青.以文养质,知恒通变——关于建筑教育新议程的几点浅识[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20-23.

[2]常青.“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5-14. 

[3]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

[4]常青.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9(06):52-55.

[5]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34-37.

[6]常青.建筑学硕士学位教学思考——以同济改革方案为例[J].时代建筑,2001(S1):80-81.

[7]常青.培养历史意识 理解环境脉络[J].建筑学报,1997(0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