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交流>学术会议>学术年会>本届年会>

【年会论坛10】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

阅读: 发布日期:2020-10-01 11:0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年会论坛10: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运作的物质与社会系统,是容纳并调动人力、信息、资本、能源等流态资源的设施与机构的集合。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最早出现在斯坦·艾伦的观察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将之纳入到建筑学的讨论范畴。艾伦指出,由于基础设施是对公共资源的运输与分配,且由于它们的大量重复性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层介入,其本质是一种公共空间,能够在城市中建构起一张人工地表网络,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化正逐步获得共识。本论坛以此为出发点,邀请国内这一方面的知名学者、从业者阐发他们在研究与实践中有关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观点、思考与作品,亟待深化此一方向的学术成果,解决当下城市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助推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


时  间:2020年10月29日  

特别策划:上海市建筑学会 建筑创作学术部

 

 

主持嘉宾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演讲嘉宾

 

 

 

 

刘泓志

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大中华区城市策略咨询负责人

▲ 演讲题目:

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创新维度和设计思考

 

演讲内容摘要:

公共服务是城市运营的核心,基础设施作为满足公共服务供需的生态系统。科技驱动公共服务供需模式的改变,也拓展了城市空间的定义。以场所为导向的物理空间概念已经向场景为导向的要素流动空间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也面临时代性的挑战与机遇: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和跨时间的空间思维。通过由物质、数字、社会三大空间维度相结合的IOD基础设施导向城市空间模型,尝试去重新理解未来城市场景引领下的基础设施创新与公共空间内涵,探索城市和建筑空间设计的新可能性。

 

 

 

褚冬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

▲ 演讲题目:

       基础设施深度介入下的城市演进:重庆更新的时空路径

 

演讲内容摘要:

限于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和高强限定,交通基础设施对重庆城市空间演进历程、手段和特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基于历史与当下、政策与导向,分析在两江夹峙、山地岭谷等特定自然条件下,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建筑、空间同步演化发展的时空路径、典型特例,并对未来重庆城市更新提出初步预判和建议。

 

 

 

 

谭 峥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 演讲题目:

跨境枢纽基础设施及其公共空间史:罗湖空间志

 

演讲内容摘要:

罗湖口岸旧称九龙海关,是粤港之间的重要历史通道,在地缘关系的演变与新跨境基础设施的推动下,逐步转化为新兴城市化区域的门户,并形成服务于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体系。本汇报通过对罗湖口岸的百年规划与空间史回顾,提出了认识跨境口岸枢纽空间演化普遍性规律的一般方法,从基础设施的多维度分析出发,提出对边界进行"柔化"的可能的空间解决路径,为普遍意义上的跨境口岸公共空间合理持续的更新提供参考。

 

 

 

章 明

同济大学教授

▲ 演讲题目:

开放共享的城市基础设施再造——上海与深圳有机更新六例

 

演讲内容摘要:

六个案例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展开了操作性批判,以此对现代功能主义城市进行修正:地景化、界面化的构成将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揉捏在一起;界面柔化处理改变了原先的孤闭感,形成了暧昧交错、多孔渗透的环境;巨构式的基础设施降维至人体尺度,参与到日常性的生活之中;城市公共艺术的导入触媒跨领域的都市性。

 

 

 

刘  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 演讲题目:

 坚硬如水- 走向公共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演讲内容摘要:

基础设施往往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源、污水处理、能源、交通、防灾等通常是常规的基础设施,而其他的公共设施,例如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是社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 一方面支撑着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也占据了城市中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随着可利用土地越来越稀缺,我们应该寻求更好地利用或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土地资源的策略。例如,城市和公众如何能够从这些基础设施的日常生产中受益, 这种受益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功能性使用,而是更多地让这些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日常的公共体验和教育场所,换言之,常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公共建筑,或者公共空间。因此,这“也是”让原本的常规的基础设施设计超越了工程学的范畴,有了更多公共性、社会性以及美学方面的追求。

      南沙原创近几年以城市设计和水利工程跨界研究为支撑, 通过具体项目,尝试把研究转化在建筑本体上的空间创新。这次介绍的几个完成项目,是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常规基础设施之间转换兼容的设计可能性上关于建筑本体的探索。

 

 

 

 

张宇星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 演讲题目:

大尺度人造物的废墟美学

 

演讲内容摘要:

从金字塔到古罗马输水道,从万里长城到都江堰,从古代城市遗迹到现代工业遗址,这些大尺度人造物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物。大尺度人造物隐含了某种特殊的美学系统,是人性与自然性的交汇点。当一个强大功能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巨大尺度的人工废墟时,也许会激发出我们对其“建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研究大尺度人造物的废墟美学,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建筑学的深层价值。

 

在线报名

 

长按识别二维码,直接报名

 

 

更多年会信息

 

孟建民院士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主旨演讲嘉宾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报名系统开通

产城共生-城市发展与园区创新论坛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同期召开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纪念徽章设计方案揭晓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

请加小编微信:ascnews

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