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60年由忽必烈于此建元上都,是元代和元大都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之一)的遗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冲积平地上,北部属浑善达克沙地,呈现出沙地草原的自然风光;南部为低山丘陵,展现出草甸草原的美丽景色。
▲方案概念草图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991平方米,主体建筑5701平方米,是镶嵌在山体中的地上地下各两层的覆土式建筑,由展示区、文物库区、设备控制区、档案管理与研究区和多功能报告厅等各部分组成。其中展厅面积2440平方米,由前言区,序厅和4个展示单元区及1个临时展厅组成。
▲掩藏于山体之中的建筑
建筑设计
设计结合并充分利用现状废弃的采矿场来布置博物馆的建筑主体,以修整被采矿破坏的山体。
▲原来废弃的矿坑
遵循对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性的最小干预原则,将大部分建筑体量掩藏在山体之内,仅半露一小段长条形体,隐喻遗址的城垣。
▲方案模型研究
博物馆工作人员入口设置在现状的一处折线形采矿条坑南端,并将办公考古科研用房沿折线凹地布置,且沿山坡形状覆土;保留另一处现状圆形矿坑,修整作为博物馆的下沉庭院,观众服务区环绕着此庭院。
▲隐藏在山体中的主入口广场
▲博物馆后勤入口
▲下沉庭院
▲夜幕下的乌兰台和遗址博物馆
由明德门处看遗址博物馆,建筑缩为一个隐约的方点,体现出对遗址环境完整性的尊重以及人工与自然的恰切对话和协调。
▲烽火台、半露的方形体量及远处遗址
将长方形体量由正北向东旋转18度,与山体等高线相交,并指向都城遗址中轴线上的起点——明德门,使建筑对遗址有理想的视角和轴线关联。
▲半露的长方形体量
沿着博物馆的内外参观路径设置了一系列远眺遗址和草原丘陵地景的平台,直至到达山顶敖包,长长的路径和不断停驻的平台是博物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元上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在此串联。
▲屋顶平台远眺遗址
基本陈列展示以“走近元上都”主题思想贯穿其中,通过“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日的风采”,“领略科技文化的繁荣”和“今日的金莲川草原”4个部分,展示了上都的兴建、布局、宫殿建筑与辉煌,反映出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及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从而见证了元朝所造就的国际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
▲红色山岩
▲锈红色的混凝土外墙
项目图纸
区位图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东立面图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主创建筑师:李兴钢、谭泽阳、付邦保、赵小雨
项目地址:内蒙古正蓝旗
项目完成年份:2015年
建筑面积:4997㎡
建设单位: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
施工单位:山东天泰建工有限公司
使用单位:元上都遗址博物馆
结构设计:王力波、高银鹰、张剑涛
机电设计:刘海(给排水)、李超英(暖通)、甄毅(电气)、余晓东(总图)
摄影师:张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