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项目介绍>

蔡永洁、曹野作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阅读: 发布日期:2020-08-29 11:38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1-

项目概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原名北川地震纪念馆)是为纪念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而设立,是这次大灾难后修建的众多地震纪念馆中唯一的国家级纪念馆,它包括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科研五大功能。

纪念馆选址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涵盖原北川中学遗址,整个纪念园占地14.23公顷,建筑面积14981平方米。设计任务书要求遵循“自然、生态、科学、简朴”四大原则,结合整个任家坪,纪念馆区将被打造成集祭奠、纪念、科研、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集镇。

设计取材于大地艺术,通过融入环境的裂缝造型,在以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再现大自然的力量的同时,完整平实地纪录灾难事件,真诚祭奠死难者,从而唤起我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并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最后选择。

-2-

建筑设计

设计的出发点不是塑造一个宏伟的建筑形象,体现建筑纪念性特征的方式则成为设计构思的焦点。最初的想法是一种直觉,这场灾难其实是大自然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处!而北川中学遗址作为这一特殊事件的遗存必须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

这一基本观念成为贯穿整个设计工作的线索,通过设计构思、造型控制、材料选择和表达上传递以上观点:

1)建筑造型

整个纪念馆被土坡覆盖,造型的要点不是建筑实体,而是裂缝的造型,将空的当作实的来操作;反过来看就是塑造裂缝两侧的建筑与山体,使空的裂缝有效呈现出来。这种“以空代实”的策略的价值在于:无论将空的部分如何塑造,它不可能像实体一样在大自然里过度彰显自己,从而与大自然冲突,它看上去更像大自然的一部分。

2)裂缝主题

贯穿整个园区的裂缝成了造型的主角,它取代了建筑,使纪念馆失去了一般建筑物拥有的实体形象和建筑立面。纪念馆建筑最后几乎是看不见的,能看见的是地面上的刻痕。经过简化与抽象的裂缝融入了足够的人为加工,戏剧性的表达充满张力,与寂静的大自然形成强烈对比。

3)人与自然的对话

裂缝是一种无声的纪念方式,试图构成一种消隐性与存在感的平衡,实现内敛性与表现力的并存,从而达成建筑造型的纪念性特征与尊重自然的价值观之间的平衡。设计的初衷是建造一个属于北川的,属于这次地震事件的纪念物。为了尽量减少无关元素的干扰,设计完全回避了地域性的建筑元素——符号、形式、材料,将造型的重点放在了属于大自然的,不带任何文化色彩的元素上,通过裂缝表达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主题;不带任何文化包袱,因此显得简单而深刻。

4)空间组织

整个园区的设计以两条斜向交叉的裂缝轴线作为骨架,轴线的走向与原北川中学的遗迹紧密相关,保留了原北川中学遗迹的重要元素,并进行了抽象加工,使其融入环境,形成统一的造型语言。原来的北川中学从东面的山东大道进入,进校门后的道路通向一栋教研楼,最后终结在高处的操场,所有这些空间元素串联在一条轴线上。这条轴线被传承下来,成为整个园区空间组织的次轴线。次轴线并未贯通到祭奠园,构成隐性的空间关系,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辨认。

5)自然的材料

本项目所有的材料都源自大自然,包括通过化学原理提取出来的有机材料,只是它们距离自然状态已经很远。为了表达与自然的关系,材料的选择尽量考虑了完全自然的以及距离自然非常近的材料,以完全自然的石材、草皮和水杉树与经过加工提炼的耐候钢板两类材料进行组合,两种类型的自然材料暗示着原始与文明活动的两种状态,在自然属性的表达中隐含了人工的痕迹。

最后的设计决策可以被理解为“非建筑”的,它放弃了建筑设计通常采用的实体塑造,通过不太容易被感知的空间刻画,在山脚下开凿出引导活动路线的空间轨迹,营造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大地景观,实践了人与大自然的审慎对话。这种特殊的建筑形象,试图传递敬畏大自然并希望与之和谐共处的信息,同时通过无声的方式展现纪念性建筑应有的纪念性特征,以表达对地震中逝去生命的永恒祭奠。

-3-

项目图纸

-4-

项目信息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设计团队/Design Team: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刘韩昕,曹野/LIU Hanxin, CAO Ye

结构设计/Structural Design: 虞终军,李学平/YU Zhongjun, LI Xueping

设备/Facility Design: 龚海宁,毛华雄,孙飞/GONG Haining, MAO Huaxiong, SUN Fei

基地面积/Site Area:14.23hm²

建筑面积/Floor Area: 14,280m²

摄影/Photos: 蔡永洁/CAI Yo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