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概况
延安大剧院是北部新城南端的建筑,先期建造的两座建筑将构成这一主轴的骨干,也将为新城的风貌定下基调。行政及市民中心以锚固在大地上以群体取胜,大剧院则采用更为活泼、开放、飘逸的现代造型与之形成对比。主要包含大剧场、音乐厅、戏剧厅、排练厅、展览大厅、会议等功能。我们认为大剧院是陕北文化的守望者,这里诞生了黄河大合唱,走出了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是中华民族血性精神的见证。建筑内外空间应一气呵成,真实统一。
-2-
建筑设计
1、 合理便捷的总体布局:
总平面布局分别设置了步行和车行系统,交通流线顺畅便捷,利于管理。考虑了各种人员入口的组织及物流组织。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各部分相对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大剧院的主入口面向入口中心绿化广场,方便大量人流集散又利于广场空间与大厅空间之间的连续。延安大剧院位于新城中轴线文化中心,北端与行政中心遥相呼应,南望老城宝塔山。大剧院体量简洁大气,在形式上采用坡屋顶,既是对行政中心相呼应,又体现了建筑传统文化特征,使新城主轴线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大气而不失细腻,体现延安特色,且发挥其新文化旗舰作用
2、 高效系统的平面功能:
建筑平面设计追求功能布局简洁合理,根据大剧院建筑的内在流线布置各部分功能,以求观演活动高效率地进行。多功能的系统化的整合,使单个功能区克服了局限性,并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创造了更为广泛和优越的整体功能,满足市民多样化活动的需求。延安大剧院的核心公共空间是由七道大拱形成的拱形大厅,在功能上,将三大剧场合理的组织在一起,使流线便捷合理;在空间上,形式简洁大气,突显延安特色;内外呼应、集中统一、富有变化,使剧场空间品质得到很大提升
3、 特色大气的内部空间:
大剧院在充分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力图创造丰富和高品质的内部空间。由六道大拱组成的公共大厅空间,大气震撼,充分流露延安特色,并且巧妙的将大剧场、音乐厅、戏剧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体现更高的艺术价值,是大剧院充分发挥文化旗舰功能。以简洁质朴的设计手法,表现力强烈的空间层次感;通过光线、材质、色彩的对比,烘托出大气、典雅、美观的空间气质,使人对内部空间,由衷赞叹;运用结构主义装饰手法,提升内部空间的艺术氛围
4、动感大气的造型风格:
造型设计中,充分结合延安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特色,勇于超越的变革精神,建筑造型大气而不失细腻,其中核心公共空间和主入口立面富有非常鲜明的延安特色——窑洞,使建筑保持了延安特色的同时且现代浪漫,象征延安的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大剧院立面设计从延安地理地貌出发,结合延安风土人文、建筑风格,正立面的大拱门突显延安特色,侧立面如万千纵横黄土沟壑;在材质上采用艺术混凝土,使建筑表皮更加生动,极大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 本工程位于延安新区北区新城,是延安市“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大战略的重要一环。延安新城建设中,场地虽经过了平整,但场地内部填方区土质尚不稳定,存在沉降风险,因此如何在填方挖方区纵横交错的场地内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成为了最初的难题。本项目在基本保持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情况下,通过位移、避让、挑空等手段避开了填方区和挖方区的分界线,同时采用更加严格的结构抗震手段,满足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大剧院的需求。
剧场建筑是民用建筑设计中最为复杂的设计之一,涉及技术范围非常广,本次剧院设计中,我们请教了舞台布置、舞台机械、舞台灯光、音响、建筑声学、建筑热工、景观照明以及其他参与过大剧院建设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在剧院的形态、空间、平面等方面达到了几乎最优的解法。延安大剧院建成后,是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主会场,同时成为延安市最先进的文化表演场所和标志性建筑。
-4-
项目信息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赵元超
主案设计师:李强,李彬,高令奇,张晶
设计时间:2014年8月
竣工时间:2016年7月
用地面积:43330 ㎡
建筑面积:33134 ㎡
建筑层数:地上4层,地下1层
容积率:0.59
建筑高度:36.3m
施工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