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项目介绍>

何镜堂作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

阅读: 发布日期:2020-08-20 08:2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 1 -

项目概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建设为了纪念侵华日军1945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事件,凸显抗战胜利的主题。构思立意为胜利、圆满的情感表达。

- 2 -

建筑设计

三期扩容工程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一个补充和延续,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日常性与纪念性。这里是一个容纳历史记忆与当前生活、胜利喜悦与死亡悲痛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纪念、休息、放松、漫步、玩耍。我们希望通过一方公园、一个广场、一条道路的设计带给南京城市、南京市民喜欢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期建筑用地面积为28307.39 平方米,建筑面积54636.3平方米,容积率为0.29。主体建筑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建筑高度为12m。这是一个功能复合开放的综合体,除了胜利纪念广场、绿化公园外,还容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大巴车站、社会汽车库、自行车库、商业配套、办公等功能设施。场地西侧北侧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与地铁、隧道、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与联系。整体性对周边城市交通进行梳理与更新,有效的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观流线与交通组织,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

作为南京一个重要的公共项目,用地非常紧张。需要在2万平方米的用地上容纳多种功能的5万5千平方米建筑。项目通过创新型的规划与设计手法,合理的融合了多种功能需求,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城市活力,最终还给了南京市民一个绿色生态的公园。

- 3 -

复合化与开放式的建筑综合体

三期空间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的“用地独立、功能单一”建设模式,不再受限于独立而专属的纪念性空间形态,而是结合其它多种城市空间,如公园、广场、绿地、交通,实现了不同功能空间的结合,从而具有多重的空间属性,增强了城市活力。

三期是一个功能复合开放的综合体,除了胜利纪念广场、绿化公园外,还容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大巴车站、社会汽车库、自行车库、商业配套、办公等功能设施。场地西侧北侧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与地铁、隧道、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与联系。整体性对周边城市交通进行梳理与更新,有效的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观流线与交通组织,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开放式的设计是三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纪念馆及新馆闭馆后,其他功能仍然可以继续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灯光照明的设计,使广场在日夜都形成不同的景色,成为一个公共开放的日夜公园。

- 4 -

纪念性与日常性的兼容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瓦•罗西认为,城市是通过场所、类型、纪念物等转换方式将记忆集体延续下去的。

当前日常化是纪念性建筑的重要发展趋势,纪念性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逐步改变。特别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纪念性建筑,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为城市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场地中心是椭圆形的纪念广场,寓意着中国抗战胜利和“圆满”的愿景。整个建筑物呈现谦逊柔和的空间形态,是一个融于城市生活的绿色公园。其中,一条“胜利道路”穿行其中,象征抗战胜利的艰难历程。纪念广场的四周地形微微隆起,形成半围合的空间,结合绿树设置屏蔽了部分城市干扰,保证广场的安静与私密,也为公众提供了一处亲切的放松游憩场地。人们在内可以休憩、奔跑、漫步、交流,怡然自得。

当需要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时,整个椭圆形广场亦可容纳8000人集会。广场的北面设有小型讲演台,供集会活动时候使用。广场三面的抬起斜坡场地,使广场更加具有向心感和聚合性,抬高的坡地下面容纳着商业和展览空间。在广场与坡地交界区域组织着广场主要交通流线,设计了独特的纪念景观要素。300位抗战英烈的名字镌刻于抛光黑色大理石之上,伫立于游人漫步的广场一侧。广场西南侧是与城市对接的重要出入口,设置了下沉广场使纪念广场与城市道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拱桥的巧妙连接则使得纪念广场的空间具有指向性和聚合性。

- 5 -

生态绿色的建筑策略

节能减排是我国一个大的方针政策,绿色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三期建筑为绿色生态建筑,建筑通过采用绿色植物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收利用、透水混凝土选材、下沉庭院及天井、热风压拔风效应等多个生态低碳措施,创造出一个满足空间艺术气氛又能够体现可持续理念的生态绿色建筑。 三期建筑在设计初期已经积极通过计算机CFD 模拟实验。

建筑师根据建筑方案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CFD 软件如FLUENT、PHOENICS等来模拟周边环境影响下的基地及建筑室内外的风环境状况,绘制自然通风风速、风压等模拟图,为建筑风环境设计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通过CFD风环境模拟技术,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和更直观地描述设计方案的建筑风环境,建筑师结合建筑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分析后进行适当的方案调整,以取得最终建成后人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建筑的节能环保效果。

-6-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地下平面图

▲剖面图

▲胜利之墙轴测图

▲锈蚀钢板灯槽大样

▲墙身大样

▲胜利之墙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