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项目概况
新苏州站车站南临北环路及护城河,北临苏站路;东西两侧分别是人民路和广济路,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苏州站东西长度约 (北)和481米(南),南北总长272米。高架候车室规模88x,净高度。
站房总建筑面积:83527 m2 。其中地上:55859 m2,地下:27668 m2
建筑高度: 主体 ,两翼 11.30米,层数:主体站房二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以下为地铁层。
最高聚集人数: 2020年客流数量6150人/高峰小时,远期8480人。
- 2 -
建筑设计
(一)、平面功能布置:
(1)站台层:设7座站台,1~3站台为普速列车停靠,4站台中间设隔离带分别供城际列车和普速列车停靠,5~7站台为城际列车站台。
南站房内布置广厅,基本站台候车室、售票厅、管理办公用房、贵宾候车室、行包房、邮政行包库及办公,公安派出所。
北站房内布置了广厅、售票、候车大厅、贵宾室、技术作业用房
(2)二层:主要为高架候车厅及服务设施,其中南侧为普速旅客和软座侯车区,北侧为城际列车,
(3)地下一层:主要布置南北联系通道、出站通道和出站厅;地铁出入口设在南北联系通道的中部和北端。地下室宽52.0米,南北联系通道总长。
(4)地下二层以下为地铁层
地下二层是地铁2号线站台层和4号线的站厅层,有四个出口连接中央通廊和南北站房。地下三层是地铁4号线的站台层和设备及管理用
(二)、功能流线设计
旅客流向设计为上进下出的形式,由高架进站,自地下出站。
进站旅客流线:
北站房乘车旅客,可直接上至高架平台,进入高架候车室。其他乘客从广场进入车站。
地铁旅客由地铁站厅经下沉广场,上至广厅,通过扶梯进入高架层。
在西侧地下通道和各个站台设置垂直电梯作为残疾人通道。
出站旅客流线:
出站旅客下至地下层出站通道,出站厅;
旅客也可通过自动楼扶梯下至地铁站厅层换乘2、4号地铁;
或直接前往南北广场地下的出租车载客区和地下社会车场;
通过扶梯或者坡道去往南北地面广场换乘公交车、长途车和旅游车。
- 3 -
造型特点
苏州站站房的空间形态和立面设计结合苏州古城风貌,突出了其独到的地域与文化特征。整体连续的棱型屋顶与结构浑然一体,覆盖在建筑的主要空间,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近人尺度的粉墙将站房各部分空间连成了整体,或藏或露、或深或浅、浓浓淡淡、飘飘袅袅,将现代化车站的宏伟壮观融入在千年古韵中,延续着姑苏古城的城市肌理。
广场上两组镶嵌着巨型灯笼的圆柱撑起大跨度的现代化棚架,栗色的结构杆件呼应着粉墙黛瓦。斜坡顶、灯笼柱映衬在粉墙上,给人以古朴静密的梦幻之感。
建筑语言婉约而明快,色彩搭配以灰、白、栗三色为主,与古城风貌浑然一体。
贵宾室、办公用房等配套设施中设置多处的庭院,汲取了园林建筑精湛的空间艺术处理的手法,以厅堂、走廊、粉墙、洞门划分空间,天井尺度宜人,建筑内外关系和谐自然,内部与外部空间表达完整统一,风格明朗清雅、朴素自然,体现了江南建筑的艺术特点。
- 4 -
项目图纸
- 5 -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设计师:崔愷、王群、李维纳、王喆 等
照明设计单位:北京优雅士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师:王东宁 陈强
获奖情况: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设计/建成时间:2007年-2012年
建筑面积:85800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