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学会扶贫进行时 | 中国院“造血式”帮扶,协助怒江州民房换新颜

发布日期:2020-07-31 23:01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村民都能看懂的改造图集,帮助建筑活化石“千足屋”恢复活力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群众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19年3月,受怒江州人民政府委托,我会在怒江州开展怒江农房设计帮扶工作,发挥学会的智力平台优势,组织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等国内知名建筑规划高校与设计单位,针对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面临的农房建设、城镇建设问题开展专项研究。6家单位两两组合的设计组分别对3个县的18个村进行实地调研。经两轮专家评议,2019年9月初完成了3套农房建设技术指南,为怒江州乡村聚落布局、农房建设与改造、技术措施、配套政策等提供参考,并以正负面清单形式对乡村风貌和农房建设提供指导意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年来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中积极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对甘肃陇西县、四川凉山安宁河谷和云南怒江地区进行了帮扶工作,其中在云南怒江州的“造血式”帮扶,为农房改造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踏遍崇山峻岭

在我会组织的“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力量援助怒江设计帮扶工作”中,我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修龙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源,带领中国院乡建中心等技术力量,在怒江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工作,开展设计帮扶。
专家团队沿横断山脉自南向北实地考察,从泸水县始,抵贡山县独龙江乡,走过一处处雄奇险秀的峡谷山川,深入一个个大山中的乡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个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形态,如何在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保持这些民族传统,让乡亲们既能够获得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保持自身的民族特点和生活习惯,是这些专家在怒江农房改造中最关注的焦点。
 

▲ 专家团队在怒江山区考察农村规划和农房情况

 

中国院宋源书记在调研中提出,乡村振兴工作要充分调动专家的技术优势,高质量扶贫,要落实具体需求,要接地气,设计聚焦示范样板
工作组深入周边少数民族、边境和高海拔山区,走访了勒墨族民俗遗产村金满村、白族村庄崇仁村和“国门第一村”片马村等十余处村落调研。他们与县里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与当地施工队座谈,发现山势陡峭无法掌握全貌,还使用了无人机来全面了解村庄的现状。
 

▲ 设计团队测量农房现状数据

 
白天,设计团队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民房现状,也调查村民的需求和愿望;晚上,他们拿出一天下来收集的数据,整理汇总形成工作简报,思考如何通过民房改造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造血式”+“连环画”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多年来一直从事着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工作。听说设计团队深入怒江山区进行帮扶,她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到这项工作中。
原来,多年前陈总曾做过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复原设计。当时她搜集祖国各地的民居资料,发现云南少数民族的民居保留着许多具有传统干栏式建筑风貌的元素,因此深入怒江金满村进行调研,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河姆渡遗址的复原之中。正是出于这种文化机缘和情怀,她希望能够以专业技术帮助这里的乡亲,既要扶贫,也要为民族地区保留他们特有的风貌。
 

▲ 怒江山区的村落现状

 

陈总敏锐地提出“造血式”帮扶区别于“输血式”的做法,“造血”的目的是增强病人自身肌体的恢复能力,而不是每次病了就“打吊针”。从这个意义讲,设计帮扶工作要切合村民产生内生动力的实际需要去帮扶,对症下药,争取一次就“药到见效”。
 

▲建筑文明的“活化石”——千足屋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满村的‘千足屋’就是人类早期建筑文明的“活化石”。陈总因此建议,给金满村制定原汁原味的“千足屋”导则,而与之相比,大批量的白族院落,其主要问题在于年久失修,需要针对修缮工作制定图集。
 
▲ 设计团队在调研傈僳族民居
 
设计团队因此重点结合勒墨族、白族和景颇族民族文化特质制定农房设计手册,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功能需求及经济状况,编制农房建筑图集,提供实施指导。
 

▲ 勒墨族“千足屋”提升设计详解图

▲ 白族大院修缮设计效果
 
一方面,图集要注重提炼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和空间结构,为这里的农房建设制定清晰明确的基本标准和技术导则;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为了便于乡亲们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团队尽量选择经济的策略,还把手册做成了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图册。
 

▲ 《金满村勒墨族新建千足屋技术手册》 
多选择策略的建造过程

▲ 《崇仁村白族民居修缮技术手册》

连环画式的修缮过程解析——墙体

 
▲ 《崇仁村白族民居修缮技术手册》
连环画式的修缮过程解析——木构
 
 
以设计助力脱贫攻坚决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成果《金满村勒墨族新建千足屋技术手册》《崇仁村白族民居修缮技术手册》,在后续的多次交流研讨会中得到了我会和怒江州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两本手册中的设计方案因地制宜,充分依靠村民自身条件和能力范围解决问题,在村民的农房建设和维护中,尽量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激发了村民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国门第一村”片马村,已有一些因为近年来的使用而失去传统风貌的民房得到了示范改造。村民按照设计方案,维护竹木结构确保安全,更换屋面材料解决漏水,茅草顶也与周边的民族建筑更加协调。
 

▲ 片马村经过改造的民居

 
百年老屋在村民自我“造血”的努力下,重新展现出景颇族特有的民族建筑风貌,同时也确保了使用的舒适和安全。设计手册中恢复民族特色、改善空间环境的理念因此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未来,我们期望这种“造血式”帮扶模式能持续在怒江州发挥作用。中国院通过设计帮扶工作,与怒江人民一起在中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设计助力脱贫攻坚决胜。
 
我们坚信,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调研专家  修龙 宋源 李存东
建筑遗产咨询 陈同滨
设计团队  苏童 李哲 赵浩然 杨茹 张丹丹

内容提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