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的办公场所,建设用地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南,人民大会堂南侧西交民巷以南。建筑设计为一千人办公使用,其中副部级以上干部就达到二百多人,建筑本身的政治地位和项目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建于1922年的工农银行旧址(现记协办公楼)位于基地中北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整体迁移,置于新建建筑西侧绿地中,加以保护和利用。
建筑设计理念
1.城的轮廓
项目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为了实现较大的体量,与广场建筑相匹配,建筑采取了外围式的布局形式,保证了本建筑在体量上与天安门广场尺度和人大会堂尺度的统一和一致。对南广场西侧松散的建筑群起到整理作用。
2. “庭院式”的内部格局
从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出发,本方案采用庭院式的内部布局,借鉴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特点,以现代办公楼的庭院尺度,衍生一系列内向的独立的绿化庭院。每个庭院可以作为独立的办公单元,以适应多部门、多层次的办公划分要求,最大程度的提高办公的环境品质。
总平面图
3. 内廊的营造
营造便捷的内部交通,建筑各层均能够便捷联系,形成本建筑的接待、休息、交流和交通枢纽空间,满足人大各部门工作联系的需求。
4. 生态化的空间
创造宜人的办公环境,成为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
建筑造型设计
从建筑体量和建筑风格上,人大机关办公楼和广场主要建筑物协调一致。人大机关办公楼的地位从属于人民大会堂,所以它的造型设计也很好地烘托大会堂,整个建筑风格实用、稳重、简洁、朴实、亲切,富有民族特色,而不喧宾夺主。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理念,以平缓的坡屋顶作为主要造型语言,和广场建筑物相互呼应,并作为民族建筑语言的元素;东立面以连续柱廊或壁柱作为主要的墙身设计元素,和广场建筑在建筑尺度上保持一定的延续,避免琐碎;南侧公共空间采用透明玻璃幕墙,面向城市开敞,体现民主、透明的立法观念,以避免保守、封闭、森严的外观形象;墙身采用暖灰色花岗岩,和人大会堂保持一致;主要立面采用方窗的形式,与办公的使用性质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项目建设目标为力争成为在全国具有领先和示范意义的低能耗、高舒适办公建筑。项目根据北京所处寒冷地区的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技术策略,并进行优化整合。优先提倡被动技术,通过合理的空间、平面和构造设计,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不耗能或少耗能的被动式技术营造舒适的建筑环境,以自然条件满足建筑舒适需求;而后进行主动技术优化,通过高效的采暖空调系统、高效照明系统使建筑在室外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相当的舒适度以及相对的低能耗,项目采用的绿色设计手法包括:
l 下沉内庭院改善建筑自然通风、天然采光;
l 形体自遮阳改善重要办公区域的室内热环境;
l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实现室内高舒适、低能耗;
l 蓄能系统调节城市电网峰谷用电;
l 分项计量实时掌握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状况;
l 太阳能光热提供生活热水部分用热需求;
l 室外高比例渗水铺装增加地下水涵养;
l 高比例市政中水利用实现常规水资源的节约;
l 对尚可利用的旧建筑进行平移、加固、再利用。
办公楼的设计最终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标识。
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
由于工程的重要性,从设计之初到建筑竣工,我们就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力争将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建设为高完成度的优秀工程。北京院作为设计总包,协调所有设计工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个专业包括精装修设计集中在一起进行设计,密切配合,一体化设计;之后的景观、幕墙、夜景照明、节能环保以至材料选用等各个环节,全部采用建筑师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具体参与到各个设计环节,并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从而使各个专项设计整合为一个整体;施工过程中,各专业负责人每周至少到现场一次,参与各种工程会议,巡视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项目完全由国家投资建设,资金非常有限,造价完全按国家标准执行,成本控制非常严格。我们通过精心的一体化设计,精细的节点深化和施工,做到“粗粮细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有材料的材质、色彩、划分均经过了充分的合计和论证,重要部位均通过实体样板进行推敲,务必达到效果满意、造价合理。
通过这样细致的工程控制,建筑从内到外材质效果统一、色彩和谐、对位严谨、对缝整齐,整个办公楼建设中没有使用任何高档材料,但从建筑的设计和细节充分体现出了建筑的品质。
工程档案
规划总用地面积:43130.41㎡
市政代征地面积:11871.83㎡
绿化代征地面积:5688.46㎡
建设用地面积:25212.13㎡
总建筑面积:83000㎡
地上建筑面积:58407㎡
地下建筑面积:24593㎡
建筑密度:36.55%
建筑容积率:2.33
绿化率:31.18%
设计总承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四设计所
设计指导:刘力
摄影:杨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