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聚居开始,新的病毒始终在挑战着人类安全,而我们却始终处于被动防守和疲于应对的状态,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清洁的食物、水质使我们在控制消化道传染疾病方面有了基础预控的能力,但通过大气和接触传播的呼吸道系统传染病却往往使人手忙脚乱,譬如SARS、MERS、H1N1、H7N9、埃博拉,以及这次的新冠肺炎。
如何应对毫无预警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新的、未知的病毒造成的灾害面前,我们不能每次都凭借无畏的牺牲精神、中央号令下的举国体制、封城封省断路隔离、全国联动来解决,而是应该思考怎么能走在前面,以教训检讨不足,做好灾备和预案管理,只有这样,在灾害再次不期而临时才能从容地应对。
从这次疫情爆发来检讨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设施、管理,确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
反思一:健康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人体健康的最佳路径,是通过定期的体检,起到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的效果;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来应对疾病,而不是染病之后的后期干预和治疗。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反观我们的城市,疫情往往从我们人口密集的城市肇始,并迅速传播蔓延、爆发,城市并没有成为人类的伊甸园。作为设计师需要反思,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健康吗?通过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能否促进城市的使用者—居民的健康?
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事实上,城市就像一个人的躯体,也需要体检,查出城市基础病的诱发因素,通过早期干预和提升城市自身的免疫力来预防病毒的侵袭。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瘟疫灾难都启示我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公共卫生风险。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城市”倡议,提出了“以居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而反观我们的城市规划,却往往更多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城市的发展,缺乏从人类健康的视角出发对城市、建筑进行审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改变影响了人类日常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了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疾病成为城市人群的主要健康威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致死病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这些基础疾病的诱因除了不健康饮食外,有相当程度也源于现有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缺乏对于居民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因此,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反思,如何在健康城市和健康建筑的理念指引下,通过健康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塑造更有利于健康生活的城市建筑空间和城乡环境。
高密度的城市人口聚集成为疫情爆发的推手。土地财政对城市土地效益的追求、城市规划布局对城市形象的要求以及城市扩张,造成城市的高容积率、高密度、用地规划混合度低和城市的无序扩张,在产生聚集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通勤交通需求。
空气环境,密集的、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增加传染性接触,成为易感的土壤。针对呼吸道传染病,通风和隔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巨型居住区密集的人员、通风不良的户型设计、大进深的办公空间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慢性病等基础疾病成为由疫情感染致死的催化剂。健康城市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该为健康的日常生活、降低慢性病产生的机会提供健康的、正向的行为指引。
巨型居住区空间
除了在市政基础设施上解决好清洁的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慢行系统
6.改善社区及建筑的可达性设计:降低电梯的使用率、提升楼梯使用率,并提供社区活动空间。
7.应急避难场所(地)应在火灾、地 震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可用作避难或搭设临时设施之用。
反思二:医疗设施设计与应急体系
应急医疗设施的快速建设在面对疫情爆发时虽属无奈之举,但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快速应急医疗临时设施是否是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唯一选择?疫情后怎么办?
快速应急医疗临时设施成本不菲,作为医疗设施,其建安费与中高档的正规医院项目相仿,但使用寿命有限(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以小汤山医院为例,2003年完成,7年后拆除),从性价比来看并不经济。此次疫情全国各地建造了大批快速应急医疗设施,代价巨大。
而此次武汉临时改建的大规模方舱医院,快速实现了大量轻症患者收治。这种满足“平疫转换”多功能需求的低成本快速响应,应当是未来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设计改造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强化通风系统的设计改造,做到场馆内气流组织的有效隔离。
2003年建成初期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武汉火神山医院
在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成为我们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定动作” 时,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可能被投入抗疫(除了传染病专科医院及定点医院外,还包括综合医院、其它类型的专科医院无论妇幼专科、老年病医院等)。上海在此次疫情期间,除了定点医院外,关闭了其它所有医院的发热门诊,这种做法,无论从患者服务角度,还是从疫情管控角度都是令人信服的举措。而从医疗救治能力看,除了传染病专科医院,其它专科医院投入抗疫并非好的选项。
因此,在疫情爆发时,城市的医疗服务应开通双车道。根据医疗资源整体情况进行应急预案的顶层设计,对应应急响应等级明确若干医院作为战时定点设施进行功能转化,对于这些医院的建筑设施就以平战结合和平战转换的思路进行设计,既可以避免疫情来临时的“手忙脚乱”,也使城市中其他病患可以得到安心救治 。
各类医院设计规范
当然,这次疫情也带给我们对医疗设施设计的很多启示:
1、院感控制的严肃性:医院设计中,院感控制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需要提示的是,我们很多医院在使用后的流程再造往往忽视对感控的审视,更有医院功能改造的自主随意性现象发生,以往已有惨痛的教训。
2、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感染门诊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很多医院的发热门诊在位置选择未经熟虑,都是临建,且规模很小、设施用房不全。有必要考虑其设置的长期性,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容量,无论是其接诊量、规模还是扩建的可行性;在区域位置上考虑与医院可能转化功能的医疗建筑形成区域封闭,并保证相互间的功能完整性和功能衔接。
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
3、平战结合医疗设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肺结核在世界上大量传播,大批医院疗养院因此而建。而SARS后康复的患者有部分产生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他们是居家康复的。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是否需要考虑为这次疫情康复者提供康复设施而不占用宝贵的床位资源呢?笔者曾参观过德国的一家医院,与医疗住院楼一路之隔且以空中连廊相连的是一座康复楼,康复住院费用相比占用医疗床位大大降低,每个病区仅1位医生和1位护士,两院位置相邻但可分隔可封闭。
因此,是否可以以省为单位进行区域性布局,建设一些康复医疗设施?(这些设施具有通用性、可转换、功能可使用性、可衔接的特点,平时作为康复机构、补充床位的不足,战时便于转化成传染病医疗机构。以省为单位布局可以具有一定的规模)
国内疗养院
加强可拆卸装配式战时传染病方舱的研究以及成品化生产,并在全国设立若干战略储备库进行平时的储备,以应不时之需。此方舱非武汉现在的方舱模式,而是按传染病医疗设施的功能、以完整模块组合的方式,快速运输,在战时连接而成,模块内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战后模块完整拆卸入库,重复使用,满足各种突发灾害的应急响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爆发,我们始终没有做好准备,总是跟在疾病的后面补救。但愿没有下次的疫情,更但愿面对万一有的、无预警的下一次,我们能够更为从容地应对。
· 笔谈嘉宾 ·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