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抗击疫情>建筑人在行动>

杨涛:建设健康安全、生态宜居的城乡空间

发布日期:2020-03-01 10:24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_
_

建设健康安全、生态宜城乡空间

_

 

这段时间,有大量有关疫情、疫情防控方面的反思、检讨、评论和建议文章。其中,许多是规划设计工作者就未来城市建筑发展如何充分考虑防疫抗疫、防灾减灾、应急救灾等需要,增强城乡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韧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建议,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我认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治理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大疫当前,一方面,城市决策部门要能对疫情有快速、清晰、准确的判断,对防疫抗疫的时机、举措、力度、部署有横刀立马、当机立断的决策意志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冷静思考城市的科学应对。

 

疫情爆发不是大城市的“原罪”

 

 

有人质疑新冠疫情的大爆发是不是因为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今后要不要再这么发展大城市?
疫情的快速扩散与大城市集聚和人口大规模流动存在内在关联性。当前,我国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形成了紧密的一体化区域城市和城市区域。城市与区域的区位和职能差异、产业分工和市场一体化,促成了大范围区域人户分离和城市内部的职居分离,进而带来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和出行移动。民航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广域交通高速便利化,城市内快速机动交通方式普及化,助推了人口流动性和市民机动性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又恰逢春运人口大迁徙,四重因素叠加,极大增强了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的速度、广度,增加了防疫工作的强度、难度。
但是,笔者认为绝不能因噎废食,认为疫情爆发就是大城市之过,更不能认为发展大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群是方向性错误。事实上,大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既是世界城市化进入到高级阶段的潮流和标志,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既有规律性,又有方向性,是城镇化、市场化、机动化等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也符合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空间分布集中、土地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

 

 

我国城市群分布

 

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我们应更加充分地思考健康安全、生态宜居城乡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要避免大城市过度高密度集中开发,回归到紧凑与开敞融合、城市与乡村融合、人与自然融合的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建设模式。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更加重视防灾防疫和应急救灾体系建设,更加重视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防疫救灾中的联防联控。

 

徐州: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疫情下更应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

 

在疫情下,人们对于乘用公共交通工具避之不及,有网络评论认为,应该检讨和反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流行病的防控固然要避免人流的密切接触,但像SARS、新冠肺炎这样的大疫情,绝对不是城市发展的常态。城市与交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普遍遵循的科学路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世界大城市交通普遍遵循的正确战略,也是确保大城市发展更加健康安全的必然选择。只有大力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才能更加紧凑集约、节约低碳、高效生态。即使是在疫期,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有能力拥有和使用私人小汽车,也需要有必要的公共交通,为无条件、无能力使用小汽车的人群提供合适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需要反思的是疫期中的公共交通应严格做好消毒、检测等防疫措施,严格控制车内乘客人数,车型可以小型化。不少城市推出了疫期定制公交服务,这是值得鼓励的好办法。
 

 

 

 复工定制公交服务

 

防患于未然,冬春防疫要常态化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无论是SARS、禽流感,还是此次新冠肺炎,无一不是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而冬春季还是全国人口大流动时期,一旦有流行病发生,很容易扩散蔓延。建议在每年冬季来临时,各地政府尤其是公共卫生部门应常态化加强预防预控,并联合宣传部门加强社会宣传,绷紧防疫这根弦,努力做到“防患未然”。

 

有关疾病预防的宣传

 

 

目前,全国各地新增病例均连续多天明显下降,疫情防控出现盼望已久的好兆头。各地政府也陆续开始一手抓继续防控,一手抓生产恢复。但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仍应强烈呼吁广大民众保持高度警惕和自觉尽量不外出、外出必戴口罩,不去人流密集场所!各地政府仍必须继续实行严格管控和广泛宣传呼吁,高度警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

 
 
 
 

· 笔谈嘉宾 ·

杨  涛  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衷心感谢笔谈嘉宾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