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病房楼改造及未来
病房楼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在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综合性医院、专业定点医院等成为初期抗击疫情的一线阵地,火速投入使用的各类“小汤山型”医院和“方舱医院”亦成为战“疫”的关键防线。
据统计,2020年我国医院数量将达到3.69万家,其中综合医院数量将达到2万家左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大型综合医院往往是发现疫情的前哨,也是阻击疫情的主力和主战场。对这些综合医院进行快速有效的改造,使其符合传染病救治时的院感控制要求,在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能有效阻断疫情蔓延、避免疫情中后期社会资源的浪费。
既有综合医院病房楼在抗疫期间
高效、经济、可逆性改造的探索
医院的规模和布局类型各有特色,我们可以对代表性的病房布局进行快速改造设计,具体方法如下:
1.一般病房楼病梯在疫期的运行状态下,仅为运送患者使用,运行量大幅降低,而原有的医护服务电梯数量却凸显不足,因此可将原来的多部病梯,根据实际情况隔出几部做为后勤保障用梯,或者是治愈出院患者专用梯,与其他病梯由墙分隔出洁污两区,以满足人员、物品的高效运送;
2.遵循便捷性和可逆性兼顾的改造原则,在不影响建筑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在医护与病患区相接部分增设隔墙,划分出半污染区,以满足卫生通过的要求,在疫情结束后可快速恢复至原状;
3.病房区前增设医护人员缓冲间。在疫情时期病房层总人数减少,原病人走廊做为半污染区,仅为医护人员使用;可以将部分宽度富余的走廊空间划入缓冲区,为缓冲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并增设传递窗,避免医患的直接接触;
4.在病房外侧空间分隔出病人专用走廊,以满足传染病救治时“两通道”的要求。初步考虑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利用原病房的生活阳台或晾晒区打通后形成一个患者通道。
方案二,因原普通病房多为三人间,疫情时期通常收治人数为两人,故可以充分利用多余的房间进深,减少一个床位,打通靠病房外侧的房间隔墙,增设一个患者通道。
方案三,是一个特殊案例,若南侧没有增设病人走廊的条件,就只能通过原病人走廊进入病房,因此要在半污染区及污染区之间增加缓冲间,将病人走廊及病房看成一个整体,类似于“方舱医院”。
以上为我们对三种常见类型病房布局的应急改造方案,其他相关专业在此类医院改造中也有其特定的标准,必须相应跟进。
平疫结合:对未来综合医院病房楼设计的思考
在对现状病房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对新建综合医院的建设标准进行了一些思考。未来新建医院应该分类做好“平疫”转换预案,在必要时,一些特定医院可以迅速转换为传染病医院、轻症医院、重症医院等。对此类新建医院设计标准,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建议医护和病患区域分隔明确,各区功能集中,不宜分散,便于后期物理隔离,医技等用房参照传染病医院规范集中设置。
2. 医梯、病梯、污梯、物流梯等各种垂直交通设计应考虑“平疫”转换的合理和便捷。
3. 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增设病房封闭阳台,阳台既可以在平时提供患者活动、晾晒等空间,又可以在疫时快速改为患者专用通道,满足“二通道”布局要求;建议尽量避免卫生间靠外墙的病房布局。
4.建议发展模块化、标准化的扩展构件:如整体缓冲间模块、医护人员二次更衣冲淋模块、标准的物理封堵洞口尺寸和材料等。
5.现状医院的发热及传染门诊位置通常较为隐蔽,前场空间均较为局促,不能在疫情时提供足够的室外场地作为缓冲区和临时搭建预诊隔离等空间,建议在新建综合医院时,结合医院规模,对其前场空间予以扩大并强制规定其建设用地指标。
6.做好设备分区,预留设备空间,方便进排风机房及管道、污水处理设施等的快速安装,设备管线为以后可打通的预留门洞进行规避布置。
对未来综合医院设计引入
《抗疫设计导则》的呼吁
尽管传染病暴发流行并非常态,但1998年的上海甲肝大爆发、2003年的SARS事件、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在提醒我们应该常备不懈,随时可以做到及时有效控制新发、突发疫情。完善医院疫情控制体系,在疫情大规模爆发前得以控制,把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是医疗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呼吁尽快组织医疗设计专家团队编写《抗疫设计导则》用于指导今后的医疗建筑设计,并在医院建设的立项、论证、设计、建造、验收、运行过程中得以全过程贯彻执行。
医疗建筑设计标准及规范也需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因此,建议可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再次修订时,充分考虑《抗疫设计导则》的相关条款,并列为强制性标准。在医疗功能满足社会正常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平疫结合”进行更专业全面的指导。
· 笔谈嘉宾 ·
彭 伟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分院副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
齐 叶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邓珺文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衷心感谢笔谈嘉宾的大力支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计处承担了工作组织,专家联络和意见汇总工作,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