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抗击疫情>建筑人在行动>

张帆:传染病疫情防控应尽快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发布日期:2020-03-01 10:21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全社会的人都在努力让它恢复健康。

治病是一时,让城市增强免疫力,面对未来的危险时能更为强壮,是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规划专家张帆在《城市规划》杂志的“规划为城市提高免疫力”笔谈中发表文章,阐述了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思考。

本文经“城市规划”公众号许可转载,全文已在知网发布,网址栏复制搜索此链接即可阅读: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1.1757.008.html。

 

张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在常规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中,主要考虑“地震、火灾、洪水、风灾、地质破坏”五大类灾害,这也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求必须纳入考虑的内容,另外还有我们国家比较特色的人防规划。传染病疫情在防灾减灾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中都少有涉及,因为传统的经验认为这部分内容似乎不能称之为灾害,并且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不太紧密。

 

  但从2003年的SARS和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来看,未来的城市规划在这个领域必须要补课了。从单次灾损和灾害发生的频率来看,近20年来,频繁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对于城市的危害已经不亚于传统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两方面都相当惊人。回顾历史,著名的天花鼠疫霍乱等也都造成了千万级的死亡人数,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都形成了巨大的震动。是时候将传染病疫情防控尽快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中来了。

 

  我们都知道灾损与致灾因子强度、承灾体脆弱度、承灾体暴露度正相关,与应急响应能力负相关,这是适用于所有灾害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内容。

 

  关于致灾因子强度,城市应严格控制传染源的隔离处理,我们对于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品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要求,但对鲜活农产品缺少考虑。国土空间规划中强调全域管控,未来在规划编制中,应对城市集中建设区及周边农业生产空间中的大规模、高密度动物养殖、交易场所的选址加强论证,设定邻避要求、卫生隔离要求,对其污水排放、通风净化等相关标准开展研究并颁布相应法律法规。

 

 华南海鲜批发市场

 

  承灾体脆弱度体现在城市本身的抗病能力和人本身的抗病能力上。在城市发展史上,19世纪的霍乱疫情直接推动城市建立了符合现代卫生要求的排水系统。城市建设的水平时至今日已经不知道发达了多少倍,这其中交通工具的不停升级大大促进了城市内部以及城市间人和要素的流动,这对于城市的经济效益无疑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但同时这反而是对传染病的控制十分不利。特别是飞机、高铁、地铁等密闭空间的公共交通工具,成为了复杂的病毒细菌的交换空间。

  以地铁为例,这种集约高效、复合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交通工具,其优点数不胜数,但缺点是人员密集且终年不见天日。现在北京广泛采用的B型车6节编组,每节车厢最大载客量240人,整列车1440人,车厢间设自动门,乘客可在车厢之间自由走动,早晚高峰时段,连呼吸和汗液都是可以互相交换的。在人口稠密的东京、香港等东亚城市,发达的地铁反而成为防疫方面的天然短板。可以预见到,一次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将大大打击人们对于现代公共交通模式的信心,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升。

 

▲ 拥挤的地铁车厢

 

  未来城市,需要我们大胆畅想革命性创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就像当年的下水道系统那样彻底改变城市的运行方式。随着无人驾驶、共享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也许未来我们能够拥有公共交通设施共享、而乘坐空间私密的公共交通方式?这或许将从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

  但至少在近期,现有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仍然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不能因噎废食的,那么城市规划应当着手研究如何补公共交通工具的防疫短板。城市规划可考虑适当缩小乘车人员流动范围,在日常状态下关闭车厢之间的通道(只有当列车故障、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打开车门),尝试探索分区通风的模式,以及车站负压净化的方式等等。

  另外一方面,自行车和步行作为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仍然需要城市规划不遗余力的推行,创造更安全友好的出行环境,切实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的交通分担率。这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健康的体魄。关于人的抗病能力,貌似与城市规划没关系,但现代城市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大和运动场所的严重不足不便,普遍身体素质堪忧。在近期兴起的健康城市研究中有颇多阐述,本文不作赘述。

 

  承灾体暴露度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密度上。有很多城市经济学、地理学方面的学者都认为北京的人口密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但从防灾的角度来看,人口密度过大对于多个灾种的防灾减灾以及救灾都是不利的,2003年SARS疫情时香港淘大花园是典型的案例。至少要在布局上大集中、小分散,通过河流绿带等分隔防灾分区,避免绵延成片,在这一点上,北京的两道绿化隔离地区和楔形绿地应当坚守,尽管在实施中遇到很多困难。集中建设区之间留有绿地或空地,除了有利于减轻传染病疫情扩散之外,对地震、洪水等多个灾种都意义重大,能够提供灾时的临时安置空间,补充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不足,提供应急物资集散、紧急医疗救助(帐篷医院)等空间。平时则是重要的通风廊道和生态休闲空间。

 

 香港淘大花园

 

  关于应急响应能力,在这次新冠疫情处置中暴露出问题最多,疾控中心的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说句公道话,我们国家在应急救灾方面是公认比较强的,以往的洪水地震等救灾工作主责在民政部门,抢险主要靠消防和军队,大部分救灾工作都比较高效有序。民政部门有明确的物资储备标准,有分级设置的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的种类、数量,以及储备库的交通条件都有明确规定(有些高等级仓库要求有铁路专用线和直升机起降能力)。应急避难、中长期灾民安置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

  今后有必要在医疗卫生专项规划中,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相关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应急演练的定期举行,从厂家库房到医患人员手中,打通物资供给的各个环节。应急床位的拓展也要有相应的规划和预案。这一点要充分考虑平灾结合的要求。

 

▲ 以色列郎邦医院

 

  以色列北部大城市海法的郎邦医院,有地下三层、共1200个停车位,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0分钟内(一说是72小时)转变为2000个床位。 停车场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了适应医院需求的通风和过滤系统、背景照明和手术用灯光,以及天花板悬吊的手术用附件。我们国家有比较完整的人防规划体系,其中也有医疗救护工程和物资储备库系统,应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保障灾时、战时的迅速功能转换,也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比临时建一个医院还是要快得多,也更加节约政府财政支出。

 

▲ 以色列郎邦医院

 

  总之,城市规划可以发挥作用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尽快开展研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资料来源:

① 建道ArchiDogs ,新土地规划人,“武汉医院图纸公布,为了应对灾祸,建筑师还设计了哪些紧急医疗设施”,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