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抗击疫情>建筑人在行动>

周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对举措

发布日期:2020-03-01 10:19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_
_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应对举措的思考

_
 

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

 

尽量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合理评估与规划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建设规模,适当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尽量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

虽然大城市的集聚效应高,但规模过大显然不利于抵御战争、灾害、疫情的威胁,特别是在应对广大城乡居民以及外来流动人员驻留与疏散等问题时。因此,要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新城选址与老城区之间宜有一定的绿楔(农田、绿地、森林、水系等缓冲空间)。同时,为了便于新老城区间居民的快速交通,城市地铁建设宜在目前“站站停”的慢车系统上增设“大站停”的快车系统;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选址要相对独立,避免因停工而影响整个行业甚至国家安全。

法兰克福“轮辐与光芒”绿楔规划
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今年的疫情,武汉市整体被封城,虽行之有效,却是迫不得已之举,损失巨大。今后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现有的城市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应对突发性新型病毒的公共卫生规划,并对综合防灾规划进行专项论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医疗设施体系,制定相应的防灾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以南京为例,可考虑结合长江、秦淮河、紫金山等自然地形和地理区隔,将整个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防灾分区,设置系统化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

高度重视防灾医疗设施体系规划与建设:医院等医疗设施在我国急救与防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专项规划,其条款都较为宏观、笼统,指导实践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相对较少。应高度重视医疗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设施职能、规模、选址、协作方式以及发展走向。早日建成标准完善、职责明确、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交通畅通、转院便捷、分级诊疗的急救与防灾医疗设施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的急救与防灾医疗的总体水平。

建立城市应急数据管理平台:应建立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数据平台,利用城市大数据技术精准确定传染病的扩散范围、传播人群和可利用的医疗急救设施(如传染病床)的位置数量,从而实现精准管理,有效提高城市防疫和救治工作效率。

全国流感监测网络
 

关于健康宜居社区建设的思考

 
社区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保障居民安全、增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基层单元。要注重从“软”“硬”两个方面推动健康宜居社区的建设。在“软”的方面,除完善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外,还应加强包括居民互助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内容,并将社区的有效治理落实到建筑空间与环境上。在“硬”的方面,须重新审视社区医养设施、社区服务设施、老年人与残疾人设施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今年武汉疫情中,社区医疗设施承担了大量初级诊断和转诊联系的职能,但社区医疗设施中普遍未设置发热门诊的独立区域,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为此,今后应完善相关社区医疗设施的设计规范与建设标准。同时,为了能有效处理防疫期间可能携带病毒的废弃物,亟需进一步完善居民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
  

关于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环境

与节能技术设计应用的思考

 

目前,商场、医院等大型公共建筑基本上都采用“风机盘管式+新风”的空调系统,好处是节能效果好,能效高。但由于此类空调系统在运行中,大部分空气需经由风机盘管反复加热/制冷循环使用,而采用循环送风的中央空调因无法对循环风进行消毒,如空气中携带病毒,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应在医院、航站楼等人流密集的大型公建中推广采用全新风模式。

 

双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

为了提高节能效果,可研究按照使用者的行为特征、活动范围与使用时段来对建筑空间内各处的温度场与湿度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控制,而不是仅仅关注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源利用效率等传统的节能手段。特别是医院等大型公建,由于涉及众多不同类型的使用人群,需要使用最新的传感、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型设备、能源与服务的集成管控平台(建筑大脑)来提升建筑功能效率与节能效果,推动基于人因生态系统的智慧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关于当前医院建筑设计存

在问题和优化举措的思考

 

需要提升各级医疗设施应对大型公共卫生灾害的能力。特别对于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目前的床位数、医疗设备等标准只能应对平时需要,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地震灾害等突发事件,就无法满足需求。而临时搭建的应急医院在使用后多被拆除,不能重复利用(例如2003年SARS时期的小汤山医院),造成资金的损失。建议:

1、今后医院不仅要充分满足平时使用,还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疫情发生时可快速实现改造使用。

2、对武汉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进行使用后评价,尽量保留,并研究完善建筑设计以应不时之需。

3、建立健全防灾医院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

4、建立健全人防医疗设施的应急启动机制。

5、制定便于医学观察的酒店运营常态化管理方案。

6、研发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快速装配式移动医院(可看作民用化的野战医院)。

7、统筹规划常规医院、移动医院以及临时医院的建设体系。

 
 
 
 

· 笔谈嘉宾 ·

周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行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绿色医院建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医院建筑与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院规划设计方案评审评价专家委员会专家
 
来源:建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