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抗击疫情>建筑人在行动>

共同战“疫” | 透过疫情思考健康住宅

发布日期:2020-02-25 15:2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编者荐语: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以24X7的状态宅在家中,很多人也开始审视自己的家,乘坐电梯会不会被传染?回家之后在哪消毒?病毒会不会从排水系统、排烟气系统窜入家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工程中心的专家,向我们解释了这些问题背后引申出的健康居住理念。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住宅 ,作者张磊

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

本订阅号旨在展示我国健康住宅研究内容、发展历程、成套技术、试点工程及重大活动,发布国内外健康住宅最新研究成果,分享成功案例,解读前沿技术,推送行业要闻。

 

文 / 张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住宅是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的空间载体。不论是水、气、声、光、热等住宅物理环境,还是交往环境、文化环境、物业服务等住宅社会环境,都对居住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产生影响。一项日本的研究表明,采取改造住宅的维护结构提高隔声性能、提高保温性能,冬季控制室温在18℃以上;24小时机械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措施,可以减少疾病发病率:糖尿病从2.6%下降至0.8%,心脏病从2.0%下降至0.4%,脑血管疾病从1.4%下降至0.2%,高血压疾病从8.6%下降至3.6%,关节炎从3.9%下降至0.4%等等。从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建造的健康住宅可以切实降低健康风险、减少健康隐患、规避健康损害,实现治未病、少生病,培养健康行为的目标。

疫情来临时,更多是对健康行为的考验,比如:居民是否形成正确的通风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物业是否具有公共空间消毒、主动的健康服务等完善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社区内是否有健全的分级诊疗机构,能否提供有效的健康管理?当然如果住宅排水系统的水封易被破坏,住宅的气流组织不合理,通风方式不当也有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健康住宅建设技术体系里的重要内容。

 

 

与国际同步的健康住宅研究与实践历程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住宅的理念,指出住宅应当为其居住者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与住宅有关的技术、社会、规划和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随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均启动了居住健康的研究,并制定了各自的标准、指南。自1999年起,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建筑学、医学、体育学、心理学等跨行业、跨学科专家开展了居住健康研究。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查找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比如:由于日照不足引起骨质疏松、由于室内潮湿和霉变引起的哮喘、由于装修污染引起的儿童白血病、由于高密度居住引起的抑郁症、由于小区植物选择不当引起的花粉过敏症等等),通过采用相应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手段,适宜的设备系统、建筑部品,针对性的技术和措施等,消减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为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创造条件。

 

居住环境中的健康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关系示意图
 

2001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发布我国首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底,住宅中心已在全国42个城市建设了62个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检验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广成套技术,并不断总结完善理论体系。2017年发布我国首部《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462-2017,自2018年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始开展健康住宅认证,2019开展“HIH”健康标识(住宅)评价,共完成7个项目,为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起到了示范引导与推广的作用。

 

 

健康住宅的评价内容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462-2017根据居住者健康体验或健康痛点,从健康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将住宅健康性能指标确定为空间舒适、空气清新、水质卫生、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和健康促进六大方面,清晰表达了居住健康的体验与目标,以便于居住者理解并转化为健康行动,包括健康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所示。

 

 健康住宅评价框架图
 

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健康住宅的技术体系已经清晰,跟这次疫情相关的措施在标准中也有规定。比如:形成有效的通风换气措施,稀释空气污染物;加强检测验证,保证排水系统不返臭气;为室内环境提供天然采光,日照对于昼夜节律和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适宜的空间尺度,减少心理压力;在室内或阳台上能够看到大地自然景观,从视觉上沟通内外、感知自然、调整节律;室内的无障碍设计,厨房卫生间防滑设计,减少室内跌倒可能;避免相邻住户主要居室窗户或阳台之间的对视,保证住户隐私;采取有效的围护结构隔声、分户隔声和设备隔声等室内隔声降噪保障措施保证心理和生理健康等。

 

后疫情时代健康住宅的提升与推广

 

国家层面的跨领域联合研究机制和推广机制

由于居住环境的健康危险涉及建筑与医学两个领域,如果能找到更多的居住环境与健康危险因素关联关系,就能将更多的健康隐患消灭于无形,我国对于众多与居住环境有关的健康损害或疾病尚未没有定性或定量的关联研究,因此缺乏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角度实施致病源头治理或健康损害预防的措施。借鉴绿色建筑的推广经验,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置居住健康的专项研究项目,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机制,将疾病防控、主动健康的关卡前移到住宅小区。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把健康融入到住房建设政策制定中;把健康住宅和健康部品的评价与住宅设计、运营结合到一起,成为设计、验收、维护的重要环节。

 

推进居家健康智慧服务,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制度落到实处

健康住宅一大的特点是健康服务,精准的个性化服务需要连续、精确信息;利用新一代信息采集技术、AI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可以在住宅中、在自然状态下,感知生命信息、环境信息,采集居民健康数据;通过深入挖掘与计算,相关的数据可以按时发给签约的家庭医生,以便家庭医生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并对疫情进行预警和防控;数据发给住宅设备的控制系统,可以及时调整室内设备系统的运行状况,减少居民的健康暴露风险;数据发给居民,以便及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态;数据发给营养、运动等服务供应商,可以对居民提供针对性的非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健康住宅搭建居家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从环境、行为、医疗(按照世卫组织数据,这三方面对健康的影响为85%)三方面确实提升居住健康性能,增加居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住宅建设相关方还需对健康住宅不断完善和提升

在健康中国的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驱动下,我国的房地产单位纷纷结合各自的项目特点、居民的关注点以及技术性价比,制定了各自住宅体系,包含了健康、绿色、智慧等技术特点。这体现了居民对住宅性能的更高需求和房地产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对于这些企业标准,应注意避免技术散点化,住宅是一个成品,是一个系统,应包含空间舒适、空气清新、水质卫生、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和健康促进这六方面;如果只有其中一、二类技术特点,只能说该住宅在这些方面保证或提升了健康性能,而不是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相关系统与部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单位,应从居民的居住体验和服务获得等角度出发,加快智慧、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的跨界融合创新,带动新型材料、部品的研发,让智慧健康家居产品、居家及社区主动健身器械或健身方法、健康功能植物系统、无感非接触健康信息采集装置、高效过滤净化的空气净化或通风设备、高安全性能的排水系统等新技术尽快落地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的设计是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从居住者的健康需求出发,通过精细化的规划、建筑专业与各设备专业协同设计,系统性的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痛点问题。比如有的厨房开油烟机,厕所就返臭味的问题;就需要建筑和设备专业共同考虑厨房和卫生间间距,二者门开启的关系对气流的影响,厨房烹饪时的补新风方式等方面,制定协同解决的设计方案。

健康住宅的物业管理和服务是保障健康住宅按照理想状态运营的关键,创建居住卫生防疫和居家健康保障的物业管理新模式,促进居住者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也是对未来的物业管理的新要求。

 

《黄帝宅经》: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疫情是残酷的,这样的生命损失应该引起方方面面对居住健康的重视,不论是新建住宅、城市更新还是老旧小区改造都应把提升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能纳入其中,让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短期少量的增量投资可以带来长期的健康效益,必将对减少我国的医疗支出负担,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增强居民健康体质,创建健康中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

伊香賀俊治,江口里佳,村上周三,岩前篤,星旦二ほか:健康維持がもたらす間接的便益(NEB)を考慮した住宅断熱の投資評価,日本建築学会環境系論文集,Vol.76,No.666,2011.8

仲继寿,李新军,胡文硕,王晓涛,欧阳艳艳:基于居住者体验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住区,076,P014,2016/06

2017年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课题“室内智能空气环境暴露风险监测评价装置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