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在世界城市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传染性疾病疫情都推动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标准规范的更新迭代,成为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因。如16世纪的英国伦敦,在经历1665年鼠疫和1666年的伦敦大火后,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摧毁。一时间,伦敦一度陷入万人无家可归、住房极度密集拥挤、卫生设施缺乏等困境。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在毁灭了大量城市建筑的同时,也为伦敦的城市、建筑重建提供了机会。建筑师雷恩(Wren)承担了伦敦重建规划,规划提出用“宽阔的街道和富裕的空间取代了拥挤的建筑和弯曲的小道(曾经是瘟疫和火灾蔓延的温床)”。极度密集拥挤的住房、卫生设施缺乏以及人们卫生知识缺乏曾是欧洲早期工业城市人居环境恶劣低下的主要原因,而现代城市后来普遍采用“功能分区”“阳光、空气、绿化”主导的规划设计,其中重要的催化因素就是要营造健康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
数字时代将推动传统治理和防灾模式的变革
持续完善和优化既有住区、建筑、设施及城市
空间的防疫应对
城市卫生设施、建筑上下水系统以及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必要空间场所的建设必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这也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内核。我们应该争取实现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而不是二元论的非此即彼。
1976年在美国费城出现的军团菌病,正是由于空调中的冷却水被污染,夹带有军团菌的细小水雾被不断地吹进室内,从而使许多人发病。据报道,当时在旅店淋浴供水器、医院和办公室的中央空调系统、加湿系统和冷却系统中都发现了感染源。
对各类建筑设计和建设规范优化的再认识
对于人们尚无准备、尚不知晓的灾害来临时,过去已有的规范可能是欠全面、欠完善的。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疫情安全“体检”和“诊断”,如自由贸易市场类建筑、楼宇办公建筑、高密度居住社区等,特别是公共卫生、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的建筑处理对策等,并权衡好短期成本和长期受益的关系,为建筑设计规范的修改完善乃至更新提供参考,从物质空间载体优化的角度帮助应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城市突发灾害事件。
· 笔谈嘉宾 ·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首批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等。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编辑整理
衷心感谢笔谈嘉宾的大力支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计处承担了工作组织,专家联络和意见汇总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来源:建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