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名称 | 城市设计的多元创新与工程实践 |
论坛时间 | 9月20日上午08:30-12:00、下午13:30-17:00 |
论坛地点 |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C |
主持人 | 陈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会员 |
1 | 演讲题目:聚集:基于时间空间的规模化和模件化 |
演讲人:崔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主任 | |
演讲内容摘要: 城市与自然均为复杂系统,整体大于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线性总和,整体与局部及局部之间动态关联,具有相互协作的多层级结构,并由于分形而产生自相似性。城市系统起源于人的“聚集”,是人类世界的进化产物,科学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论证,推导出自然与人工世界的普适推论——规模法则,即:生物体及城市呈现出伴随规模增加而效率提升的现象背后的规律。 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整个城市发生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而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又具有完整的内部结构秩序和系统关联性。本报告在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设案例的设计实践中,提倡采取“聚集”的策略,通过“规模化”和“模件化”方法,将不同属性、不同尺度的空间单元,如:建筑组团、建筑单体、功能空间,作为可以重复和变异的“模件”,通过系统化的组合,使各个层级的内在结构秩序具有简单性的同时,又能建构多样化的外在形式,以实现更高效、更系统化、秩序化的城市设计。 |
|
2 | 演讲题目:城市设计的工程技术属性 |
演讲人:孙一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会员 | |
演讲内容摘要: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策划”的意向图景,也不是“城市规划”的图解文本,更不是“城市美化”的“装修工程”。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和丰富的工程技术属性,这也是城市设计在中国最被忽略的内容。报告将结合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设计的本质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立足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设计的工程属性,探索城市设计在中国的特色发展。 |
|
3 | 演讲题目:城市设计的区域维度 |
演讲人:张伶伶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资深会员 | |
演讲内容摘要: 报告批判了现阶段中国城市设计呈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在从增量设计到存量设计转型过程中,以区域的视角介入城市设计的观念。强调人、自然、城市以及文化的统一,在城市设计中注重顺应自然的生长,城市空间的衔接,传统文化的关联。以天作建筑在辽东湾的十年城市设计实践为案例,阐述了如何从多个层面、不同尺度控制城市设计从概念到实现的过程。遵循自然生长过程,探索循流生长的城市设计方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循序演进的动态衔接模式;遵循区域文化特征,践行循境关联的特色文化传承。以此建立起适宜而有机的城市空间。 |
|
4 | 演讲题目:“延续与创新”视角下的城市织补 |
演讲人:冯正功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会员 | |
演讲内容摘要: 城市特色风貌常以时间或地理碎片的形式存在,通过两个城市设计案例,阐述以“城市织补”的方式衔接碎裂的历史文脉或断裂的山水格局的探索,延续文脉与自然,于其中谋求创新。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完整的还原一处记忆之中的传统建筑、街巷与空间,重释传统形制与传统工艺;并以此为触点,寻找散落的历史遗脉,加以保护、修复与织补,关联以回笼窝为焦点的历史建筑通廊,恢复古城徐州的历史架构与界面。宿迁滨湖新城的创作深究宿迁城市的山水格局,自东三台山至西骆马湖关联起一处因应自然的山水绿廊。绿廊转译自三台山与骆马湖之间的山水画卷轴,城市功能区以其为脉落设置路径与节点,建构场景以激发城市生命力。山水绿廊是回应城市自然格局的一次生态织补,自然法则与生态修复的思考贯穿始终,回应当代“生态修补与城市修补”的城市命题。 |
|
5 | 演讲题目:山水自然 人文城市 |
演讲人:祁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 |
演讲内容摘要: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自2003年起,陆续在徐州进行持续的城市设计实践。这些城市设计从深入挖掘徐州自然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出发,注重城市空间与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的融合,并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特征,体现城市自然景观美和人文内涵美。 经过多年多片区城市设计的逐步实施,逐渐形成了徐州"南秀北雄"的独特城市特色,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气质。本报告结合徐州汉文化景区、云龙湖景区、龟山汉墓景区、泉山森林公园景区、珠山艺术街区等片区专题城市设计构思方法、设计要点及实施效果,研讨城市特色美的塑造。 |
|
6 | 演讲题目:不同层级下城市多元叠合探索 |
演讲人:丁顺 华建集团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 | |
演讲内容摘要: 我们对城市的观感,归根究底,是人与人,人与场所间发生的交互。 城市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空间发生不同类型的活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场景体验美学。多种不同的个性和特质叠合,带来了城市的活力和多元性。 城市设计就是要在城市既定的空间结构逻辑下,去优化和重塑多层次格局和空间,从而带来多元场景和情境营造的可能。 因此,在不同层级的规模和尺度下,从“建筑”到“聚落”到“区域”最后到“城市”,在项目实例中,探寻每个层级下应对城市内在关系(肌理、文脉、视廊等)和人的观感体验(场景营造)时,多元维度、空间、属性叠合而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通过层级间逐层递进的叠合关系,带来视觉及心理上的连绵、延伸、渗透和界限感,让城市交织复合、多元丰富。 |
|
7 | 演讲题目:综合平衡 多元创新 |
演讲人:汪恒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资深会员 | |
演讲内容摘要: 以近期主持的一个城市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聚焦项目中的多元思考、策略、实践,包括价值观念创新、设计团队创新、设计工具创新、设计范围创新、建筑师方法创新、功能业态创新、空间结构创新、城市形态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城市风貌创新、城市活力创新、交通组织创新、开发实施策略创新、可持续发展创新等,供大家批评研讨。 |
|
8 | 演讲题目:城市的三种支点 |
演讲人:魏春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 |
演讲内容摘要: 尝试从主导城市运营与发展的三股社会力量:政府运营、民营资本、普通大众三者角度来研究与解读湘江新区城市设计。 以政府主导为主的梅溪湖与滨江国际新城、以民营运作为主的洋湖D区及大众民俗为特色的长沙老城区旧城更新等具体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分析、比对政府运营、民营资本、普通大众作为城市设计的三个支点在规划述求、实施路径、管控运营的显著差别,探讨了三者在城市设计与城市中的内在驱动、外在视野与最终目标的独特作用。 |
|
9 | 演讲题目:空间、权利与机制——街道设计的创新与思考 |
演讲人:葛岩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 |
演讲内容摘要: 报告基于团队在上海、雄安、南京、厦门等城市及地区的街道设计实践,总结街道设计的主要挑战、技术体系及设计方法,从空间、权利及机制三个视角进行逐一分析阐述: 空间维度,街道普遍存在空间尺度、空间布局及空间品质等多方面问题,而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精细化设计是解决街道空间问题的主要手段; 权利维度,产权、使用权与参与权是街道设计中必须关注的几个权利,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效率的追求及对于公平的漠视必须在追求品质的当下得以扭转,使用权与产权作为街道空间的“表”与“里”可以“表里不一”,而市民的参与权也必须在街道的设计中得以体现。 机制维度,街道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机制都存在诸多问题,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基于管理效率的条线分割对于解决特别综合的街道空间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只有在机制维度实现创新才有可能彻底实现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
|
10 | 演讲题目:创享社区营造美好生活 |
演讲人:吴钢 维思平建筑设计董事长,创始主设计师 | |
“社区”,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空间载体,容纳了人们的平常生活。关注“平常”的维思平,基于“设计为人”的理念,怀着对“美好社区”的愿景,从城市到乡村,展开了社区营建的实践探索。 北京某长租公寓 通过尺度宜人的“近-小-慢”式开放街区型组织模式,打造小型的社区组团,打造熟人社区,多样的交往空间,形成社区客厅,丰富的社区活动,使人重温邻里亲情,形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里坊生活。 北京劲松老旧社区改造 针灸式改善老旧小区痛点难点,通过改善老旧小区空间格局、增改建社区基础设施、置入新型物业、营建熟人社区打造老旧社区改建新模式。 深圳城中村改造 通过对于城中村基础设施整改、业态的重新策划、公共空间的重新梳理、物业系统的完善,激发城中村空间价值、建立城中社区。 休宁小学 休宁小学是维思平组织捐助、研发、设计、施工的一项公益研发建筑工程,也是一个从建筑、环保、教育和社会公益等各方面多赢的典范项目。通过企业行为,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拓展小学的活动、场地,发掘当地使用者,建立循环网络;激发游客与当地交流,吸引外界机构的关注与支持。由学校带动村落,完善物资、资金、信息的循环网络,达到互动多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