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期间,“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该分论坛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策划组织,由评估分会华南地区副理事长仲德崑教授担任学术召集人。论坛邀请到华南6校的专家做主题演讲,旨在通过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讨论,分享各校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的教学及实践经验,拓展未来教学与实践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教授担任本次分论坛主持。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会场
刘塨教授主持分论坛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华南地区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教授进行了致辞。他代表分会对所有来宾表示了欢迎及感谢,指出如今建筑文化呈现出同质化、扁平化、单一化的趋势,如何结合我国各地区自身文化特色,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教育是所有建筑学人面临的挑战。强调传统文化传承,如何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建筑创新人才成为建筑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他希望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在建筑教育与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创新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模式与路径。同时,他也希望以此次分论坛为契机,增进评估分会华南地区的8所院校,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4省30余所建筑院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学术合作。
仲德崑教授为分论坛致辞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教授进行了《理解地域文化,设计适宜建筑——基于闽南地域的建筑创作实践》的学术演讲。他在介绍闽南地域文化表现,分析闽南建筑地域特征的基础上,从气候关注、形式演绎、空间体现、材料技艺、文化心理等方面介绍了厦门大学“新闽南”建筑创作的实践教学理念与实践作品。
王绍森教授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在《闽南侨乡与海外华侨建筑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报告中,通过历史溯源、建筑类型归纳及案例分析,介绍了华侨大学在澳门、台湾、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历史与文化研究工作。他指出:华侨建筑是自古以来随着华侨华人在海内外交流、迁徙、定居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特点的建筑文化现象。闽南华侨将原乡建筑移植到东南亚侨居地,与当地传统建筑及西式殖民建筑相融合,最后传回闽南才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侨乡建筑。
陈志宏教授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仲德崑教授在《浙江江山三卿口古窑址保护与发展》的报告中以浙江江山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卿口古窑村为案例,通过古窑址现场踏勘测绘、周边环境分析、保护规划、建筑更新再利用等方面的生动介绍,探讨了古窑村激活及活化的策略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古窑村保护和利用规划方案,并对其具体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构想与建议。
仲德崑教授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关瑞明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本土建筑文化的 AUL(建筑+规划+景观)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被拆分为三个独立一级学科。但是,本科层面的专业设置大致未变。为了增进三个专业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专业衔接,他们教学组在五年级的毕业设计,选择地域特色鲜明、规模适中的题目,开展跨专业的联合设计。他强调三个专业毕业生不但可以完成各自专业的教学要求,还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模式与设计模式的创新。
关瑞明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徐好好副教授代表学院本科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进行了题为《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建筑历史专门化教学介绍》的报告。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建筑保护专门化教学实施情况。教学团队以建筑史教学观念调整为出发点,整合1-3年级的史纲和专题教学内容,在4-5年级课程中打通纵向专门化课程,团队注重理论研究到设计研究的横向联系。本报告结合专门化教学成果,为广大教育同行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讨论案例。
徐好好副教授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吴征副教授进行了《乡村建筑师的系统性培养路径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教学实践为例》的学术报告。吴教授简要介绍了福建工程学院以多学科知识融合为目标,采用在地化教学、乡村驻点实践等方法,开展了具有系统知识、复合能力、实践经验的未来乡村建筑师教学探索。
吴征副教授
此次分论坛既是评估分会2018年系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分会华南片区高校首次集体性学术活动。各校专家学者商议未来将围绕“两岸四地”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希望华南地区的建筑教育事业更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地区特色、集群效益。
(新闻撰稿:齐奕、许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