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学会新闻>

评说中国20世纪建筑经典需“见人也见物” ——“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学术研讨会”侧记

发布日期:2018-05-25 16:22 | 来源:未知 | 作者:综合部

       伴随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展览” 5月17日在泉州市威远楼广场开幕,5月20日上午,富有新意的2018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坛之九的“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隆重召开。
       本次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办承办,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协办。论坛结合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经典项目及建筑师的影响与贡献,展开了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人和事”的挖掘与研讨,旨在回答我们该如何面对并盖面长此以往对中国建筑经典作品的审视中“只见建筑不见建筑师”的状态。泉州市规划、建设部门,厦门大学、黎明大学、泉州市博物馆等单位代表参会。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沉主持。
       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协调组办公室李伯群主任在致辞中对建筑遗产背后 “人和事”的命题十分认同,他说“泉州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遗存,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十分值得认真研究,”同时,他也向在座专家发出呼吁,请大家更加关注泉州老城保护,使历史街区及20世纪建筑遗产得以复兴。
       论坛共邀请四位专家做主旨发言,他们提出了20世纪建筑遗产的真知灼见。金磊副会长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亟待保护利用的新蓝海——关于建筑遗产事件与人的敬畏与回望”为题,从“认定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科学态度”、“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与城市文化精神”、“普惠城市乃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认定的趋向”、“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贡献者——建筑师与结构师”等方面,解读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产生的背景及主要依据,其中涉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OMOS评定标准及结合中国实际所做的20世纪建筑遗产标准的研究与分析,从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五十年代的“八大总”讲到全国大型设计研究单位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总建筑师们的成就。他说“纵观第一、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做出贡献的建筑师、结构师,已过百岁高龄的至少有30人。真可谓百年建筑、百年巨匠,这些成就一定成为今人向他们致敬的最好方式。这是纪念碑,它将散发着永远神圣的文化与文明之魅力。”
       薄宏涛总建筑师作为百年首钢园区从工业性向城市性设计的亲历者,以建筑遗产“活化”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首钢的工业遗产服务北京创意城市的进程,尤其是2008年伴随奥运会的首钢产业转移及2022年冬奥会进入新一轮城市化改造和更新将发生的“首钢巨变”,程泰宁院士指导下的中联筑境,参与了首钢转型的伟大城市复兴实践,他说“首钢的城市更新是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历史抉择,是德国鲁尔区之后重工业遗产更新领域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非首都核心功能外迁疏解和产业转型的城市更新示范区,也是北京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殷力欣研究员特从中国20世纪20年代南京中山陵与广州中山堂的设计者吕彦直的设计贡献出发,交流了他在编撰《吕彦直集传》的心得感悟,与大家分享了“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相关议题在今日的认识与思考。在演讲中,殷力欣首先详细介绍了吕彦直先生(1894-1925)的学术生平,展示了吕彦直先生在有限创作生涯中将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创作出的传世经典作品——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均受到20世纪著名建筑大家梁思成先生的高度评价“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矫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以这两座经典建筑作品为引,吕彦直所代表的“中国固有式建筑思潮”对今日建筑界影响十分巨大,即“中国固有式建筑”不仅仅是展示并影响着时代建筑的科技与文化水平。 
       陈雳副教授作为近20年研究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青年学者,以山东青岛为例,讲述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发展过程及特征。青岛在不同时代都拥有典型的20世纪建筑遗产代表项目,“尤其因当时德国殖民地的文化政策,德国人也将具有鲜明日尔曼传统风格的建筑形式带到了青岛,因此,青岛成为德国建筑在海外的展览场。”同时,这些建筑背后的建筑师群体也尤应特别关注,因为这里不仅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外建筑师,更有一定比例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的贡献,但他的统计表明,中国建筑师与他们的优秀作品一起载入史册的至今比例甚小。
       针对专家们的发言,与会听众与专家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陈建中馆长特别针对泉州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大胆倡言,他说通过“三普调查”泉州有很丰富的20世纪建筑遗产,更有遗产背后能讲述、能活化的内容应深度挖掘,希望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能够支持并引导泉州对自身20世纪建筑遗产瑰宝的珍视与发现,更希望在“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看到泉州近代经典建筑的身影。 
       丁毓玲馆长在今天会场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建筑大家杨鸿勋先生的作品,这些年我们一直将建筑作为珍贵的“展品”,它已入选“泉州市20世纪建筑精品”,未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将提升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衷心希望专家们能继续给予支持和指导。 
       中国建筑学会仲继寿秘书长做了论坛学术总结,他说中国建筑学会历来重视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支持在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领导下的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工作。对20世纪建筑遗产尤其项目背后的“人和事”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传承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要付出的行动,其中口述史就是较好的方式,其要点在于只有建筑背后的人和事,才能用故事的方式在公众中普及建筑文化,5月17日起在泉州威远楼广场举办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展览”,就是一次成功示范。我们的遗产保护、城市文化领域专家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式,向城市管理者展开宣导,找到适合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包括: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仲继寿、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泉州市旅发委主任、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协调组办公室主任李伯群,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殷力欣,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薄宏涛,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陈雳,天津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韩振平等。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