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示了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结果,“基于地文大区和活态遗产的江苏段大运河遗产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本次全国建筑、规划、景观学科仅有的两项获奖成果之一,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薇和朱光亚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是长期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早在1990年代,陈薇教授便将运河沿线城市纳入研究视野并进行著述,突破了传统城市研究的范畴;继而于2003-2005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元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城市与建筑研究”,2006年又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2014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厚积薄发的学术著作《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上下卷),并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上下卷)
2007-2009年,朱光亚教授带领的团队受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物局委托,开始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及申遗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研制完成《大运河江苏段保护规划编制标准》,又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侯卫东总工程师共同领衔,先后合作研制《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第一阶段编制要求》、《大运河保护第二阶段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经国家文物局颁布后,指导了全国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33个地级市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申遗前后,东南大学团队承担了江苏省8个市和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及大量的运河遗产点段详细规划、整治修缮及展示利用设计方案。
江苏段为全国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重中之重
扬州段运河及其遗产展示结构图
项目组在长期的理论研究、申遗遴选和规划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以“认知重构-价值研判- 技术创新-范式创立”为框架的系列创新成果,包括:
· 基于地文大区和活态遗产认知下的大运河网状复杂系统理论创新。
结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并应对江苏段大运河价值特色的评估分层分类评估方法创新。
· 强调活态遗产先行、确保申遗过程中的强力保护、分期规划、有序实施的规划技术创新。
省市两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准和有效衔接的管理范式创新。
该成果将技术运用、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建立的范式填补了国内国际大型、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空白,应用于30余项江苏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及沿线历史聚落的保护规划和整治设计,顺利完成了大运河全线中历史最久、河道最长、功能最复杂、遗产点段数量占全国40%的江苏段大运河的保护规划及申遗准备工作,示范指导了全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了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圆满成功,也使得江苏大运河沿线5000多万居民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用得到实惠,具有重大而久远的社会效益。
总体研究框架
应用成果:清口水利枢纽展示工程
应用成果:邵伯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
项目前后积淀深厚,系统性强,创新点多,整个团队精诚团结,合力攻关,展现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多学科合作和互补有无的学术风范。获奖人依次为:陈薇,朱光亚,李新建,吴晓,董卫,阳建强,诸葛净,王建国,刘博敏,白颖,胡石,宋剑青,邓峰,沈旸。
陈薇教授考察大运河
朱光亚教授与国际专家考察大运河
陈薇团队考察大运河
李新建汇报江苏八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
吴晓团队调研常州段运河
董卫团队汇报镇江段运河遗产保护规划
白颖带队考察扬州段沿运河历史街区
无锡团队考察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