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教育>建筑教育>

“梓行新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年新刊专著交流

阅读: 发布日期:2016-04-07 10:40 | 来源: | 作者:

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期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新刊学术书籍40多本。为了促进学院教师在专业出版方面的交流,互享专著出版心得,2016年3月19日下午1:30-4:00学院图书分馆与学院学术发展部在学院 C楼C1会议室共同举办了“梓行新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5年新刊专著交流会”。交流会上我院多位新刊专著的老师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著作,并围绕诸多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

交流会现场

讨论会由许凯老师的发言开始,他向大家介绍了与孙彤宇老师等合著的《步行与换乘的交集》是以研究生的设计课题为契机,以老师们的长期研究内容为基础进行的具有总结性的书。许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对出版经费申请、基金如何支持出版、学校及学院对出版有何种支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许凯老师发言

姚栋老师为大家讲了《没有地标的城市》一书是以自己在课程中的完整课堂记录为依据,以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和理解为内容组织的。陶松龄先生评价说,以前总觉得城市是需要地标的,但姚老师提出了没有地标的城市的说法,让他很意外,一定要仔细研读一下后再与姚老师讨论。

姚栋老师发言

《上海里弄街区的价值》是李彦伯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完成的著作。李老师除了与大家分享该书内容外,也谈了自己对用出版来促进教学,促进研究的一些思考。这些设想引起了在座老师们的讨论,也得到了李振宇老师的支持。

李彦伯老师发言

田宝江等老师新刊的《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深化与提高》一书是在对现在已存在的大量相关书籍进行研究的基础,发挥自身优势总结而成的成果。田老师详细介绍了书中的理论,方法,以及相关具体实例,让人感到这是这个领域中非常高水平的书籍。

田宝江老师发言

《现代城市功能与结构》是由陶松龄先生与张尚武老师合著的新书。该书经过4年撰稿,2年出版,凝结了老师们大量的心血。陶先生除了为大家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过程、内容、专业高度等外,也讲述了自己在耄耋之年依旧倾心学术探讨及研究的心得,并对学院在鼓励教师出版著作的措施进行了讨论及建议。

陶松龄先生发言

周向频老师对新书《中外园林史》的写作构思进行了全面剖析。该书不是以断代的方式,而是以类型属性来进行组织;不是以宏大叙事的模式,而是以很多个例上的点与面的结合来揭示园林中时间变迁的特征。书中有大量表格对案例进行介绍,并将大量近现代园林囊括在书中。周老师的发言后,老师们对与园林的观念理念、园林中名词的翻译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周向频老师发言

接着,杨丽老师对她新完成的《绿色建筑设计:建筑风环境》一书的框架及内容进行了介绍。该书从绿色建筑概念到建筑风环境的定义,到风环境的设计方法、技术检验手段、应用实例等都进行了展开。会后,有对此话题感兴趣老师与杨老师进行了交流。

杨丽老师发言

杨贵庆老师对《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一书内容构成,该书所依托的规划系在黄岩的教学及科研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介绍。他引用常青院士的话觉得该书及相关实践力争在“学术引领、⌚实践示范、科学普及”方面做出贡献。

杨贵庆老师发言

李振宇老师的发言首先对学院教师的专著出版进行了回顾及总结。然后以金石声先生的《陈迹》一书为例觉得专业出版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尚品质的示范给人很多启发。李老师新出版的《空中读城》一书收录了作者从1999年至2015年期间在空中拍摄到的世界各地城市的照片,照片旁还配了相应的文字。每张照片后都有特别的故事。李老师认为作为建筑师,当在空中看到并拍下自己设计的作品时,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老师们对李老师摄影的时机、细节、经验等事情非常感兴趣,随后进行了讨论。

李振宇老师发言

王方戟老师介绍了《小菜场上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级实验班2012年秋季作业集》及《建筑教育的共性和差异——小菜场上的家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1级实验班2013年建筑设计作业集》两本由他与张斌、水雁飞几位老师一同出版的实验班三年级作业集,并表达了出版界需要发表更多针对学生,让学生愿意阅读的书的设想。他的发言后,老师们对实验班及实验班的作业发表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王方戟老师发言

随后同济大学出版社江岱副总编发言认为,现在世界大型书展评出的最美图书很多都是建筑相关类的书籍。所以建筑、规划、景观的书籍在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结合现在的现实条件,中国也到了出重量级作品及书籍的转型时期,希望能看到这样的作品不断涌现。

江岱副总编发言

会议进行自由讨论后结束。

本次会议由王方戟老师主持,学术发展部孙乐老师、同济大学出版社晁艳编辑等出席了会议。

与会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