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教育>建筑教育>

伍江教授在《罗小未文集》发布会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15-11-24 16:53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今天来参加这个首发式我非常激动。我是罗先生的弟子,这些年来,对我学术成长影响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罗先生。刚才主持人让我以同济大学副校长的身份发言,而我更愿意以罗先生弟子的身份说几句。主持人既然点了我,我就先以学校的身份说一句:罗先生是我们同济大学宝贵的学术财富,是我们同济大学的荣耀,是同济大学强大光辉中耀眼的一束。我想后面学术研讨部分可能不再安排我发言了,所以这里我就两个身份的内容一起说了。我觉得罗先生的影响很大。刚才大家也看到了,罗先生教的弟子桃李满天下。今天在座的,我一眼看过去,可能徒孙比徒子更多。师兄师妹们很少了,而弟子们有一批,再传弟子们有一大批,我觉得这是罗先生一生中最值得荣耀的事情,教了那么多孩子们。另外就是罗先生对社会的贡献。她一直到晚年,到了最近身体不好以后,没有办法了才不大出门。以前她一直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在我们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是罗先生新书的发布会,罗先生一生中著书那么多,这一本是最集中、最完整的合集。此时,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对她的学术思想作一些思考和研究。以前我们经常讲罗先生,大家都很尊重她,很爱戴她,说罗先生是女神,但罗先生的学术思想到底是怎样的,我觉得我们研究得还是不够。所以今天这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引发大家对罗先生学术思想的一种真正的深入的研究。

        我本人是罗先生的弟子,一直在罗先生思想的熏陶之下,也一直在想,罗先生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大厚本书中的文章,我们这些弟子们都是非常熟悉的,看了很多遍。但这里面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对同济大学建筑系,对中国的建筑界,甚至对国际有什么影响,都很值得去深入研究。而研究的结果,将会更好地把罗先生他们那一代人,我们整个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奠基人们所开创的事业提到更高。同济大学今天之所以有这样的学术地位,离不开罗先生李先生他们这一代人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如何能够接过这个衣钵,把它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我自己作为罗先生的弟子常常想,罗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哪些是最有光辉的?这本文集里,在前面由郑时龄院士作了序,对此做了一个很完整的概括。我也试图从我的理解去概括,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罗先生的学术思想有非常强烈的开放性,这当然和先生自己的专业有关。在那个国门封闭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到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罗先生给我们同济学子乃至对全国很多地方的建筑界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如此重要,我想如果没有这扇窗,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建筑界不会是现在这样。这样去描述罗先生的学术贡献我认为一点都不为过。今天对我们来说,开放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很多人都直接到国外去学习,直接受教于国外的大师。可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年代,没有这扇窗,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中国建筑和城市,如果和世界没有联系的话,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所以罗先生学术思想的开放性,我觉得应该在这个高度上去理解。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罗先生自己的教学、研究和著书中,体现在她对我们全国建筑界的直接影响中,也体现在对我们同济大学学术开放性的深刻影响。同济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特点就是我们的开放性,这与罗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早期奠基人的开放性不无关系。没有他们的开放,不可能有同济的开放。刚才章明老师对我说,前不久亚建协评了7个大奖,同济占了其中3个,这不是偶然的。我们经常在讲,为什么同济大学在国际的学术声誉总高于国内呢,这里面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同济的开放性带来的。这一点我觉得罗先生功不可没。

        罗先生学术思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有很强的时代性。罗先生的学术和很多学术不一样。我们知道,学术是没有时间的,可以研究很古的东西。但是罗先生的学术思想,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这也使得后来我们同济大学建筑学术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我们的杂志叫作《时代建筑》,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体现时代性,建筑历史教学也是。我们把近代史看得比古代史更重要,不是是说古代史不重要,而是我们认为,学历史也好,学理论也好,跟我们时代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对建筑师,规划师的行业直接有帮助。我想如果我们学建筑学规划的人,不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没有办法走在时代前面的。同济大学能在很多方面走在时代前面,跟罗先生这样的学术思想有关。从当年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引进,到后来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启动时引进、分析、批评,以及之后更多的学术思想,都走在时代的前面。罗先生教导我们时,也强调要把握最新的东西。从同济大学开设的建筑历史理论课、当代建筑思潮课、当代建筑历史理论课,以至现在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理论课,都和罗先生这方面的思想有关。所以我觉得,这种学术的时代性,是同济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和罗先生的贡献密切相关。

        第三个,我觉得罗先生的学术思想充满了开拓性。她从来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说我是外国建筑史老师,我就只教外国建筑史,不是这样的。比如刚才讲到,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研究,对于上海建筑的研究,就是罗先生开拓的。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在罗先生直接的引导和指导下确定题目,让我后来走上了这方面的道路。今天我们对于上海近代建筑的研究已经有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我们郑时龄院士、常青教授、卢永毅教授,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的队伍非常庞大。这个庞大不仅在研究本身,更在于它对我们今天快速发展的国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历史,怎么去保护和传承它们。这在罗先生他们当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这些是不被理解的。罗先生开拓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同济大学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时代建筑》,没有罗先生,这个杂志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所以我觉得可以举出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在罗先生的这一本著作中都可以看得出。每篇文章,都和那个时代最新的思想有关,而罗先生在引进这些新思想的时候,总是不仅引进,而且分析和批判。

        第四个是罗先生的学术思想中,有着非常深邃的思想性,我自己深得其教诲。不论是研究上海,研究建筑历史,研究建筑保护,引进西方的建筑理论,都充满深邃的思考,具有思想上的深度。比如说,我自己研究上海建筑的时候,罗先生总是说,不要仅仅看到那些建筑的建筑学价值,表面的价值,以及引发出来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上海建筑背后的精神,这方面罗先生专门写了篇文章,叫做《上海建筑的精神》。我记得开始时罗先生给我讲了很多,然后让我帮她起草这篇文章。我起草完了后罗先生把它全部撕了,因为我没有真正表达出罗先生原来想要的意思。所以后来这篇你们在书里看到的文章,是罗先生自已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她关注的是思想。她一直教外国建筑历史理论,但在和我们谈西方建筑时,总是要讲到和我们中国的思想和传统究竟是什么关系。那时有很多人试图去写这些东西,从建筑的形态、建筑的意象等等去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异同。这方面罗先生一开始就说,对于中国建筑思想的研究,首先要研究世界观、宇宙观,不然没有办法理解,这又是很深邃的一个思想。我后来发现很多作品,不论是外国建筑历史理论,还是中国建筑历史理论,那些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文章里,多多少少都有罗先生的这类学术思想的影子。我们在座的还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同学,我们都记得罗先生开设的建筑理论课,这是第一次在同济大学,我想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开设的此类课程。这是一个全开放的课堂,让很多老师来讲,然后让同学自己讲,这时就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所以她一直强调,学历史也好,学设计也好,重要的是思想。我认为我们去研究罗先生的思想,如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挖掘,而不仅仅是把罗先生看做一个象征,看做一个形象,看做一个符号,那我们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术思想,会在罗先生他们那一代开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会在中国的建筑领域里散发更多的光芒,会在世界建筑领域里获得更高的地位。我想这个是今天开罗先生新书思想研讨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体会。我不知道后面是否还有机会发言,所以就先抛砖引玉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弟师妹,各位同学,各位后辈学子们指正,谢谢!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伍江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