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罗先生,尊敬的李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同学:
上午好!
今天我们都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加罗先生文集的发布会。罗先生的许多学生也纷纷来电话祝贺,并且都想尽快读到这本文集。
同济大学建筑系大师云集,建立了同济学派,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罗先生奠定的建筑理论基础。罗先生在主持世界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的60年学术生涯中,致力于建筑理论、建筑历史、建筑评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与研究,在现代与当代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建筑思潮方面有极为深厚的造诣。她的研究范围也覆盖了中国当代建筑史,对建筑学学科尤其是建筑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影响遍及全世界。罗先生德隆望尊,学生遍天下,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她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渊博的学识,还有她的睿智、教养、研究方法和大师风范。
罗先生1951年起成为圣约翰大学的助教,讲授外国建筑史。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驱,罗先生多才多艺,除了教授建筑,还开设现代绘画和现代音乐的讲座。罗先生还在约大读书时,就接受了现代建筑理论。约大的学术和艺术氛围使人人都成为建筑师,人人也都是艺术家。
1952年院系调整后,罗先生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的创始人,楔而不舍地展开了长期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教学建设。当年国内还没有其他的建筑院校开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同济大学建筑系第一个开设这门课,罗先生自编教材和图册,收集图片,制作幻灯片,建立教学档案,以研究引领教学,拓展了建筑理论的范畴。
还在80年代初,罗先生就发表了许多关于现代建筑的论文,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现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发展。罗先生是中国的世界建筑历史理论和教学体系的奠基者,同济学派建筑理论的奠基人。她最早将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和理论介绍到中国,最早从学术上全面论述并阐明后现代主义。1982年主编出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材,在2004年又出版第二版,增添了许多最新的内容和前沿理论。建筑历史是一门跨诸多学科的复杂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地理的等等。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先生关注的不仅是理论和历史,也关注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问题。她一直坚持反对西方中心论,最先提出外国建筑史的研究必须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史学观,很早就把研究的目光拓展到伊斯兰建筑、非洲建筑和亚洲建筑。
在中国的大学讲堂讲授建筑史首先会涉及意识形态和建筑史观,而建筑史相关的意识形态和史学观又与历史学和哲学密切不可分割。历史上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十分政治化,对意识形态尤为重视,教师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也饱受各种冲击,教授建筑史就更为敏感。罗先生学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念,以历时和共时的意识去研究考察建筑史,主张建筑历史是建筑文化史和建筑思想史。她主张以论带史,是最早创导建筑理论、建筑史和建筑批评三位一体的学者。罗先生注重学术的发展,在1984年创办了重要的建筑学术刊物《时代建筑》。在80年代,她和清华大学的汪坦教授等共同主编了西方建筑理论译丛,将最重要的当代建筑理论著作译介给中国的建筑界,实属功德无量的划时代工作。早在1989年,她就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建筑评论”,奠定了建筑批评学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她致力于引进国际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理论,提携青年,培养了许多学生,建立了由四代人组成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团队。
罗先生在国际建筑界享有广泛的声誉,参与各种国际学术活动,曾应邀在许多国家的国际论坛、大学讲堂和会议上作报告,兼任世界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1986年起担任意大利国际建筑杂志《空间与社会》的顾问,1987年被选为国际建筑协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委员。在为1999年第20届国际建筑协会(UIA)大会编辑十卷本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时,罗先生担任编委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与国内外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共同工作,充分展现了她的高瞻远瞩而又广阔的国际视野。
80年代末至今,罗先生作为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刊登在《建筑学报》上的《上海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是一篇最早将上海近代建筑置于城市文化脉络中加以解读,并将文化人类学思想引入上海建筑史研究的文章。她主编和参编的一系列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专著成为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南,她的研究成果在推动社会对遗产价值认识上至关重要。她的一系列专著已经成为研究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经典文献,罗先生还为上海市建立一系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参与了几乎所有关于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立法保护与建筑再生的实践指导工作。罗先生不仅是建筑理论家,建筑历史学家,同时也在建筑设计上多有建树,她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顾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广受关注的淮海路历史风貌的保护、外滩信号塔的保护,外滩3号、6号、9号、12号和18号的修复改造,“马勒公馆”、“新天地”和“外滩源”的保护改造项目,罗先生都贡献了她的学识、智慧和才华。
罗先生长期担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的理事长,当代中国的建筑学和建筑理论的发展是和她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为此,她在1998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士的称号。中国建筑学会于2006年授予她建筑教育特别奖。罗先生曾经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过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奖等。
今年是罗先生的90寿辰,文集的编辑出版也是对罗先生学术学术生涯的总结。这部文集收录了罗先生关于西方建筑史研究、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城市文化和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思想和研究方面的论文共35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学术开拓者的足迹。从这本文集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我们也看到了时代和时代精神。
正如绘画中的烛光是真实烛光亮度的百万分之一,任何言辞都是苍白的,无法完全表达罗先生的学术常绿之树,也不能完全表达罗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谢谢各位!
郑时龄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