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教育>建筑教育>

北京建筑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优秀学生系列报道之二

阅读: 发布日期:2015-09-29 08:58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编者按——

  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推动办学国际化进程”目标的指引下,国际教育学院在我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拓展运行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中,经过了3年的摸索和积累,新增了十余个各类海(境)外交流项目。2015年通过校际交流平台共派出134名学生赴海(境)外交流学习,其中19名获北京市政府“外培计划”奖学金资助。众多的国际交流项目涌现出许多的优秀学生,他们以自己卓越的学业表现、优异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自己代言,为北建大代言。他们是北建大国际化进程中的“双赢”成果,是闪耀在海外的建大星光。北京建筑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优秀学生系列报道将陆续介绍这些优秀的海外学子,讲述他们熠熠星光背后的故事。第二期我们将介绍美国奥本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2”项目的参与者——水122班臧子川、张宵。

  

  臧子川是北京建筑大学与美国奥本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2”项目第一届水122班学生,2014年8月赴美学习,在奥本学习的第一学年里9门专业课获得全A。作为班里唯一的学生党员,臧子川同学也取得了学业生活的双丰收。以下是他在奥本学习一年的感受:

  高考的失利在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2+2”项目给予了我另一个机会实现自己海外深造的出国梦。奥本大学,在国内名不见经传,在美国却享有相当的知名度。

  但实现梦想,也意味着高三的苦要完完整整的再尝上一遍。这里没有大北京的繁华喧嚣,这里的每张照片都能裱成一幅画,这里没有故乡的亲朋好友,却是做学问的好地方。

  美国大学的教育以严谨闻名于世。作为美国南部高校中颇有分量和历史积淀的奥本大学的教育更是如此。每门课程的工作量都不轻,特别是实验课。就拿结构实验课为例,一个学期下来数了数共有9次实验报告,每次差不多都要花上一个星期去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少则10-12页,多则30+。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课堂的知识也在大量的文字描述中得到融会贯通。

  艰苦前行中也时时泛起惊喜的涟漪,在第一个学期,我在工程学院的木桥比赛上拿到了第一名;在第二个学期,并不自信可以拿A的Geotechnical的课以A告终;再如今天收到了Dean List。这些零星的惊喜在给我小小成就感的同时,也鼓励着我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执着向前。

  为奥本录取做准备的那段日子,由于我天生语言天赋有限。为了考过托福,我每天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大约得有7-8个小时,幸运的是在录取的最后时间节点达到了奥本的录取要求。好在奥本的同学、老师甚至路人都无比友善,他们会耐心的听你把话说完,跟你说话的时候也会放慢语速,在日常的交流中,英语能力自然会潜移默化的提升,1个月的时间已经足以适应。我们这一届总共有15名学生顺利的来到奥本学习,在入学高考英语不设单科线的情况下,的确是大大超出很多人的预期,想来跟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并直接管理“2+2”班有所关联吧,那一年的日子我们受到严格但不失人性化的教育培养,那段时光虽短,但的确是弥足珍贵。

  在最后我想给学弟学妹和所有志在出国学习的同学们说的就是:功课虽难,只要付出努力一样可以获得好成绩,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十多年的扎实基础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学习能力岂是美国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比得上的?门门功课拿A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实现。

  

  

  张宵也是第一届“2+2”项目水122班学生,2014年8月赴美学习,在奥本大学的第一学年里10门课程拿到了9A和1B,获得了奥本大学农学院和生态学院分别授予优秀学生奖状。在生态学院学习生态工程的张宵不仅是“2+2”项目学生的佼佼者也是奥本大学海外学生的优秀代表,以下是他在奥本学习一年的收获体会:

  我是“2+2”项目出国留学的,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学习生态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农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自然环境保护就成为当下中国最长远规划和任务。而且,从小我就喜欢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老师在这方面也给予我较多鼓励和培养。所以,我要刻苦学习,真正掌握好生态工程这门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美丽大花园。

  来美国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生活关和语言关。尽管出国前考过托福,在中国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中国式英语进入美国大学后还是困难重重,听不懂,说不出。印象最深的是在上《美国历史》课时,没有教材,必须记笔记,我根本记不下来,听课都很费劲,这样下去无法参加每周小测试。尽管这门课在开学一周内也可以选择“Drop”掉,以后再修。在我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我选择克服困难,继续学下去。我想了一个办法,请求美国同学帮忙,用手机把他的笔记拍下来,回去再整理,结果最后我这门课程比这个美国同学成绩还高。

  美国有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经过一年的学习,与我在北京建筑大学两年的学习比较,有以下体会:1、美国大学所设基础课程更实用,注重培养个人修养和兴趣。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在文学艺术方面设有西方文学、戏剧和古典音乐等,我选修的是古典音乐,一学期要听三次音乐会,并写出观后报告,列入期末考试综合评分;2、重视平时教学和测试。在中国大学里,一学期最重要的考试就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的方式往往屡试不爽。但在美国大学里,所选课程几乎每周都有小测验,每次测试都有不低的分数比例,无论哪次测试成绩最终都会影响期末成绩,从开学到期末都必须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3、美国大学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课比重较大;4、学校、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较多。学校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晚会,活动结束后还有茶点和自助餐。我还参加了到工厂工作的机会,帮助清理、保养除草机。还参加过到其他州立大学游学、参观学习等活动。

  我在奥本大学学习期间,我感到最有趣的是我选修的经济类课程,这门课需要计算的内容较多,这是我最拿手的,每次小测试我都能得100分。还有一件让我自豪的事情就是在第一次生物实验课上,学校规定做实验前要进行一次测试,我得了满分,教授看着我说:“在我们学校这门课从来没有学生得满分,更何况是一个外国人。”

  在奥本学习的第一学年我共修完了10门课程,除1门“B”外,其余9门均为“A”,我拿到850美元的奖学金;生物工程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发给我学习成绩优异的奖状;期末我还被邀请参加学院优秀学生Party(可带一个家属);一位生态环境教授希望我能留在本校继续读他的研究生,可免试和免学费,但被我婉言谢绝了。我希望能够有机会申请到美国前20名的大学读研究生和博士。

  作为第一届“2+2”项目的学生,听闻两校合作的平台越来广,项目越来越多,真是由衷的感到高兴。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在美国学习一定要注意平时积累,不能只靠期末一锤子买卖。当我们遇见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轻易退缩,成功往往是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

臧子川

张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