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对策研究”课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我校副校长汪苏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受邀参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雷颐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人类与社会发展学院艾斌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学研究基地专家赵连稳教授、北京原本营造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古建保护专家朱起鹏博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技艺》杂志编辑部主任朱晓琳副主编。会议由北京建筑文化基地主办,研讨会由研究基地副主任高春花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我校相关学者有: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馆长王锐英研究员、文法学院党委书记肖建杰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春青副教授、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康健老师,以及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要科研人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法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问题”的主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要时代背景,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问题展开了紧张而又激烈的研讨。
会议的第一阶段,高春花教授宣布研讨会开始并介绍了参会的各位嘉宾。随后,副校长汪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其次从自身的成长经历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北京古都风貌的热爱。他指出:在北京城市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在近现代以来,北京建筑大学的诸多优秀校友,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既是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在第二个建设周期内的主要研究领域,更是我校近几年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该课题的研究恰逢其时,希望课题组成员在既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从思想、文化和技术的层面,融合古代智慧和现代经验,为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古都风貌保护问题献言献策,充分发挥好首都“智库”的作用。
会议的第二阶段,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孙希磊教授从六个方面做了专题汇报。他从项目实施的背景入手,对北京古都风貌如何在传承中发展与发展中传承的历史与时代的两大课题,提出了课题组的主要观点。提出应该根据目前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实际存在的问题,重新修改并划定“保存、再生、创造”三个分区,构建“五纵三横”的古都风貌保护的骨架,同时,对重要建筑节点进行恢复性的保护,实现“血肉丰满”的整体性风貌特征。
随后,朱起鹏博士以“古都风貌保护”为题,向大家交流了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与实践。他从最早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古都风貌入手,提出宫殿、坛庙、衙署、园林是北京古都风貌的主节点、民间庙宇与民居是辅节点。从18世纪至今的北京城区的变化,指出一定要注重对古都风貌单体与街区的整体性保护,把可控的控制好、不可控的保护好。
会议的第三个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交锋。艾斌教授认为,要处理好保护过程中建筑功能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用文化的力量来号召大家都参与到保护的实践中去。赵连稳教授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立法、执法、守法,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在国民、市民和官员中加强热爱北京、保护北京的教育。雷颐研究员从济南老火车站的改建入手,指出古都风貌保护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注重在产权、法制层面的建设。王锐英研究员建议古都风貌要留在人的心里面,要对现代建设有一个约束和引导,同时也要探讨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社会的促进。李春青副教授指出,古都风貌保护其实有一个深层的历史观或者是价值观的问题,无论从点、线、面,还是到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应该成体系的、整体性的加以认识,同时应赋予人性的内涵,注重人的思想、人文的挖掘。
来自建筑学、城市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古今历史、现实关照等视角,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为课题组在下一个阶段的深入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问题提出了诸多有所裨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