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展览现场 |
![]() |
展览现场 |
![]() |
![]() |
![]() |
作品1 |
![]() |
作品2 |
“《在多云的天空下》--孟涛涛尼泊尔摄影作品展” 2015年3月8日起在我院27号楼北展厅展出,展览主要展出了孟涛涛先生尼泊尔之行拍下的137幅摄影作品,包括了“平民的肖像”、“印度教徒的仪式”、“儿童的肖像”、“佛教徒的仪式”、“僧侣的肖像”、“僧侣的日常”以及“日常的生活”七个部分,反映了尼珀尔当地的风土人情。作品展将延续到4月8日,开放时间为每天8:30 - 17:30,欢迎广大师生前往观展。(图片由钟冠球老师提供)
附1:《在多云的天空下》作品展简介
和中国相差两小时十五分钟的时区。在喜玛拉雅山南麓,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崇山峻岭,没有海,只有高山湖泊和大河。国土面积不到15万平方公里,却汇聚了62个不同族群,世界四大宗教。境内,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8座,7600米以上的山峰50座……
尼泊尔无疑是一个奇特而丰富、原味而纷杂的国度。在这个庙宇与房屋同多,神灵与凡人等数的世界里,视线所及之处,色彩、仪式、建筑、街道、自然景观和多样族群,汇聚成了一个强大的符号学谱系——我们目不暇接,照相机们欢呼雀跃,信手一拈,便是缤纷夺目好景象……
出乎意料的是,孟涛涛把这一切,平缓却毫不犹豫的过滤了。取景器之后的尼泊尔摄影集《在多云的天空下》,让尼泊尔在50mm的标准镜头下,变成了另外一个尼泊尔。孟涛涛从来不认可旅行摄影这一说法,“对我来说,旅行是一回事,摄影是另一回事。”那么,由这两回事促成的这一回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诗人雷平阳这样说:“在《在多云的天空下》里面,图片都是‘宏大叙事’的边角废料,平民、僧侣、儿童和宗教的仪式,全都机心全无,相机等同于一双失神的瞳孔,止于‘看见了’,是否记录了,都显得无关紧要。因为这一堆照片,没有‘记录’的愿望,没有‘呈现’的诉求,甚至没有一个普通观光客‘留念’的冲动,它们是日常性的边缘地带,是生活之外的生活细节。我一张张看过,真不知道作为摄影师的孟涛涛,他是否携带了相机,他是否去过了符号学谱系中的尼泊尔,我找不到他,他不在场,这些照片似乎是照片里的场景自己主动生成为照片。”
附2:孟涛涛个人简介
出生于云南大理,毕业于兰州大学计算机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书籍设计。日常从事建筑设计及平面设计工作。亦从事区域文化、宗教及手工艺的学习、考察、记录工作。拍照,写作,画画,断续而未止。著有摄影集《时间的痕迹┃路边》、《一念见方》、《在多云的天空下》。摄影集《寂静的肖像》,摄影散文集《没有胶卷的暗盒》及纪实图文集《迪庆三章》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