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深夜,一行五人抵达维也纳国际机场,身着无褶皱白衬衣的出租车司机,典型欧洲绅士般地为大家搬运了行李后,开车驶向城区,在浓厚的夜色中载着我们驶入曾经只出现在梦里的艺术之都。
事先预定的公寓比大家想象的好,从家具到厨具,覆盖到各种生活小细节。五个人蜗居在八十平方的曾经是社会住宅的公寓内,让人联想到土楼的生活。而福建土楼著名的“四菜一汤”,所谓“上看一朵花,下看布达拉”指的是四菜一汤这样的组合不仅式样美妙,且内向安逸美满。而当下来到维也纳的五人组亦犹如四菜一汤。
他们内在生活安逸顺利。每个姑娘都是优秀的小厨娘,寿司、焗饭、披萨到意大利面,都是他们指间自然流露的料理。曾经总有老外朋友告诉我说,出国后你会想念中国的食物。而我想说,回国后我一定会想念大家做的中国食物。柏工大同学做客时扫荡一空的餐盘便是最好的证据。
由于空间有限,全体唯一的男生不得不睡在客厅的一角。作为建筑师,信手拈来的光线设置便足以让被遗忘的空间死灰复燃。不得不说,团队中有这样心思细腻的男生也是女生莫大的福分。
俗话说的好,没有瑕疵的华丽不真实,没有挫折的旅行不充实。
大梦初醒的第一个早晨,映射在五双好奇的瞳孔里的不是新世界的梦幻,而是传说中多数人到一年后回国都不会遇到的地铁检票大叔狰狞褶皱的黑脸,他软硬兼施地告诉我们这里坐地铁光买票是不够的,还需要去黑暗小角落的蓝盒子打印日期。不打印日期,就打印罚单;不打印罚单,就打给警察。每人罚103欧的好彩头,亮晃晃地照耀着我们第一眼看到的维也纳,晃得欲哭而无法泪流。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咱见识之小,无错不犯;运气之好,无孔不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出来混,倒霉的开始往往是好运的伏笔。
一系列注册手续、证明办理均顺利进行,办公室的接待老师、学校的洋人同学、马路的过往路人甚至传说中无表情政府人员都报以我们饱满的热情与笑容。
在办手机卡的路途偶遇国家大剧院;
在午餐后的街道转角邂逅圣斯蒂芬大教堂;
在等人的卡尔广场沐浴圣查理大教堂的阳光;
在上错站的城市巴士里瞥见静谧广袤的维也纳城市公园;
在晨跑的公寓楼下拐入壮阔且不失柔美的奥地利“颐和园”美泉宫;
在赶路时的城市铁路里闻见多瑙河之波;
在大采购的菜市场中感受本地居民的各色热情;
在踏秋的住区中央公园里品尝地道的奥地利美食。
初到维也纳,渐渐地知道哪个维也纳餐馆有地道的奥地利料理,知道哪个中国超市的挂面便宜,知道哪个超市的牛肉新鲜,知道哪个老师英语口音重需要集中注意,知道哪个牌子的啤酒口感好,知道出了哪个地铁站会遇见什么,知道跳蚤市场哪个摊位有便宜的公仔,知道霍夫堡皇宫哪个角落会有大提琴家卖艺,知道学校餐厅哪个套餐肉多又嫩,知道图书馆哪个机器可以免费扫描…
也许应该将记录粗鲁地分为学习、生活和旅行三方面进行归纳与阐释,但当一定量的感官刺激、奇幻感受与固有思维冲击伴随着历史沉积产物一同作用喷薄而出,时刻存在于身边并急切地涌入大脑与灵魂深处的时候,此三者之界限也会随之消失罢。
来维也纳两周,你会深刻理解,旅行便是学习;
在维也纳两周,你会深刻理解,生活便是学习;
生活在维也纳两周,你会深刻理解:学习,恰如一场旅行。